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
廣州雜談(12)之 三十而不惑,再度重遇你
久違了的廣州遊記
[建築]老建築的活化轉用——葬儀空間(二)
臺灣很多老屋再生的空間都十分吸引現代人造訪,但如果是葬儀空間的活化,你/妳會敢去嗎?在清明節的今天,除了慎終追遠外,還可以看看國外一些有趣的殯儀館再利用案例,期待能逐漸翻轉大眾對於葬儀文化的刻板印象,逐漸認知到田町齋場、佐倉火葬場以及一些古墓保存的重要性!
[建築]老建築的活化轉用——葬儀空間
全臺僅存的日本時代葬儀堂「田町齋場」好不容易成為文化資產,卻遭到高雄市議員與部分民眾視為嫌惡設施,殊不知這棟建築在他們還沒出生時,作為葬儀空間僅有十年,後來還歷經學校、市場的使用,大家熟知的「岩仔市場」在此經營了一甲子,承載許多中鼓山發展記憶。
[史話]兩甲子前誕生的臺灣公共博物館鼻祖
源自西方文化的博物館機構,在日本時代被引進台灣,現今大眾比較熟知的老牌博物館,是位於臺北的國立臺灣博物館,不過事實上臺灣最早的博物館卻另有其人?被譽為文化首都的臺南,在兩甲子前就誕生了國內首座公共博物館。
走進二級歷史建築:一平鏡廠
如果講起一平鏡廠,可能唔係好多人知道係邊;但如果用返登記在二級歷史建築的名稱:醫局街170號,可能就會有比較多人知道或者曾經聽過。
初探馬灣
新鴻基「以心建家」,把小島變成樂園。末日與再生的想像,難道真的把自己當成了救世主?
伸進聯和墟的活化魔掌
聯和巿場可能是最早期的社區營造和眾籌案例。為了抗衡石湖墟的壟斷地位,社會賢達組織聯和置業有限公司招股興建,共得股金65萬元,在聯和墟設立巿場,供粉嶺、坪輦、鶴藪等地的農民在墟巿販售農產品。集資計劃在1946年啟動,巿場1951年落成,營運至2002年結束。
皇都與北角都沒有回憶,只想上飛拱走走
數年前參與活現香港的活動,那時不少組織努力推動皇都的保育事宜,到後來總算有一個能保留外觀的活化計劃。最後會不會如1881之類的商業化,也很難避免,至少浮雕和飛拱也盡力的保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