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ell
Michell

曾任幼兒教育老師,近年成立香港瑟谷社群,推動自主教育,每天享受著與小朋友一起玩樂、學習和成長。

跟恐懼做朋友



我小孩屬於敏感型,所有感覺對他來說彷彿都放大了幾倍。他小時候害怕的東西特別多,受驚後的反應也特別大。

幼兒時期,他害怕盪鞦韆、怕旋轉木馬、怕搭自動電梯、怕乾手機的聲音、怕攪拌機的聲音、怕搭船、怕搭地鐵、怕陌生人 、怕圖書裡的怪獸 、怕黑 、怕大海 ……

每當我看到他害怕時,就想起小時候的自己。小時候的我也是充滿恐懼,那種心跳加速、身體僵硬、想退縮的感覺,仍然歷歷在目。

我媽媽勇敢率直,見我畏首畏尾,她總會帶點不耐煩地鼓勵我:「不用怕!那麼小事你都怕?你就是太害羞又膽小,你要大膽一點……」而我爸爸比較心思細密,他話不多,不太會用言語安撫我,但他彷彿能夠體會我的恐懼,在我害怕時不批判,只抱著我安慰。

我父母的這兩種不同反應,在我長大後讓我有深刻的體會:我的恐懼愈被接納,我便愈有意願和力量去克服恐懼;而所有「強烈鼓勵」和「引導」我要勇敢的聲音,沒有增加我的勇氣,反而成為了我自我批判的內在聲音。


孩子的恐懼

當我看到自己的孩子那麼多恐懼,我感受特別深。那段日子裡,我學會了最重要的幾件事就是:

第一,處理自己對「孩子有恐懼」這恐懼,學習輕鬆面對這事實。

第二,同理他,並在他未能完整表達時,協助他說出感受,例如:「你害怕大海的浪,好大聲好嚇人。我感受到你真的很害怕。」

第三,提供他一些舒緩的方法,而這些方法之中,必需包括「不去面對」這選擇。例如害怕大海時,可以選擇抱著媽媽坐在海邊,或者選擇離開海灘。當他選擇離開,不去面對,我就由衷地支持他。


恐怖骷髗頭

日子漸漸過去,我沒有強迫他要面對任何事,而他卻按他自己的步伐,衝破了一個又一個的心理關口。從盪鞦韆到搭船,從圖書裡的怪物到大海 ,他都主動克服了。初初,我並沒有特別感受,只覺得孩子長大了。

直至有一次,他說在街上看見一幅骷髗頭海報,覺得害怕。我隨口說:「害怕就下次不要看囉,或者你可以跟你的恐懼做朋友。」他聽到「跟恐懼做朋友」,竟然雙眼發亮,很有興趣,一直追問我怎樣做朋友。

我有點措手不及,因為沒想到他會那麼認真,我霎時間不確定要怎樣回答。我苦思了一會,才試著分享自己面對恐懼的經驗:「跟恐懼做朋友,就是面對那恐懼。面對,就是正視它,了解它,不避開,而是當它是個朋友,好好跟它相處 ......」我其實毫無把握他聽得懂我說甚麼,但至少他沒有再追問,我便舒了口氣。

過了幾天,孩子知道了爸爸公司有一副教學用的人體骷髗骨,他竟然請爸爸把骷髗骨帶回家,他說想試試「跟恐懼做朋友」!

他這舉動刺激我去思考,為甚麼一個幾歲的小孩,在沒有被迫,甚至沒有人「強烈鼓勵」和「引導」情況下,會渴求面對自己的恐懼?


我必須勇敢,才夠好?

這才讓我意識到,他用了幾年時間和空間,聆聽自己,不去面對他不想面對的,而這個「不去面對」的選擇權,以及沒有因而被批判的經歷,反而讓他能全然接納自己,然後儲夠力量,自願想去面對恐懼。人天生就會渴望想擴展自己的能力,會想克服困難而感受自己的力量。當他自發想面對恐懼,其實就是為自己訂下了克服障礙的目標,迎接挑戰。

我比較自己小時候的經驗,當我未能面對時,縱使強烈鼓勵是出於好意,卻無形中構成一個「應該要面對」的外在指標,顯得事實上「未能面對」的我不夠好。這個指標驅使我壓抑著恐懼,迫自己面對,渴望自己「夠好」。沒錯表面上我克服了困難,也終於得到了掌聲,但只有我自己知道,那種「我必須達到別人的期望才夠好」的感覺,久久揮之不去。

這跟我自願面對成功後的滿足感和自我接納,有天淵之別。

把骷髗骨拿回家當天,孩子戰戰兢兢地拆開箱子,近距離地看看骷髗骨,就發現不太可怕,後來更把玩它。

那次之後,當他感到矛盾或恐懼時,他會自言自語:「唉我想去xxx地方,但我又害怕xxx ⋯⋯,嗯,算啦算啦,面對吧面對吧!」然後笑著出發。

這小孩未必膽色過人,他仍然有不想面對的東西,但我從他身上明白到,一個人若能夠如實面對自己的感受,接受自己如是,就會有內在驅動力去面對自己的陰影。這種能力,比甚麼都重要。


原文寫於2018年3月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