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成為新人類》一書在不確定、流動性極高的狀況中學習(下)2/2

BO YANG
·
·
IPFS
·
科技越來越強大的同時,使用科技的我們卻是日趨退化,問題究竟出在哪?

🔴前情提要

受到此書啟發起於社會現象,我們都知道今年受到疫情衝擊後有許多環境改變,而這些環境改變使得我們面臨工作上又有極大改變,一方面思考為什麼過去就有的方式開始行不通?一方面在不確定未來中我們該何去何從?從日本趨勢大師山口周先生的書中,我們可以找到一些參考方向,作者在書中引用大量經典書籍文獻可以提供參考以及延伸閱讀,文字內容十分扎實且容易咀嚼吸收。

由於書本分為八章節,因此本篇(下篇)將從新人類工作風格、職涯選擇到新人類的學習力切入(5~8章)分享一些重點內容,筆者在這邊提醒各位讀者,在書本每小節的最後幾頁,作者都會寫下當節的重點摘要,能夠幫助讀者想再次回味章節內容,增加記憶以及更快抓到整本書想表達的核心理念,上篇(1~4章)在這邊👇🏻👇🏻。


🔴管理政策的社會結構轉變 — 社會學視角

第五章工作風格的轉變及社會的VUCA變化,筆者聯想到過去選修台大柯志哲老師在管理社會學課程中所舉出案例為例,以組織、公司打著組織重整及組織再造等字詞為出發,探討為何導致最後變成裁員的經濟面向及社會面向解構分析。

全球於1980年代出現所謂組織重整、組織再造字詞,這些企業組織意識到對於傳統組織結構過於疊床架屋,因此開始做出許多不同層面重整。我們可以知道過去的傳統組織結構是垂直型的、科層式、金字塔式的型態,轉向於的以人為本的管理方式,中間雖然歷經組織結構與不同管理學派的典範轉移,但是,絕大部分公司、組織打著需要組織重整、組織再造的名義,最後變為組織瘦身、組織裁員導向,並將組織裁員變為經營迷思、策略、管理政策。

而廠商裁員所持的理由大概是以下幾點理由為主:

  1. 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的一種辦法,尤其降低人力成本最有效。
  2. 提升效率與彈性
  3. 專注核心專業:研發部門高度集中、邊陲部門外包(行政、保全、行銷、清潔等等)
  4. 提高生產力
  5. 委外經營(外包、人力派遣等)
  6. 提升股價:裁員的社會效應_造成華爾街效應

🔴造成裁員的原因(經濟面)

面對1980年代以來,究竟裁員作為一種組織手段,經濟的面向考量了哪些原因,並且這些原因是發生於過去而已,還是在目前的社會中,我們持續能夠觀察到這些現象?

  1. 全球性競爭加劇:工業大國興起、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崩解(e.g.東歐、波蘭、捷克)
  2. 產品生命週期變短:產品不斷推陳出新,消費者要求越來越高(e.g.服務、品味的消費型態,詳細可見三浦展著作《第四消費時代》)。
  3. 顧客越來越多樣化員工福利成本的提高與企劃法律責任的加重:勞資衝突越來越多、透過工會爭取等等
  4. 自動化與資訊科技進步造成對人力需求的減少:進入21世紀特別嚴重,數位化 AI 取代人力
  5. 短期勞力成本:人力外包、派遣工作、兼職工作提高。

🔴造成裁員的原因(社會面)- 華爾街效應 Wall Street Effect

在1990年代,美國華爾街大公司宣布大裁員,華爾街股票炒手趁機去炒股票,其公司股票會馬上應聲大漲,公司資金會大量湧入,因此大家都相繼跟進模仿,越裁員越兇,將裁員作為迷思、潮流,華爾街效應

裁員不僅裁掉沒能力的員工,同時裁員是裁掉常唱反調、且不同派系但是能力好的員工,藉此裁掉很多的都是問題人物或是麻煩人物、眼中釘。

同時社會面向出現的原因於華爾街效應外,也有下列兩種不同原因:

