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单访谈 | 不上班,如何找到生命中的另一半?

林安
·
·
IPFS
·
自由职业真的会影响一个人进入婚恋关系吗?那些已经恋爱结婚的自由职业者,又处于怎样一种状态呢?带着这些好奇,我在年前做了一场关于「自由职业者婚恋状态」的小调研,一共搜集了115份有效问卷,约了7个处于不同婚恋状态的自由职业者,聊了聊他们对职业身份与婚恋关系的看法。

去年,在某次自由职业者的线下活动上,一个想成为自由职业的女生说出了自己的担忧:自由职业以后,更难找对象怎么办?

初次听到,还觉得有些滑稽:都选择自由职业了,为什么还要用主流婚恋市场的那一套评价体系评价自己?

后来细想,这可能是大部分单身自由职业者在生活中遭受过的「歧视」。过去几年,我经常听到有人把自由职业与「无业游民」划等号,也听人聊起过因为自己是自由职业者,而被伴侣父母质疑工作不稳定的经历。

自由职业真的会影响一个人进入婚恋关系吗?

那些已经恋爱结婚的自由职业者,又处于怎样一种状态呢?

带着这些好奇,我在年前做了一场关于「自由职业者婚恋状态」的小调研,一共搜集了115份有效问卷,约了7个处于不同婚恋状态的自由职业者,聊了聊他们对职业身份与婚恋关系的看法。

接下来会分几天时间陆续分享给大家,第一篇的分享主题是:那些已经「脱单成功」的自由职业者,是如何做到的?

数据样本:

男女比例:2:8

单身占比:51%

自由职业后,怎么认识另一半?


1.自由职业脱单方式:线上社交、朋友介绍

此次参与调研的人中,单身状态与非单身状态的人数刚好各占一半。很多人可能会好奇:自由职业者都是怎么认识另一半的?

调研显示,最常见的认识方式是同学关系和工作关系,紧跟其后的是网友奔现和朋友介绍。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只有30%的人是在自由职业后确定的关系。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在自由职业之前就已经有伴侣了,因此通过“同学关系”和“工作关系”认识的人才会是多数。

那么那些自由职业后才脱单的人,主要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异性呢?

我单独看了这一类人的数据,发现通过线上社交软件(网友奔现)、朋友介绍线上社群三种渠道认识的居多。也有少数人是通过旅游、参加线下活动认识的。

下面是我这次采访的6名非单身自由职业者认识另一半的方式:

2.持续稳定见面+主动创造链接=恋爱的可能性

自由职业后,大部分人都是独立工作状态,需要定期见面的深度社交开始逐渐减少。

对于那些“一个人就是一个团队”的职业来说,比如自由撰稿人、自由插画师、自由剪辑师、职业股民等,他们的社交范围往往仅限于线上的工作对接和线下的固定亲友;

而对于那些需要和大量人接触的职业来说,比如独立摄影师、独立记者、旅行博主等,社交面虽然广,但存在临时性、碎片化和不连贯性

比如每隔一段时间就换一座城市生活的数字游民,刚刚在一座城市建立了亲密的社交圈,就到了离开一座城市的时候,人际关系也因此变得不稳定。

《Normal people》剧照

自由职业后的社交变得更广了却更难以维持深度是大部分自由职业者会遇到的问题。而一段亲密关系,往往需要持久、频繁、深度的沟通与见面,才能培养出感情滋生的土壤。

因此自由职业后脱单成功的概率,往往都属于那些积极主动创造持续社交机会的人。

这次接受采访的自由职业者(非单身为主)大多表示:自由职业后,他们的社交圈反而变宽了。无效社交的减少,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去认识自己想认识的人,建立深度链接。

希阳是一名27岁的独立教师,工作上的合作关系十分简单,大多数时候,他都是一个人上课或者备课学习,没有职场上的无效社交,“反而和别人社交的时候更加真诚了”,他说。

他和女朋友阿涂是去年认识的,在一个线上“教师成长营”的社群活动里,他第一次见到了在澳大利亚当教师的阿涂。

“那时候对她的印象是——在国外从事教育相关工作、工作经验非常丰富、声音超好听、有很多犀利又暖心的观点。不曾妄想有一天自己会和这么优秀的人扯上关系。”

