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像西西這樣的一個女子】怎麼可以這樣快樂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我能夠這樣明白西西,也是因為亂世,面對外界與自身的許多災難,尤其會不想被壓倒、放負,因而把少年時的自怨自憐收起,多談美好的事物。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鄧小樺

對於西西的作品閱讀,有些部分是需要時間的展開才能深入理解——不是指花在閱讀時間上的,而是指需要讀者自己生命的進程走到某處,才能真正理解到其中的價值。換一個說法是,事非經過不知難。而西西那麼隨和親切貼近我們,讓我們有時忘了她其實是在引領我們超升。

我沒有送過西西玩具,我已經缺乏玩樂好多年了,不好意思說自己是以看《我的玩具》來代替玩樂——如果這全然只是一篇西西《我的玩具》的書評,我會大講西西有多麼好玩,那些玩具顯得她多麼富於童真、多麼博學而又秉持萬物平等的眼光,正如此書的所有評論者一樣。但這是一篇悼文,某些西西文中本來隱晦的地方會此而特別顯現。《我的玩具》固然是妙趣橫生天真可愛的一本書。但它有些輕描淡寫的地方一直讓我怵然而驚——那便是年老與病患、身體的障礙——這些在書中的比例非常低,只有幾處淡然提起。首次是〈散步〉,寫自己在公園晨運練雲手覺得天旋地轉,暈倒在石櫈上,不知過了多久醒來,人來人往沒人理她,她自行勉力回家,此後不敢去晨運;再後來右手失去知覺再也抬不起來。讀到這處霍然而驚,這樣的「街外經驗」,對一個老人家而言多麼驚險,頗可喚起許多慘情與憐憫;但西西筆鋒一轉,又樂滋滋去寫她的玩具。

讀西西,看她寫出來的知識與門道已經豐富到消化不來,但還要看到她沒有寫出來的。散文一般被認為與作者真實個人非常接近的文類,但西西在她的散文裡常常是相當隱身的,隱於她所陳述的現實細節與知識背後,負面情緒很少,永遠是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孩童,只是非常偶然地流露出一點半點的驚心動魄。〈阿福〉中寫她有一年夏天去日本旅行閒逛電器店:

「我一時頑皮,伸手去試血壓機。一次,沒有數目字出現,再試,仍是空白。連試幾部,都失敗了。售貨員幫我量,然後臉色一沉,說,See a doctor。以為我不明白,再說一遍,See a doctor。我馬上乖乖回到飯店,對大堂坐在旁邊獨立桌椅的經理說要看醫生。原來這位經理會說普通話,懂中文,姓有馬。他立刻陪我到幾幢酒店外的公立醫院就診,並且做起翻譯。量血壓時又爆燈了。我帶了藥回酒店,翌日連忙購買機票提早回港。幾年後,我再到日本看毛熊展,仍選新宿那酒店。」

引述原文,是想展示這個驚心動魄的血壓暴走情節中,唯一涉及內心的形容是「頑皮」、「乖乖」,最多加上「連忙」,當是一個小孩頑皮闖禍受教訓般的事來寫,彷彿一切還是自己的責任。每當遇險,西西總是這樣帶過去,沒有怨天尤人,半分不自憐,別說沒有誇飾簡直是摒絕內心化,背後是順受天命之意——看來沒有經營,實則是節制到成為自然流露。

西西深諳言簡意骸,又常以孩童口氣說出普世真理,詩文中具宗教高度的啟示性筆法更是常見;但寫及自己現實中「遇險」時,則極度節制,留在現實的層面中,節制了象徵和推衍。像〈陀螺〉中寫自己在桌上玩陀螺,「多年來我已成為左撇子,左手沒有什麼能量,陀螺總是轉幾圈,意思意思,然後倒下,然後靜止。桌上陀螺,只能這樣了。」這明明是右手殘疾的後遺所致;倒下、靜止,當可指涉死亡;陀螺更可以象徵不由自主的生命。但西西把一切隱喻象徵之流截斷,回到最平實最基本的,「桌上陀螺,只能這樣」。

這在文學手法大概沒什麼好分析的,但當一個人面對衰老病殘,又有多少人能如此豁達?老去原是一個剝奪的過程,將你的形貌、身體、行動自由、能力一一拿走,一切是絕對的無可奈何。近年右手也不大舉得起來,久治不癒,遂有明白。當面對這一切受限,你還是否能忍得住,不把自己比喻為一枚不由自主旋轉且傷痕滿身的陀螺?很多人都知道,西西是反浪漫主義的,她不感傷,連自己的遭遇她都不感傷。是我覺得自己做不到西西這樣,才知道這有多麼難。

