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简由人

茴香豆
·
·
IPFS
·
如鲠在喉

最近连续碰到两篇两篇推崇繁体字的文章。一篇在马特镇,来自一位从台湾润到了欧洲的镇民,念旧的人,可以理解;一篇在一个网评员之外的真实用户,大多应该是从大陆润到了北美的中年男女的平台上,文章的题目很明显是为了引战,要废简尊繁,以至于我连文章都懒得去读。

新冠爆发之后,我们所住学区的公立学校,上了一年半的网课,没有任何实体课的选择。小儿是个爱交朋友的性格,到学年末,小小年纪,竟然开始真的伤心了。我和队友决定把他转到一直开门上课的私立学校去。我们两个,其实对美国K12分公立私立,甚至允许父母在没有任何政府监督的情况下,可以合法的不送儿女上学,美其名曰,家庭教育(Homeschooling)的教育方式很不以为然。因为任何私立学校最原始的目的,其实是盈利;而脱离社会,不是特殊需要的“家庭”教育,可能是各类邪教的最爱。

队友和我替小儿选了一个私立双语国际学校,英语是必修,沉浸式学习的第二种语言有法语,中文或者德语的选项。小儿从小就上中文和德语的课后或者周末班,当时中文和德语的水平差不多,但是和英语比起来,差很多。中文课后班那时候已经开始教拼音,他一开始接触就如获至宝,因为拼音的发音和德语很类似,有拼音的中文,就可以偷懒不用认字也可以理解。当时觉得在学德语的同时学拼音可能混淆,而且中文沉浸班里的绝大多数小朋友都是华裔,比德语沉浸班的多样性小很多,我们于是决定让他平时上德语沉浸班,同时接着上用中文的周末课外班。

虽然上的不是中文沉浸班,但是这两年也知道了不少中文班的八卦。例如中文班的父母们,捐款或者做班妈,以及替学校筹款做义工等等,是最积极的;附近不差钱的华裔父母越来越多,所以只有进中文双语班需要排队;推爸推妈们的各种微信群,脸书圈等等小群体很复杂;以前中文班大多数父母,至少是华裔二代以上,所以很希望小朋友们学繁体字,但是因为终究是在华裔是极少数的美国,所以一般高中就会把子女转到其他非双语的学校去准备申请大学等等。美国高年级,以及大学里面对非华裔的中文,学的是拼音以及简体书写。学校父母们和学校讨论以后,采取了一个折中方案,小学三年级以前,小朋友们学习繁体字,以及它们的国语(普通话)发音,三年级以后开始转成拼音以及简体字的学习。

 “简化汉字” 的想法,应该是在清末民初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就有了的,因为代表中华 “民族” 文明一部分的 “汉字” ,是图形,而不是语音文字,很难向大众推广。几千年历史的华夏文字,其实和各个时期的绝大多数不识字的国人,关系不大。使用语言的目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文文字过于复杂,而且很多词语的意思模棱两可,不是科学的语言,也是日本,韩国以及越南逐渐停止使用中文文字的原因之一。1949年之后推行的简体字,是草书的传承。最近看到一段野史,当年改革中文的激进派,是希望完全放弃中文文字,推广类似于欧洲的语音文字的。而毛泽东本来比较倾向完全 “废弃” 汉字,转用拼音,甚至在访问前苏联的时候和斯大林提到了这个有关 “内政” 的争论。据说斯大林对毛说,汉字几千年,是值得骄傲的传承,完全放弃,不值得,所以最后的折中方案是拼音加简化汉字。这个,以毛本身的中文成就,决定应该不是出于私心。如果毛当年支持了汉语完全拼音化,可能现在的中国的科技发展,会真正的和欧美比肩;但同时失去的,会是个人,以及华人做为一个群体的自我意识。

最近几年因为中文平台上因言获罪的红色恐怖愈演愈烈,电脑技术的发展让简繁体之间的转换也容易了很多,网络上明显在简体中文语境下长大,但是用繁体字匿名发言的逐渐多了起来。但是我以为,这类发言,自保的目的可能大于交流,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看,能读写繁体字的人群还是会逐渐消亡的,哪怕这个“逐渐”可能是一两代人的时间。

新冠之后,横空出世,给世人无限信心的ChatGPT的基础,BigLanguage (大语言),其实是编程语言进化到了普通人,只要识字,而且有基本的逻辑思维,就可以用电脑以及网路辅助提升个人归纳总结的能力,而使用这种语言的目的,还是个人以及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需求。因为历史原因,英语是编程语言的基础,所以地球上英语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都可能以世纪为时间单位或早或晚的逐渐走入历史。“繁简”之议,在历史的洪流里,浪花可能也就比“女书”大一点而已。

CC BY-NC-ND 4.0

拍手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