  1. 觀念上的改變:新經濟自由主義的興起、組織重整(再造)的風潮。
  2. 經濟社會結構轉型:產業結構轉型(製造業降低也開始逐漸轉型)、知識經濟的興起。
  3. 勞動密集>到技術密集>到知識密集>到數位密集轉變(引進自動化、科技化設備)

🔴兩種極端

因此我們可以藉由社會結構的轉變來延伸書中作者想探討的高度流動性工作性質,同時也指出「專家」如果繼續依循社會的VUCA化,將會開始造成減損(p.254),當舊人類以過去基模來相信權威,不做其他求證或質疑正當性時,反而可能讓創新之舉胎死腹中,這種現象也出現兩種極端化的影響:

  1. 有用處:領先企業在市場上加速壟斷。
  2. 有意義:因全球化與利基市場(NICHE)加速多樣化發生。
天秤極端追求有用處&追求有意義的兩軸,你該押哪邊? / 楊博智繪製

各大企業品牌、公司組織逐漸擴大其經營策略,並逐漸採多角化經營,隨之透過項收取使用者數據所形成無形的資本主義,或甚至透過賣個資、賣數據使市場壟斷越來越嚴重。知識密集到數位密集轉變,大規模人力裁員縮減後,每個人的職涯選擇也將出現截然不同的可能,天秤的一端是大企業規模壟斷市場同時,而另一端為以個人名義或小規模組織多樣化進入百家爭鳴狀況,你該押哪邊?

面對這兩種極端採取「槓鈴策略」,同時從事兩種市場定位工作,就是兩邊都選(p215)

🔴斜槓是一種策略,但「槓鈴」策略更可學習

作者第五章內容引用了《反脆弱》、《黑天鵝效應》作者 Barbell Strategy的「槓鈴策略」,透過同時採取這兩種極端的策略,同時跨足在未來在職涯上不同軸線的兩個職業進行投資,當世界越來越UVCA化的時候,在各種不確定的情境下做出截然不同的風格轉變,一方面能夠減少工作衝擊影響生活的程度,並可能從中開啟新的職涯道路。就如同投資上同時擁有風險種類不同的多份工作。

同時作者也提醒不能在目前位置上堅忍不拔的工作著,而是將自己置於能夠勝出的位置。從社會心理學領域中所探討的「公平世界信念」理論,就是人們認為世界上只要有努力就有回報,不努力就會遭到懲罰,這種理論能使人奮發向上,但也要小心過於執著反而會掉入框架之中。

「努力」並非沒意義,但關鍵是在「提升努力的層級」 — p.227

我們也可以從《刻意練習》《原子習慣》一書核心也能夠看到這樣的觀點,並非透過不斷努力一萬小時就能夠達成,而是設定自我目標,不斷切割大計畫到小計畫,定期檢視、給予自己獎勵等方式來使自己逐步完成,以需要找到自己的內在動機(《成為新人類》 p.233)挖掘自己的好奇心驅使來工作。

也因此,筆者在閱讀第五章這邊也突然意識到,原來過去所閱讀過的這些延伸書籍,都是可以相互連結,而並非各自獨立的主張相互批判,而是共同因應社會結構轉變、工作價值觀轉變、不同時代的連動所影響,也因此在釐清了書中的闡述社會的轉變後,更能清楚明白這些延伸書籍相互補充說明,進一步更釐清現況且提出應對方法。筆者認為釐清究竟學習與閱讀的「為什麼」十分重要,因為有了這些背景知識作為基底,將來在閱讀更多書籍時能持續更新迭代,知道補充說明、或推翻了過去哪些已知的事情、挖掘哪些未知的事。


🔴從符合期待到偶發性

舊人類制定縝密計畫,不屈不撓地執行,對應新人類先試再說,若不行再試試其他管道。由史丹佛大學 John Krumboltz學者研究結果(p.260)所提倡的機緣論,指出好的偶發事件需要有幾大重點:

