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 | 想给学植物学/动物学/昆虫学姐妹一些小tips

WomenOverseas她乡论坛
·
·
IPFS
植物学背景的她乡象友小顶在论坛发 Ask Me Anything 贴,分享学习植物学/动物学/昆虫学的心得,欢迎大家来论坛回帖提问!

今年的3月8日国际妇女节,她乡即将举办她说分享会,主题为“家园归航,女性科学家的南极之旅及海外生活”。

她乡乡友 StillAir 联合“家园归航”的三位科学家,将在这次她说分享会上,分享她们在南极考察的体验,以及作为女性科学家们的工作和生活日常。 点击此链接了解活动详情

她乡论坛里的女性科研者其实还真不少!这两周我们会分享论坛里与学术圈相关的精选内容,敬请关注,也希望在3月8日的活动上与大家一起交流!

~ 广告时间结束 ~

作者:小顶

植物学背景的她乡象友小顶在论坛发 Ask Me Anything 贴,分享学习植物学/动物学/昆虫学的心得,欢迎大家来论坛回帖提问!

原帖地址:
womenoverseas.com/t/...

之前经常会有一些反馈,觉得学博物学类是很酷的方向,帮大家揭开一些神秘面纱。

背景是植物学,之前一直做偏传统分类方向,现在已经不在这个领域了,天份和兴趣有限,但是依旧觉得这段学习经历是人生中很重要一部分,是构成我之所以为我最重要的一部分。

因为植物学/动物学/昆虫学其实这些是不分家的,所以互相有参考借鉴的意义。

分清楚自己是博物学爱好者还是真的对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感兴趣,愿意深耕

很多人希望 natural walk,如果山里面大大小小的植物都能认得七七八八会觉得是一件超酷的事情!我也很同意,老实讲我的天份和基础不算扎实,每次和大神师兄老师们一起外业的,他们扫一眼大概就能知道植被的分布真的是很酷。

如果你是希望成为一个认植物动物昆虫很厉害的人,那现在很多方式可以学习,也很多 app,多认知多用心积累长年累月一定能到一定水平,这个时候如果想进一步,明白界门纲目科属种,知道更多植物之间亲缘进化关系,一些野外观察手册,包括国内植物学,树木学的教材可以有空翻翻。也有认识很厉害的科普爱好和工作者,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一些 ethics,很遗憾这部分其实没有太多资料可以借鉴,所以之前遇到到一定水平的爱好者其实并不知道采集动植物标本的一些 principle, 比如采集植物标本的时候,如果一个种群个体数量很少,尤其是花果很少或者是很稀有的植物、保护植物,这个时候采集一定要保证种群的延续性,之前就有北京的一个保护品种的兰花被发现,挖到灭绝的情况。

如果真的是对动植物研究很感兴趣的人,希望能余生从事这个工作,那认识植物动物只是你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甚至不是主要或者重要的部分。大部分的工作是在文献和标本馆,实验室渡过的,你甚至不需要去野外。但是如果不能忍受漫长的文献和乏味的标本馆工作,那并不合适做这个领域的研究的工作,这两部分远比野外的部分要主要和重要的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部分的世界上标本馆对大部分的植物采集收集工作已经很完善,植物工作者要做的是在繁杂浩瀚的文献和标本中理解他们的历史,当然这部分和昆虫研究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命名规则不同,植物学更需要的是 revise,发布新种是很需要慎重,昆虫学现在很大一部分还是发现新种,新属。

真正做植物研究的人其实大部分都是一辈子研究一两个属就已经很厉害了。

这个专业带来最酷的体验是什么样的?

当然是可以去全世界各个地方的标本馆,有名的比如 Kew Gardens, ,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哈佛的阿诺德,巴黎的自然历史标本馆,维也纳标本馆真的是世界上我觉得最酷的地方,这些是要求必须是专业的植物研究人员才可以进去。不开放给公众的原因一方面是这些标本都是很珍贵的资源,另一方对于没有标本研究知识的大众来讲,一堆堆干枯的叶子其实并没有那么有兴趣。

第二个当然是可以去各个保护区或者森林公园出外业,采标本的同时收获一大波美景,但是当然头脑清楚,主业是去工作,所以有的时候就算离最美的地方一步之遥,也要先紧着当下的工作。一个乡一个乡的走,不同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致,很多地方已经换名字找不到了,这个时候街上小摊的老板开三轮车的大叔要打好很多交道。

