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嘉俊:車仔麵是街頭小吃最後的防線

呂嘉俊
·
·
IPFS
·
木頭車小販的年代早已遠去,大家都知香港街頭小吃近乎絕跡。咖喱魚蛋、滷水牛雜、滷味、咖喱魷魚、韭菜豬紅、豬腸…… 這些曾出現在天橋底、車站旁、戲院門口、屋邨平台的小食,如今煙消雲散,過去在銅鑼灣、旺角、尖東等地方,仍有小店將各式街頭小吃雲集其中,只是一家家結業後,已無復當年熱鬧的情景。
圖片來源:*CUP媒體

原文刊載於*CUP媒體

木頭車小販的年代早已遠去,大家都知香港街頭小吃近乎絕跡。咖喱魚蛋、滷水牛雜、滷味、咖喱魷魚、韭菜豬紅、豬腸…… 這些曾出現在天橋底、車站旁、戲院門口、屋邨平台的小食,如今煙消雲散,過去在銅鑼灣、旺角、尖東等地方,仍有小店將各式街頭小吃雲集其中,只是一家家結業後,已無復當年熱鬧的情景。

我們當然知道這些小吃的「死因」,影響市容是關鍵,街頭小吃本身就是貧窮社會衍生出來的產物,不光鮮是必然,它們也沒「與時並進抓緊時代機遇」,魚蛋只是魚蛋,沒發展成用吞拿魚腩打成的魚蛋,滷水牛雜亦沒用上和牛腸再加海膽或龍蝦。小吃仍停留在從前的模樣,跟不上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步伐。

偏偏很多香港人懷念這些食物,甚至遊客都愛此味道,畢竟這類小吃獨一無二,在世上其他地方難找,而且它代表香港人的靈活變通,隱藏很多傳統智慧。香港街頭小吃用的本來是下欄食材,只是過去大家都絞盡腦汁將它變得不一樣,要出奇制勝就要在廚藝上花心思。咖喱魚蛋要吸引人,便自己炒咖喱膽,用辛辣香味刺激食客。雞蛋仔要與眾不同,便用炭火烤香表面,燒出香味創造話題。

閱讀更多:呂嘉俊:車仔麵是街頭小吃最後的防線

呂嘉俊*CUP專欄
呂嘉俊Facebook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呂嘉俊傳媒人,前《飲食男女》執行編輯,字字研究所創辦人,同時經營出版和飲食主題書店。著有《好好吃飯》和《味緣香港》。試圖以歷史、哲學、經濟、政治分析飲食活動,大部分時間一無所獲。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港產」腐竹何去何從

呂嘉俊:粵菜文化如何去保存(三)

粵菜文化如何去保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