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不要變成壞掉的大人

子非魚
·
·
IPFS
·
當世界崩壞時,我們更要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閱讀書名

不要變成壞掉的大人:當世界崩壞時,我們更要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閱讀筆記

第1章 什麼是「鋼鐵之心」

「鋼鐵之心」是指擁有高度的心理復原力的精神狀態。

「後設認知」是可以獲得鋼鐵之心的一種方式。所謂的「後設認知」就是「客觀審視自己的能力」。

第2章 什麼是「後設認知」

  • 後設認知

擁有第三者觀點的能力,就是「後設認知」。後設認知是在日常中無意識會進行的行為。

  • 後設認知知識

後設認知所需的必要知識與經驗稱為「後設認知知識」。

  • 後設認知活動

以「後設認知知識」為基礎,修正自己行動的這個行為,就稱為「後設認知活動」。

「後設認知活動」分成評價自己行動的「觀察檢視」,以及修正行動的「控制」兩個程序。透過這兩個程序不斷循環,能使行動更加俐落。

第4章 「大猩猩派後設認知訓練」的實踐

很多時候「目的」會被設定為長期性質,而「目標」則是短期性質。

正如登山家利用GPS(=後設認知)、以路標(=目標)為提示,朝山頂(=目的)出發一樣,能以紮實安穩的步伐前進。

「大猩猩派後設認知」的本質——後記

「大猩猩派後設認知訓練」:

  • STEP 0. 設定明確的終點

  • STEP 1. 透過大猩猩派思考客觀思考

  • STEP 2. 利用證據強化及判斷思考

  • STEP 3. 像鍛鍊肌肉一樣重覆練習

  • STEP 4. 自發休息

以上為完整過程。

這個訓練法參考了《GLOBIS MBA Critical Thinking》及《後設認知訓練(MCT)》等書籍及論文而製成。


📝閱讀心得

本書目的為引導讀者學會「後設認知」,打造「鋼鐵般的強韌心靈」。

這本書其實並不精確,內容也有東拉西扯感,不過關於後設認知的中文書籍很少,這本能作為《誰說你一定非得要想通?》的補充,但後設認知治療重點在於「擱置」,此日本作者雜揉後設認知訓練與批判性思考顯然有很大的問題。

不過就藉此來談談後設觀點會遇上的問題,在《誰說你一定非得要想通?》心得中提到後設觀的治療以及修行方式:覺察。

其實不論斯多葛主義、佛法止修、NLP、認知行為治療、後設認知治療等,都涉及後設觀點,都是從事件本身中跳脫出來看,都是一種抽離的狀態觀察自我在某種情境中,也能說是種上帝視角。

問題一:抽離有其極限?

例如意義治療的弗蘭克,透過抽離重新定義事件,靠著意義讓自己活下去,也就是分離了身心,身體受的痛,心中不附加苦,確實像是製造一道隔離區,讓心靈維持平靜。就如同藏人遭受迫害,用止觀修來渡過身體折磨,不過在現今,似乎過勞的身體,也被使用此種正念方式來繼續受壓榨,工作導致焦慮而尋求抽離訓練,無異於讓身體持續扣血。

生活焦慮已經是消費主義下的循環產業(焦慮→賺錢→焦慮→花錢),但連減緩焦慮也成了另一項消費主義下的循環產業,就像是:「你焦慮嗎?來點冥想紓壓吧!現在報名課程只要6999!」

再者,只有活下來的人才有機會表述,怎麼知道放棄而死亡會比活下來還不幸呢?有句話是不怕死,只怕生不如死。靠著抽離而持續受苦是好的選擇嗎?

沒有死人會回過頭來告訴活人,死後的狀態是否比活著時快樂或痛苦,就算能,社會也不會同意告知死後注定比活著快樂或痛苦,因為如果注定快樂,那為何怕死呢?如果注定痛苦,那為何活著時還要受苦呢?唯有不確定性具有操縱性,當不知道死後究竟是快樂還是痛苦,則購買贖罪券能讓你死後上天堂,如果不聽指示則會下地獄。

問題二:抽離的抽離?

在《老到可以死》一書中提到:『如果心智也被降級為一個物質(雖然幸好是能被影響進而塑形和控制的物質),那「我」到哪裡去了?這是嘗試用心智(將其視為一個有意識的行動者)控制心智,會遭遇的其中一個矛盾。』

的確後設觀有無限套娃與自指的問題,例如:

  • 我在觀照著我

  • 我在觀照著「我在觀照著我」

  • 我在觀照著『我在觀照著「我在觀照著我」』

那麼誰是最終的觀察者呢?這是不是預設了要有觀察者才能觀察呢?

問題三:抽離會漸無感?

抽離不僅分離痛苦,同時也分離快樂,當然這是修行的普遍目的,獲得心靈平靜,沒有得失心,對佛法而言,一般的樂受就是壞苦,抽離或許有助於出離心,不過對一般人而言則撞上了人生意義那道牆,沒有痛苦、也失去了快樂,那人生有什麼意義?

這也或許是心理諮商、治療只使用簡化版覺察的原因,只用覺察分解對於痛苦的認同,不認同後痛苦就失去意義,痛苦只是神經傳導的副現象,但對於正面感受則期望案主保持認同狀態,只有在認同狀態下正面感受才會產生意義。當熟練覺察後,勢必會遇上對於任何感受分離、不認同,也就是禪修時常提到「苦受是無常,樂受也是無常,應無所住」,但這或許不是心理諮商、治療希望得到的結果。

簡單來說,對於一道美味的牛排,覺察後不過就是一道牛的屍塊,這時對美味的認同就分離了。

問題四:抽離會失去意義?

無論換框法、改變觀點、打破框架,都是在抽離的、跳脫的、拉開距離的、後設觀點角度,在上帝視角下能變換不同觀點,但換句話說,觀點、意義是賦予的,事件本身並無本質上的意義,半杯水沒意義,「只剩」或「還有」是賦予半杯水的意義、觀點,「痛」本身無意義只是種感覺,「苦」是賦予「痛」的意義,「痛」也能賦予「快樂」的意義,如「痛快」。

而佛法更近一步認為諸法緣起,一切皆依賴他者而生起、形成,所以一切沒有本質上的屬性,諸法無自性,這裡也出現無限套娃:一切皆依賴他者,而他者又依賴他者,沒有原始的他者本質,所以佛法常提到「無始」,而在《我是个怪圈》一書中,可以發現自指的狀態能產生無始,例如站在兩面鏡子間,就能看到無數個自己,沒有開始、沒有結束、是開始也是結束,這概念很有趣。

再者,意義只有在認同狀態下產生,而後設觀是不認同當下的主觀,從主觀分離開來,意義也消失了,這也來到了存在主義與虛無主義的那道牆,至於虛無主義可以參考以前探討的數篇舊文。

總而言之,後設觀有用,但也有其問題,在NLP中常用雲霄飛車來隱喻,你可以坐在雲霄飛車上,也可以切換至在地上觀看雲霄飛車的模式,入戲與出戲是可以選擇的,不過這也暗示著實際本身是戲外的狀態才能夠選擇,而入戲時人生才具有意義,這兩者間存在著某種荒謬:要假裝忘記自己是演員,進入劇本才能感受到意義;但當覺得意義過於沉重時,要回想起自己只是演員。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子非魚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