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渊
凌渊

梦想成为一颗星星。 Telegram:AboveAbyss

論Privilege事件中的謬誤和陷阱

如果所謂附帶特權的教育,可以讓人無視社會上不公平的現象,否認其他群體遭受苦難的現實,拒絕理解認知範圍外的事物,那就絕不是好的教育——那不是培養人的教育,只是培養奴隸的教育。
這篇文章投給了多數派。本文是初稿,和編輯們修改過的定稿有些差異。大家可以直接讀《社會|Privilege事件:與高傲一起盡數體現的還有無知與冷漠》。

近日,一條微博在網絡上引發熱議。雖然博主談論教育和特權都不得要領,但是其言論卻十分典型。目前,網上的議論主要集中於“雙國籍”“直升清華”“博主的道德品行”等方面,關於微博內容的詳細討論較少。所以,我想針對事件進行評論,談論博主話語中的謬誤及其潛在影響。

事件微博
後續微博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真實存在。城市普高升學率大於鄉村;重點學校持續獲得傾斜性投資;不同省份考生上985、211高校面臨競爭壓力不同……諸如此類的事實,都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表現。在承認這一前提的情況下,思考博主的言論,就會發現其中明顯存在問題。

博主讚許朋友只顧努力學習,而不抱怨社會不公的態度,並且表示網民看待自己的方式是錯誤的,他們對不公平的認知,對自身境遇的理解,正是他們提升自我價值的阻礙。

這套倡導大眾相信、尊重自己,忽略教育不公,依靠個人努力獲取成功的說辭,在現實中屢見不鮮,然而,其勵志表像下暗藏陷阱。

它迴避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客觀事實,不提環境的重要性,將決定境遇的因素和責任完全歸於個人,顯是不當加重個體責任,減輕社會責任。

尤其險惡的是,它忽略了受害者實際上已經在承受教育不公的後果和自我選擇的代價——若沒有文化、經濟資源作後盾,所有的不幸和失誤都會實實在在地衝撞到他們的命運。

它會讓人將身處糟糕境遇歸咎於自己不夠努力,承受不必要的心理、道德負擔,同時輕視環境影響,難以思考改善環境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從而使人成為溫順、便利的工具。

博主說特權對人的影響在於讓人學會善良,自己看待事物眼光柔和,不會將人視為競爭者,而那些沒有獲取良好資源,叫囂教育不公的人,內心冷漠刻薄,充滿嫉妒。

她認為自己溫柔善良,不會嫉妒和乾預他人,相較網民,在道德、理念、情感方面都更為優越。且不提她的自我認知是否恰當,這段話中評判情緒的部分值得一談。

情緒往往伴隨外部事件產生,弱化或無視事件影響,孤立地評判情緒是不合理的。情緒不能被簡單區分好壞,也不能決定個人品行優劣。

在遭遇不公和傷害時,陷入痛苦;在發現他人擁有自己不具備的資源時,產生嫉妒;在他人向自己炫耀優勢並表示輕蔑和厭惡時,感到憤怒……這些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

只要存在不公平的現象,人們面對教育話題就會懷有負面情緒。有些人宣稱消除負面情緒可以讓人集中精力改善現狀,獲取更好的生活。然而,有限的資源輔以不均衡的分配方式,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讓所有人平等獲利。哪怕每個人都樂觀積極地努力學習,也一定會有人在競爭中落選。所以,個人抑制負面情緒,既不能保障發展前景,又不能解決現實問題。從權利、利益及合理性的角度思考,負面情緒都應該被肯定而非消滅。

此外,悲傷、憤怒、嫉妒等情感一般被認為是不好甚至不正確的,但在現實中,這些情感是具有效用的,它們可以促使個人思考和行動。

當人體會到負面情緒,自然會去回顧情緒來源,分析現存問題,思考解決方法。在此過程中,人可以辯識出外界施加的壓迫,了解自己和外界的關係,產生反抗和擺脫壓迫的意願。就算暫且無法改變環境,一旦產生抗爭意識,人就可以主動尋找涉及問題的信息和資源,持續加深對問題的理解,考慮有效的干預方式,最終可能會做出行動去影響現實。

情緒可以將人引向抗爭道路,這才是既得利益者抹黑情緒的原因,抗爭者往往站在他們的對立面,破壞他們的真實願景——順從平民構成的穩定社會。所謂主流群體,披著溫情的外衣,極力批判負面情緒,指責懷有情緒的人,逼迫其停止表達情緒,讓情緒成為恥辱烙印,就是在抑制抗爭意識萌芽。

禁止人們感受和表達情緒,阻斷從情感到思考與行動的通路,是既得利益者及其擁躉實施的霸權。

博主認為,自己接受的教育,讓自己看待事物眼光柔和,而未能得到良好教育的人,就永遠只會吶喊社會不公。

此處隱含的判斷是,她認知和評判社會的方式,比其他人高級,而且在道義和品格方面具備價值優勢。然而,這種想法只能證明她的優越感伴隨且依附於愚昧。

如果所謂附帶特權的教育,可以讓人無視社會上不公平的現象,否認其他群體遭受苦難的現實,拒絕理解認知範圍外的事物,那就絕不是好的教育——那不是培養人的教育,只是培養奴隸的教育。

教育應該為人提供豐富的知識、資訊和思想資源,讓人可以獲取的滋養不僅來自於環境而是整個世界,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擺脫環境造成的認知和思維局限。在人了解真實、複雜的世界之後,再去想自己對社會的期望,自己願意選擇的道路,思考狀態和抉擇效果都會和蒙昧時期不同。教育不是人獲取知識和啟發的唯一途徑,但教育理應是非常高效和重要的途徑。

或許在具有特權的人看來,他們是完全自主和自由的。他們是奴隸主,就算閉目塞聽也無所謂,只要他們擁護現有秩序,扮演上等人的角色,就能獲取最大的利益。但以更廣闊的視野來看,他們是環境的奴隸,他們無法擺脫自身處境和社會現狀去思考問題和選擇思想。

由此推測,儘管這些人十分鄙夷和厭惡批判者,彷彿他們永遠隔絕所謂的卑劣情感,但他們大概不像自己宣稱的那樣純良。

一方面,他們可能長期沉浸於自己較他人優越的認知,遇到不認同的觀念,無法拋棄優越感去思考合理性,就只會拒絕它們,並判斷它們是錯誤或低劣的。另一方面,他們依賴既有地位和優勢,幫助其他人群需要放棄部分利益,若不願放棄,他們的選擇就會受限,所以他們或許不能接受其他人表現得更勇敢和自由。

無論是愚昧、狂妄還是嫉恨,亦或是自私,大約都不是他們願意接受的評價,承認就意味著他們本質上不比自己蔑視的人優越。掩飾自身缺陷是人之常情,然而他們攻擊發表異見的人,掠奪道德高地的行為,是應該予以回擊的。

最後需要說明,以博主為代表,運用這套話術的既得利益者,他們在合理化不公平制度的同時,還要求受害者不僅接受,而且認同和順從制度。表面上,他們污名化受害者,只是因為認為受害者不夠努力和優秀,不配公開表達意見,討論公共議題。然而,他們的恨意還在於,受害者居然敢不思在不公平的結構中脫穎而出,而去質疑結構本身,妄圖抹消他們的優勢和特權,實在是大逆不道。

這是偽善和自負的表象之下,真正的傲慢。

CC BY-NC-ND 2.0 版權聲明

喜歡我的文章嗎?
別忘了給點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載入中…
載入中…

發布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