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恐懼的力量

子非魚
·
·
IPFS
·
因為恐懼而無所畏懼,無私、利他,在於同理他人恐懼!一位心理學家探索大腦、神經和行為科學,實證揭露人性善惡真相之旅

📘閱讀書名

恐懼的力量:因為恐懼而無所畏懼,無私、利他,在於同理他人恐懼!一位心理學家探索大腦、神經和行為科學,實證揭露人性善惡真相之旅


📖閱讀筆記

1 救援行動

英雄與其他人的區別不在他們如何感受,而在他們的所作所為——他們走向恐怖的根源,而不是掉頭離開,只因為有人需要他們的幫助。

2 英雄與反英雄

「同理心」這術語,更常用在表示對他人的情緒狀態有單純的理解,有時還會感染上那種狀態。如果你看來很害怕,而我準確地測知你的感受,且在生理上表現出變化,如我的心跳速率也加快,我的手也出汗了,若我表示自己也變得心煩意亂,此時可說,這是同理心作用。如果我進一步表達我想減輕你的壓力,這就是同理關懷或憐憫送愛。這些過程相關但狀態不同。

利他主義最有效的預測指標是人們辨認臉部恐懼表情的能力。而作為預測因素,辨識恐懼表情比辨識其他臉部表情的預測力都好,有時甚至比其他號稱可引發利他主義的特性,如性別、情緒、或人們自認的同理心多寡,恐懼表情的刺激效果都來得更好。

3 心理病態者的大腦

沒有正常運作的杏仁核,心理病態青少年(據推測,成人也是)無法辨識他人的恐懼是什麼,他們不明白受驚害怕的人是如何感受的,因此,他們也不明白讓人有這種感受有什麼錯。

他們這樣做的原因是他們學到暴力威脅是讓他們予取予求的有用工具,但他們對這些威脅造成的情緒痛苦就沒有那麼深的感受了。杏仁核和相連的大腦區域網絡有了功能障礙,把他們同理心的基本形式給搶走了,而所謂基本形式就是理解另一個人恐懼經歷的簡單能力。他們也許很難辨認他們的威脅引起的情緒就是「恐懼」,幾乎確定無法準確描述恐懼感受,也真的無法理解為什麼造成恐懼是錯的。

4 曲線的另一端

利他性捐腎者也與救人英雄有不一樣的地方;我們可以透過器官移植中心及電子郵件郵寄伺服站集體同時連繫他們,不需要打自我推薦電話,也不需要強迫。我決定將利他捐腎者視為超常利他主義者,幫我探索同情頻譜的概念——「反—心理病態者」的大腦也許會揭示人類利他性的根源。

5 利他行為的成因

利他主義者對他人恐懼顯現強烈同情,這揭露一項重要事實:無畏和勇敢之間存在重要的區別。許多心理病態者真的什麼都不怕,因此他們很難理解他人的恐懼。利他者對他人恐懼有如此強烈的同理反應,表明他們對恐懼非常敏感,而不是無所畏懼。

6 人類的奶與慈善之心

其實異母行為就是利他主義。有異母特質的物種一直將頻道調往脆弱、受苦、有需求的生物,當發現他們時,已經準備好給予養育照料,即使照料對象完全不熟,或與他們毫無關係。

這件事有趣得讓人難以置信的原因在於,在人類可做出的所有表情中,若把臉重新配置,最像嬰兒的表情就是「恐懼」。如果你試圖將成人的臉努力做出最像嬰兒的臉,就會看起來很恐懼。恐懼表情確實看起來有娃娃臉特質,這點已得到實證。

催產素強烈增加對恐懼表情的敏感度——心理病態無法認出同樣的表情,高度利他者對它有極細密的敏感度,且會引發觀者接近與關懷的衝動——對我來說,這就是非常明確的證據,催產素是隱伏在脆弱嬰兒表情後的力量,讓看到的人想付出關懷。

普通人也許只有在自己孩子(或母親)的生命受到威脅時,才會如此,而利他主義者救助陌生人時,也以同樣的信念和篤定作出回應。

7 我們能更好嗎?

三、更多的自我控制不是解答

審慎思考和理性並不是人們行善的最終動力。事實上,人們對慷慨助人越是審慎和理性,越有可能壓制最初的助人衝動,最後就變得越不慷慨仁善。

8 將利他主義化為行動

強化利他主義最強有力的方式可藉由兩種與佛教相關的修習法門,稱為大悲觀想與打慈愛禪,這兩者基本上都算是同情訓練營。冥想修習可將慈悲、仁善、寬容的感覺推己及人,由社會上至親慢慢擴張到更遠,包括陌生人、受苦者,最終到平等眾生。

謙遜是超常利他主義的最終基本要素,是把人與人連繫在一起的成分。它有助於解釋我一開始在超常利他者身上看到的令人困惑的共同素質:他們盡一切努力強烈抵制像「英雄」這樣高高在上的榮譽和標籤,這種讚譽真的讓他們覺得受不了。

謙遜可能是利他主義者的特徵。用聖奧古斯丁的話來說,謙遜可能是「使人成為天使」的特質,它使自戀和狹隘觀念趨於平緩,確保真正利他主義者不會認為自己是天使。如果他們這樣想,也就不會是利他主義!