  1. 好奇:打開關心各式各樣的事務,包含不同領域、不同專業。
  2. 堅持:即便是挫折,持續堅持才能遇上偶發性、意外事件來帶來新進展。
  3. 彈性:隨時都在變化的局勢保留彈性回應,才能抓到機會。
  4. 樂觀:不合理的困境、逆境是幫助自己成長的機會,拓寬事業職涯廣度。
  5. 冒險:積極挑戰風險,才可能取得突破新機會。
善用機緣論提倡者 John Krumboltz 學者主張重點 /《成為新人類》書本p.261 / 楊博智 參照繪製

善於嘗試也意味著善於放手 –p.266

新人類學習嘗試之前首先先學會放手,懂的收手與從零開始,無論對人或組織來說,要嘗試一件事情時,都必須要挪出一部分資源,將其運用在嘗試上,舊人類一般來說對於「放棄」抱持否定、負面態度,但在將來資源有限的、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想要開啟槓鈴策略的事情之前,就必須先放棄另外一件事。

新人類的行為模式具有高度流動性,不會固守「必須在同一個地方堅持到底」的破舊道德觀,而是根據直覺與美感,自由自在地發揮– P.284

也因此,新人類並非在同一個地方執行堅持到底的價值觀,工作也並非坐在辦公室朝九晚五、一份工作終身做到退休的生活。而是直覺與理性並重,並且從中根據培養敏銳直覺與美感來做事情,當個人流動性提高時,也意味著越來越多舊人類選擇守住固有僵化理念,越來越多人選擇「逃跑」時,無意義的工作型態也將失去容身之處,原屬於舊人類的權力也逐漸在削弱中……(p.285)


🔴培養新人類學習力

新人類需要以人文素養作為武器 — p.307

新人類必須養成對於眼前的框架提出質疑的技術。舊人類及高度仰賴科學方式進行管理與決斷事件,隨著黑天鵝事件等不確定事件提高,過去只單靠科學方式仰賴已經不足,新人類學習提高人文素養有助於我們用相對性的角度來反省我們是為「理所當然」的事物,並且此讓其中的問題浮出水面。

而這些人文素養諸如像是博雅教育、人文教育、素養教育等類型,具體來說,涉及美學、哲學、人文社會科學(心理、經濟、社會、經濟、人類……等複合學門)綜合涉略與學習,來不斷質疑眼前的結構以及社會問題,從中去構思出未來的藍圖。在越來越分散的社會中,要成為跨越不同領域的武器,人文素養是成為連結不同領域來恢復個體領域完整性的一種方式。

作者指出新人類不僅需要人文素養,也不應該只有摘要他人並理解他人需求的能力,而是要進一步花更多心思「省思」並「同理」,不是對於事件一聽到立刻採取康納曼、特沃斯基提出雙重經歷理論的系統一:自動化、捷思、歸因地說我懂了,也不是排他性的直接放棄自己不懂的人事物,而是能對他者的聲音側耳去傾聽、用心同理當事人。麻省理工學者C.Otto Scharmer 夏默提出「U型理論」將人溝通聆聽方式依不同深度來分成四種層次可以提供給我們學習(p.319):

  1. 層級一:在自己框架內思考。
  2. 層級二:視角位在自己與周圍環境邊界上思考。
  3. 層級三:擁有位在自己外部視角思考。
  4. 層級四:自由視角。
C.Otto Scharmer 夏默探討四種層次 /《成為新人類》書本p.319 / 楊博智 繪製
節錄C.Otto Scharmer U型理論其中篇章:越過門檻階段 / 資料來源:https://www.ottoscharmer.com/theoryu

🔴結語

作者所提出重視新人類的這種觀點,恰巧與筆者過去閱讀《喚醒你心中的大師》一書提出的核心觀念有關,因此在最後,筆者認為這本與上述文章中所提起的書籍跟學者理論都可以作為《成為新人類》一書的延伸學習方向。