《史記.留侯論》中論勇氣:「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經過2019,我大概可以接近「卒然臨之而不驚」,但「無故加之而不怒」還是經常做不到。但想想,「卒然臨之」、「無故加之」,不也就是命運的挑戰與災難來臨時的狀態嗎?西西的豁達其實是面對命運的大勇,置生死於度外。但因不想親友擔心,活著又有好玩的事,於是又好好活下去。

《我的玩具》中唯一一次比較強烈的負面情緒是〈熊出沒〉中西西發現熊玩偶打理不善而吽出蟲來,「都怪自己愚蠢,明知香港氣候潮濕,又無能力維持一天廿四小時空調侍候,縫什麼熊呀。」西西把萬物當生物,又把自己置於萬物之下。又有一篇寫她坐著的溫莎椅散架,讓她整個人跌到地上:「我居然亳髮無損。於是也原諒了椅子,應該是,彼此彼此,因為之前對它的形容失敬。」這裡的擬人,是將物與自我齊平對待,寛容平等,當是自己得罪了椅子。「擬人」這種修辭手法,原來還可以幫人消化自己遭遇的意外和危險。

「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因是已。[⋯⋯]

是故滑疑之耀,聖人之所圖也。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

——《莊子.齊物論》

關於身體衰病之事,《花木欄》後記有流露病弱時的低沉,集中全面開展的有《哀悼乳房》,收在《白髮阿娥的故事》中的〈解體〉更以前衛文體極寫身體內部的爭戰與崩壞;其後,西西倒只寫外在的、趣味的、善良的那些玩藝。我從小「老積」,偏好結構性強或沉重高遠的文字,喜歡看死亡和疾病的書寫,連童真都要進行分析,自然也有覺得西西作品太過輕快的時候。西西過世後我和洛楓小姐做過一個LIVE,她提到一直有人嫌西西作品太輕,到西西過世了之後還在嫌。的確我有見過,我以前也一度有微言。是到自己老了限制多,才知道西西如何舉重若輕——她一直堅持著卡爾維諾的信條,繼續往「輕」的高處提煉,同時舉起了更多更多個人命運的重負。如果你覺得那輕是不合情理,其實要想到她舉起的那重也是極致。

特別要提醒的是,西西的「輕」並非浮淺,相反是承載愈來愈多的知識內容。大概也有人要抱怨西西是太正面、正能量了。我是在與洛楓做LIVE時,突然明白這種正面傾向是一種知識份子及教育工作者的取向。西西博學讀書多是眾所周知,但知識份子不止是多讀了書而已。吳念真常提起他童年時村口代寫信的「條春伯」,覺得條春伯才是知識份子的代表。村子裡的大老粗請條春伯代寫信叫在外的大兒寄錢回家,本來是滿口粗言的訓罵,條春伯則將之改寫溫暖婉轉關懷有禮之語,並向大老粗複述一次,問「是不是這樣?」大老粗喜笑道:「是是是!就是這個意思啦!」知識份子的責任,是要把人間的粗暴情緒與紛亂輾壓,轉換成能夠普遍明白與接受的言語,勾現底層的善良,讓世間往好的方向發展。愈是面對叢林般粗礪兇險的現實,愈要這樣。至於教育者,則是面對比你更弱勢更年輕的人,負起教育者的責任去為他們服務,那自身的EGO也自然縮小,好把自己放低一點。

我記得《字花》第一期,有西西的一篇短文〈熊藝〉(不知算是散文還是小說),前段寫西西初學做熊的手藝細節,大概如日後多篇文章所見;特殊的是文末寫一個與西西一起學做熊的女孩,一邊用木棒塞棉花入毛熊肚子一邊喃喃道「死了吧,死了吧」。文章就在這裡結束,不吝可以發展成一部驚悚小說,又或用來抒發「世風日下現在的小孩好可怕」之類的老式言論;但西西沒有這樣做,這個短篇沒有收在任何集子中;當時間和體力都有限,西西選擇去做《縫熊誌》,那麼多個精緻到超越想像的毛熊,細節承載著大量的歷史考察知識與創意。舉重若輕,是想把力氣花在美好的地方,把美好給予更多的人,讓世界再好一點。

我能夠這樣明白西西,也是因為亂世,面對外界與自身的許多災難,尤其會不想被壓倒、放負,因而把少年時的自怨自憐收起,多談美好的事物。吳靄儀說過,希望是一種責任。如果是太平盛世,西西的遊藝手作、晚年小說可能只是一些美好的消閒,儲藏給人間日後細味;但當世界日日出現壞事、連自己身體都是災難現場,我於焉明白了西西的美好之難、及難得。那不是壓抑,不是隱埋,不是為了呃LIKE而只呈現美好一面,而是真正消化命運的巨大挑戰,以自己快樂的方式超越其上,同時俯身親近萬物﹐所謂舉重若輕。

鄧小樺
詩人、作家、文化評論人。香港文學館總策展人、《文學放得開》主持。著有詩集、散文集、訪問集。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