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记忆的肖像|疫症日记03
今天打印了《瘟疫、语言和具体的人》这篇微信公众号文章,是“剩余价值”播客采访历史学家罗新,读得非常喜欢。再打开微信公号,发现这篇文章已经无法阅读了。我抚摸着手上这篇文章,竟然分外珍视起来。
突然想到,把微信公众号或者其他文章打印下来读,是快一年前开始养成的习惯。那时候,本意是为了这样读更加有效,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手机读文章记得不牢靠,我喜欢做笔记、喜欢勾画圈阅,所以买了打印机和文件袋分类。这样一年以来,我突然意识到,这习惯竟然变成了防止想看的文章暴死的最佳方式。
这是不是三体死神永生的一个桥段啊?极端状态下,人要保留文明火种,一切先进科技都失效了,只能把文明的记忆刻在石板上。
晚上看到了腾讯大家账号注销的事情,应该是大三的时候,腾讯大家出现了,一晃七八年,竟然在这个时刻一下子没了。那时候我在一些地方媒体写文章,总在想,如果能够在大家上发表一篇文章,那该是一件多么荣耀的事情。早期的大家,文章在今天的我回忆起来,也依然很不错,有许多我至今钦佩的人写过,后来这些人的文章渐渐消失了。
大家消失的原因,当然也和这次疫情里发表的文章有关系,其实好多年大家不发这样的文章了,有的作者不写了,有的作者不让写了,还有的作者就继续煞有介事地评论一些不痛不痒的话题。但我想,这一次,无论是作者还是编辑,都不得不讲出来,我们社会的运作,需要健全的新闻媒体系统。
类似大家这样的平台,七八年时间,上千位作家学者,每年发几百上千篇文章,这上面有没有发表过几千万上亿字,我不知道。到底有多少能称得上大家,我也不知道。
但有多少作家、学者在这上面长期写作,有的结集出了书,而有的可能自己也没存档,觉得想找到,在大家自己的栏目里随时都能找到吧。但就这样,一个响指,什么都没了。
其实一个网站打不开,一个微信公众号没了,在早已习惯的我们看来,太寻常了。但如果这些文字归了类结了集,那就是一座小型阅览室。想象它身体里燃烧的汉字,那画面又太不一样了。
(疫症中的日记第三篇)
相关文章: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