每個人都能喚醒自己內心的大師,透過三種層次:學徒訓練、積極創造、大師階段的訓練方式。當我們從遙不可及站到大門旁,努力取的基本規則與滿足學習條件來窺見全局的一部分,因為能力有限而必須從第二階段大量實作與陶冶中學習門道相關知識,懂的事物彼此之間的關係與彼此鏈結,對自己專研領域有了比較全面認識。然而從中獲得新能力,可以開始連結各種元素,將累積知識、專精程度運用,達到全局一目瞭然。

當大師觸碰到了生命的核心,平衡了人性與自然界,也因此大師藝術作品常能撼動人心的最深處,一種神秘的力量或者可稱為對事物敏銳的直覺判斷,能洞察真理,先前的言語解釋或推論也許會在事後出現,但靈光一閃的直覺帶來更貼近真實的關鍵,放大心智中無人知曉的部分。《喚醒你心中的大師》所提出大師們運用敏銳事務觀察力、直覺判斷、洞察真理、累積知識掌握全局達到一目瞭然的過程,恰好與新人類所認知、學習力、價值觀的轉換相似。

接著筆者提出問題是:究竟新人類真的是新嗎?舊人類就真的舊嗎?這個新與舊的交界在筆者閱讀本書後顯得越來越模糊,閱讀同時反過來思考自身究竟是屬於舊人類還是新人類中?我想這也是如同光譜的兩端,並非永遠的舊與永遠新的極端,同時也在於人們認知上、觀念上抑或整個大時代、社會的轉變,這個問題也回到筆者撰寫上篇文章的開場提到:『藉由理解新舊人類之間會面臨的問題、優勢、兩難後,接著反思自己,並從中指出自己的限制,才能從盲從、過於慣性轉換為接受不確定性、事物發展逐漸沒有標準答案的流動性思考、決策過程』,藉由這本書籍拋磚引玉,開始思考屬於自己所處的新時代特徵、必要條件是什麼。

再次回顧新舊人類與行為模式轉換為何? / 《成為新人類》書本p.3 / 楊博智 參照繪製
社會VUCA化、不穩定、曖昧、不確定性極高的動盪中,過去傳統你所相信的科學、邏輯、信仰、工作慣性、工作成效不張種種將崩解的時候,你會選擇以什麼樣方式進行改革?或是重新開始?新時代所必要條件是什麼?新人類?舊人類?
一切看待事物觀點方式在你手中。

🔴書籍啟蒙者:

本篇是由筆者過去追蹤作家 Kevin 劉奕酉 前輩,著有《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與《高產出的本事》等書,非常推薦各位讀者前往閱讀作家的每篇文章,筆者認為這是有扎實撰寫、把書“讀透”,而並非按照公式或是以背誦方式,而是以自己的邏輯,生活化的舉例、自己閱讀推論方式呈現,也因此,筆者在閱讀作家的文章時,總是發現能夠發現書本外的更多經驗以及實務知識,也從中得到書本不同的詮釋觀點,推薦給大家!


同時,筆者也感謝台大講授管理社會學、組織社會學的柯志哲老師,願意給予旁聽機會。課堂中講述傳統組織理論到現代組織理論轉變、世代工作性質價值觀轉變等議題,作為少數由社會學視角切入探討經濟學、管理學,學習過程非常過癮。

最後最後,我們不僅要累積硬實力,也要累積閱讀的軟實力,因此筆者後續也會在文章中不定期穿插影響自己或是改善工作效率、受到啟發的書單,給予讀者更多完善專案、工作術、不同的思考方式!

感謝你/妳花時間讀這篇文章,若能幫助到你,可以給「鼓勵、愛心收藏」喔!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BO YANG台中北屯人,自15歲起擔任平面設計職類選手展開五年訓練生涯,而後展開注入不同領域於設計學門之中。現以商業設計與使用者經驗設計作為主軸,透過定性和定量研究研究橋梁搭起社會、心理、商業服務創新於專案中,深層挖掘厚數據來理解用戶及消費者,彰顯設計價值。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隨筆】次序流動的浪潮_研究所過渡期 II 2019~20

【隨筆】次序流動的浪潮_研究所過渡期 I 2018~19

【隨筆】次序白浪潮:掀起浪潮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