Michell
Michell

曾任幼兒教育老師,近年成立香港瑟谷社群,推動自主教育,每天享受著與小朋友一起玩樂、學習和成長。

自主学习之所有学习都富有意义


我儿子没有上主流学校,而是采用瑟谷自主学习模式,即孩子跟随自己的兴趣去学习,没有强制课程,没有大人制定的隐藏目的(hidden agenda),没有奖励制度,没有人暗示学什么最好,没有人去评量他的学习。孩子的学习动机完全发自内在,并拥有无限的时间去探索。

他有近两年着迷于海洋生物。有次我们外游,去了浮潜和水族馆,那时他才五岁多。他在香港未出发前,已经主动搜集水族馆资料。到进场之前,他先细阅水族馆地图,定下目标,计划好路线,他说最期待是看深海生物。

进去后,我看一眼那些生物就打算继续往前走,怎料儿子每只生物都看很久,他不用看名牌介绍,便知道那生物名称,还沿途为我们讲解它们的特性。

他全程非常雀跃,当我看到儿子望着花园沙鳗的真身而双眼发亮时,我深受触动,因为他对于所学的每样东西,都有情感,一切对他来说都富有意义。

我回想起自己从小到大,去过大大小小著名博物馆,涉猎不少,我可以炫耀我看过许多世界著名的东西,但其实我毫无感觉,过程总是走马看花,那些东西对我来说,都没有意义。

以前我当老师的时候,有些家长告诉我,孩子会问「为什么要学这些?」那些孩子当中,有不少是成绩优异的。那时候,我和家长们都会确保回答得正面和积极。回答了归回答了,但这么多年来,孩子这题问题一直萦绕我心头,因为它反映着人类很深层的渴求:渴求在生活里寻找到意义。

人会发自内心去做他感到有意义的事,会用心记得他在乎的事,并因为体验到那意义而感到由衷的满足和快乐。当孩子在一件事上感觉不到意义,他自然会去问「为什么」。他不是顽皮,更不是不懂事,他是因为贴近自己的内在,深切地渴望活得有意义。


内在学习动机

我办瑟谷教育讲座时做过问卷调查,问大家理想中的教育。调查结果显示,家长们对于教育方法各有不同见解,但百份之一百的受访家长,都希望孩子拥有内在学习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即是希望孩子发自内心去学习。多年来与小朋友接触,我愈来愈深刻的体会是,孩子需要感觉到意义,他才会产生内在学习动机,想去知更多。

以前我当老师时要设计教案,先定一个主题作主轴,然后加上「延伸活动」,确保孩子的学习延伸至美劳、音乐、科学、体育、烹饪课等。现在回想起来,顿感一厢情愿。我只能从外在提供无数资料,然而无论我设计的教案再怎样丰富有趣,也不能控制每个学生内在的运作,不能确保他们能从中找到意义。

而当孩子有所热爱时,自然会把兴趣融入生活里,他们才不会被动地等别人提供资料呢。例如儿子热爱恐龙时,他做所有事,都自动加入恐龙元素,看恐龙书、画恐龙、焗恐龙饼干,更会为了要看懂那些书而学中英文。他这样做不是因为分析过这些「延伸活动」涵盖不同科目,能让他更全面,而是纯綷喜爱恐龙,感觉有意义。

另外,他对海洋生物有兴趣,但拒绝去看海豚表演,因为在学习过程中,他得悉圈养海豚会令它们受苦。那么他有没有质疑水族馆?他觉得水族馆有没有令海洋生物痛苦?我不确定,也未能彻底明白他如何判断,更无法预计他会喜爱或抗拒什么活动,但我知道他的学习给他带来有意义的经验和感受,那些都影响着他的思想行为。

美国瑟谷学校创办人Daniel Greenberg说过,每个小孩天生就有内在学习动机,它的消失,是因为被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 取代了,例如惩罚、对将来的恐惧、分数、奖赏、别人的认同、他人的期望、赞美。我想起一位能干的友人,他在职场上事事顺利,做任何行业都能成为老板眼中最优秀的员工,有次夜栏人静,他说了句:「我做所有工作都很成功,但其实做得好不代表我喜欢做。我好想知道我做什么工作,才会感觉到由心的快乐和有意义。」

明明每个小孩天生就会投入去做他感到有意义的事,从几时开始,我们连想知道「自己怎样才会快乐」都变得那么费力?

自主学习模式里,发挥的全是孩子的内在驱动力,一切由他们的好奇心和热情引发。没有人能控制另一个独立个体的内在驱动力,我们只能陪伴和支持孩子成长,让他找到对他来说有意义的人生。

原文写于2018年5月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