这个专业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工作机会很少,如果你想做深入的研究,那基本植物园/标本馆/大学/研究所就是仅有的选择,适用于国内外。如果想在学术领域攀升,那可能大部分的时间经历要放在研究和分子实验上面,再加上教学任务,可能要想看看是不是和自己初衷相符。

野外工作是真的很辛苦,也很危险。每年都有意外身亡的植物学研究生,或是因为自然意外或是因为人为。不夸张的讲,我之前小老板说经过一个村子的时候没有通电,但是所有东西都会被抢,就算是电视抢来当板凳做。师兄们去西藏的时候在村里最差住过牛棚,山里和采药的人住过山洞。我也有过很长时间西北地区独自采集的经历,一般不会在山上留宿,就算是再早也会当天来回,但是也遇到抢劫,很多地方没有信号,遇到野猪拱车,泥石流等等的意外情况,去的很多地方至今没有通电,很多地方要飞机倒汽车倒三轮车还再加步行。但是这些比起之前做植物研究的人的辛苦也很微乎其微了,至少是有网络,很多地方通汽车。在第一代植物志编写的时候,没法去网上看标本信息,很多的文献要靠手抄打印带回来,去的很多地方都是天堑,要纯靠走路。听到的一个故事是一位老前辈跟着青藏高原队出外业的时候高烧不退,大家只能把他留下,队伍已经返京,老师的家人联系不上,都以为他已经不幸去世。过了好多年他从印度寄回了标本,后来才知道一路靠着赶羊一边采标本才回到北京。故事的真实性应该是真实的,只是细节无从考证。不过并不像国外的博物学家,很多都是精英甚至老钱家族,中国的几年植物学家真的是很辛苦。

一些奇奇怪怪的链接和内容(想到哪写哪)

中国植物志的电子网站

legacy.tropicos.org/...

IPNI 当你对某个种的科学名字不确定时候可以查询

www.ipni.org

Index Herbariorum 最全的标本馆的检索,比如输入A,就能找到哈佛的标本馆,BM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标本馆

Hu Card Index

flora.huh.harvard.ed...

胡秀英博士是这个领域里我最佩服的一个人,她出生在清朝黄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后面偶尔的机会进入徐州教会女高读书,后面在金陵学院本科毕业后,在岭南大学攻读植物学硕士,后面抗日战争爆发,她进入华西协和大学教书,在八年期间,广泛的采集植物,后面进入哈佛大学读博士,在那个明确不招女性的年代,她是最早进入哈佛大学学习植物学的女性。1949她是第一位获得哈佛大学植物学博士的中国女性,博士毕业后一直在哈佛阿诺德工作,在接下来工作的30年了,她不断整理阿诺德等其他美国博物馆的中国标本,成果之一就是上述的《胡卡索引》,由她和工作人员15万多张索引卡。她也是一手促成香港中文大学中医院和标本馆的创立。

这个领域除了自然之外,国内外从事研究的科学家也是很吸引人的领域,就像胡秀英博士这样生于清朝,经历过大饥荒生存下来,经历抗战,中外关系的不断变化,在一个新的领域几十年如一日的深耕,人生经历本来就很有趣。

饶是现在,网络已经很发达,采集标本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和文化,这种多样性的冲击有的时候比研究更吸引人。


 🌐 关于WomenOverseas她乡:

WomenOverseas她乡是一个属于华人女性和非二元性别者的全球性社区,我们一直致力于提供一个自由表达、相互支持、共同成长的平台。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们共同组织了近三十场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活动,包括分享会、交流活动,以及通过公众号、小红书和播客等平台分享了大量优质内容。从北美博士成功求职的经验,到把兴趣爱好转化为生活重心的人生故事,再到在异国他乡做职业篮球运动员的奇妙经历,我们一直试图通过各种生活故事,呈现出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多样的人生选择。WomenOverseas她乡不仅是一个分享平台,也是一个女性交友社区,帮助很多女性在异国他乡找到知心好友,构建了情感支持体系。最近,我们还创立了女性艺术家俱乐部,鼓励和帮助有艺术爱好的女性将兴趣转化为商业机会。我们甚至把一部分她乡艺术家的作品带到了旧金山本地最大的艺术集市展示出售

🙌 如何加入WomenOverseas她乡论坛:

访问 www.womenoverseas.co...,按照提示认真回答问题,申请加入她乡论坛。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