没想到3周后,他们就正式确定了情侣关系。主动戳破这层纸的人是希阳,某天,他读了一篇描述“暧昧”的文章,觉得很像他和阿涂的状态,就发给阿涂,想看看她的反应。当时阿涂有些犹豫不决,希阳又主动推动了一把,阿涂才决定和希阳“在一起”三个月试试看。

《Normal people》剧照

现在,两人已经在一起4个月了,虽然还没线下见过面,但是在线上,他们共同举办了几场教育主题的分享会,希阳还邀请阿涂的父母参与了自己设计的线上亲子对话活动,双方父母对他们的关系都没有太多意见。

阿涂也计划今年回国做一名教育领域的自由职业者,希阳认为双方都是教育领域的自由职业者,很容易一起合作共创自媒体以及互相扶持、分工协作。

“我们可以支持对方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走得更远。毕竟我俩都是老师,还是最懂学生的那一类老师。”对于两人未来的职业发展,希阳十分有自信,这段关系在他眼中也是一段“1+1>2”的关系。

《Normal people》剧照

最近正处在热恋期的YZ也是通过主动社交认识了现在的男友。她也是一名线上教育从业者,自由职业后,为了不让自己变得封闭,她会花更多时间拓宽人脉圈“主动社交”,而不是上班时的“被动社交”。


通过频繁参加和组织线下交流型活动,她认识了非常多的人。

“这让我在人际关系里更加舒适,因为能通过‘手动操作’让自己身边聚集‘同频者’。”

她的另一半就是在主动社交的过程中吸引来的“同频者”。他们相识于自由会客厅的某场线下活动,后来通过多次在活动上的“偶遇”,以及活动结束后的深度交流,YZ惊叹对方仿佛就是“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我们有相似的人格与灵魂,在很多事情上有共鸣,常常深度交流、探讨问题。”几个月后,两个相似的灵魂走到了一起。

YZ和男友都是自由职业者,因此在很多自由职业者会遇到的问题上有共鸣,也可以在事业上给彼此提意见。

现在他们已经恋爱一个月了,YZ说:

“我们的关系是既能谈情说爱,也能聊工作人生,既有独立的自我,又在情感上互相依赖。遇到矛盾或问题,彼此都积极面对、坦诚沟通,真实表达自我、同时也理解和感受对方的情绪。两个人的结合让我们感到彼此更完整。”

《Normal people》剧照



3.先了解自己,再遇见对的人

当我们想进入一段恋爱关系时,总会郑重其事地告诉身边人:我要开始找对象了!

但是采访完几对情侣后,我发现很多人的伴侣并不是”找“来的,而是在自己准备好了的时候,自然”遇见”的。

无论是参加一场活动,加一个微信好友还是报名一个线上学习班,他们并没有抱着“找恋爱对象”的目的去做一件事,而是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刚好遇见了合适的人。

Yeye是一名线上口语教练/自媒体创作者/宝石买手,经常在世界各地旅居的她,有过一些短暂的感情,但都不是很深入。她对恋爱一直都是一种不强求的状态,遇到合适的就开始,不适合宁愿早点分开。

她认为”千万不要为了脱单而脱单“,“我觉得做好自己的工作,过好自己的生活,那个人会被你遇到的。如果自己自处得很好,其实对脱单欲望反倒不会很大,而这个时候的你,却往往是最容易吸引到另一半的。

就像去年,她在大理的一个联合办公空间遇见另一半时,认为自己已经“准备好了”。也正是那时,他遇见了现在的男友——一个在大理远程办公的程序员,认识3个月后,他们在办公空间用Ipad看了一场电影,然后牵手,聊天,正式确定了关系,一切都非常顺其自然。

Yeye和男友一起旅行办公(公众号:野行Yeye)

那之后,她和男友开启了数字游民情侣的旅居生活,在不同城市最美的季节一起边旅行边工作。

Yeye和男友在成都(公众号:野行Yeye)

过去,我们总是听过太多这样的话:“爱情要等,不要找”,或者”努力在爱情面前一文不值”。我们会发现成年以后,太多事情不受自己的控制,也毫无规则章法可循,爱情就是其中一项。