📝閱讀心得

這本書是再次重讀,上次是研究「菩提心」時閱讀的,佛法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其中菩提心是最具有普世價值的,而我認為菩提心應該是立基於同理心之上。

此階段研究影響力時,傾聽與提問的溝通技巧也再再提及同理心,這或許是演員的內在修養與外在演技的共同核心。

談到同理心許多書都由鏡像神經元觀點切入,但此書以恐懼、杏仁核的觀點切入,並先區分同理心作用與同理關懷之間過程相關但狀態不同。而且「利他主義最有效的預測指標是人們辨認臉部恐懼表情的能力。」換句話說,辨認臉部恐懼表情在觸發同理作用之前。

接著研究了曲線分布的兩個極端:「心理病態者」與「超常利他主義者」。發現心理病態者無法同感他人恐懼,而超常利他主義者對恐懼非常敏感。這邊可以延伸到《不正常成功心理學》其實許多律師、外科醫師、優秀軍人都會具有心理病態者特徵,也就是不恐懼的冷靜態度,而這原因可能在於杏仁核與常人不同,兩個極端差異在於杏仁核反應敏感的程度。

再來更有趣了,『最像嬰兒的表情就是「恐懼」。』,而異母行為產生催產素抑制恐懼引發人接近與關懷的衝動,書中提到「普通人也許只有在自己孩子(或母親)的生命受到威脅時,才會如此,而利他主義者救助陌生人時,也以同樣的信念和篤定作出回應。」這點也延伸菩提心中的七因果教授。

而「審慎思考和理性並不是人們行善的最終動力。事實上,人們對慷慨助人越是審慎和理性,越有可能壓制最初的助人衝動,最後就變得越不慷慨仁善。」也讓我思考或許菩薩能捨頭目腦髓,並非透過理智的串習,而是杏仁核本身異於常人?如同利他性捐腎者。

最後提到「謙遜是超常利他主義的最終基本要素,是把人與人連繫在一起的成分。……謙遜可能是「使人成為天使」的特質,它使自戀和狹隘觀念趨於平緩,確保真正利他主義者不會認為自己是天使。如果他們這樣想,也就不會是利他主義!」這也延伸「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議題,菩提心不會有圓滿的一天,有圓滿的就不是菩提心,那成佛只是達不到的目標,但從輪涅不二的角度,煩惱即是菩提、輪迴即是涅槃,此岸即是彼岸,沒有圓滿即是圓滿?

這裡也產生弔詭的現象,菩薩的利他心腸是建立在恐懼他人受苦之上,這也延伸菩提心另一項自他換的修習,可是超常的利他捨頭目腦髓,則須建立於空正見之上,也就是三輪體空:施者空、受者空、佈施物空。如果以此書觀點,菩薩會利他是因為恐懼,而杏仁核異常的菩薩會分泌催產素抑制恐懼、產生幸福感,但如果杏仁核正常,可能只能透過空正見來抑制,而有恐懼才會利他,也與心靈平靜衝突,換句話說,有菩提心必然不能心中平靜?或許一乘究竟適合超常利他主義者,三乘究竟適合心理病態者?

總之,這本書可以發展的議題非常豐富,談到恐懼也讓人想到《情緒勒索》的迷霧FOG:恐懼、責任、罪惡感。間接也說明易受情緒勒索、易焦慮性格也可能有較高的利他同理心,而原因可能源自先天的杏仁核敏感度。

當然這種科學論據雖然是高敏感人的福音,但也有種烏托邦的既視感,例如近期不少提升血清素、催產素、多巴胺打造幸福的論述,不過能夠拿三種物質濃度的健檢報告判斷一個人的幸福程度或社會幸福度嗎?進一步是否能生產貼片來增加幸福感?如同尼古丁貼片能紓解菸癮、睪固酮貼片能增加性慾,血清素、催產素、多巴胺三合一貼片能增加幸福感嗎?煩惱、不幸福時來貼一片?又或者改進杏仁核敏感度,能製造無懼的冷血戰士,或超常利他生命捐贈者?


📚延伸閱讀

  • 第一本認識恐懼的神經科學讓焦慮不見了:別讓擔心、恐懼和焦慮,耗盡你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焦慮新解:區分「假焦慮」、「真焦慮」,瞭解並克服身體的恐懼反應

  • 謙遜:讓自己從自戀世界的陷阱中解放

  • 恐懼,是保護你的天賦:暴力年代完全自救指南(求生之書經典重現版)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子非魚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