很多时候,爱人先爱己,一个人不了解自己的人,很难找到让自己满意的另一半。

演讲教练张晨今年37岁,他已经和妻子在一起10年了。当初他和妻子偶遇于一场演讲俱乐部,一开始两人并没有恋爱的火花,后来在每周一次的俱乐部活动上,爱表演的妻子和爱写剧本、当导演的张晨,因为排练的原因有了更多接触机会,那段时间,他们经常聊到半夜1、2点。

张晨和妻子

2个月后,张晨向妻子表白却惨遭拒绝,那时他才知道对方的顾虑:刚离婚不久,比自己大五岁,还有一个儿子。

张晨不依不挠,又接连表白了几次,依然被拒。但这并没有影响张晨对妻子的态度,在俱乐部,他继续为她提供着帮助,这些举动渐渐敲开了妻子的心门。经历了漫长的6个月等待,终于在一次国庆出游后,对方同意了和他在一起。

现在他们在一起10年了,组建了稳固的家庭。回忆起曾经的“脱单经历”,他说,以前,他会建议想脱单的人多参加外面的活动,主动展现自己。

但现在他觉得,更重要的是:先想清楚你是以什么心态面对你的工作和生活的。这种心态决定了你能不能脱单。

“举个例子,你在工作中是不是特别在意结果、权衡利弊?如果你很在意结果,你很有可能遇到了合适的人也下不了决心,因为你会想‘我和ta在一起结果会不会好?’但问题是你不和这个人在一起你是不知道答案的,你可能就因为一定要好的结果而错过了对方。更重要的是,爱是不能用利弊去权衡的。”

“再举个例子,你在工作中是一直按规矩办事,还是对可能性保持开放?如果你做事太有规则感和控制欲,大概率也很难找到对象,因为恋爱就意味着要对陌生的可能性保持开放态度。可能99%的人,第一眼见到自己后来的另一半时,没有意识这就是你以后一生的伴侣吧。

张晨和妻子

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决定了我们会遇见什么样的人。当我们遇见这个人时,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态和状态,又决定了我们和TA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张晨和妻子的后续,是他在充分了解自己后创造出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他接受了可能失败的风险,也勇敢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就像他最后补充的:“其实越是做自由职业的人,越能适应恋爱和婚姻。因为自由职业和婚姻都意味着‘有勇气做自己想做的事/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同时也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起100%的责任’,以及‘拥抱未知和变化’。我们不管遇到自由职业还是婚姻恋爱上的问题时,都可以问问自己当下最需要的是什么,因为内在的功课往往会通过职业以及婚姻同时展现出来。”


林安有话说:

如何在茫茫人海中遇见适合自己的另一半?这个问题的答案对每个人来说可能都不一样。首先什么是”适合自己“,就是一个需要反复思考的问题。

在这次访谈中,我发现那些成功进入恋爱关系的人,既不是世俗意义上最优秀、聪明、双商高的人,也不是准备充分、目的明确的人,他们只是一群了解自己、做好自己,然后让事情自然发生的人。

恋爱不是考试,不是谁准备得越充分,知识储备越丰富,就越容易得高分。

恋爱很多时候是一门玄学,看上去发生得毫无征兆,但其实两个人能走到一起,背后蕴含的都是最朴实的道理:

知人先知己,如果你期待遇见一个能与自己齿轮咬合的人,就先让自己的齿轮形状清晰起来。

新的一年,让我们的恋爱从认识自己开始吧~

《Normal people》剧照

下一篇,我会结合这次调研,聊聊「自由职业对婚恋关系有哪些影响」,期待一下吧~


林安,《只工作,不上班》作者/播客「逆行人生」主播/自由会客厅品牌主理人。

代表作「 100个不上班的人」,持续调研跟踪自由职业、数字游民、远程办公等生活方式。


微博/公众号/小红书/b站:林安的会客厅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林安写字者,长期观察自由职业领域,喜欢一切新鲜、有趣、多元的生活方式与文化。 活着是为了创造。希望能创作出一部留世作品,它可以是文字、影像或者照片。 大陆已出版《只工作,不上班》
  • Author
  • More

从深度长文到一人公司,不接广告也可以活得很好|逆行人生

旅居欧洲90天:在巴黎,做一个标准游客

“自由职业1年后重返职场,她却比从前更快乐了”| 逆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