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六國的道路:閱讀《秦崩》

何補齋
·
·
IPFS
·
秦國的滅亡,是六國王政的復仇,目的是回到六國,而非繼承一統。這段歷史被後世模糊處理了,李開元教授還原歷史現場。

李開元是個蠻有意思的歷史學者。史普書寫的風格,頗有追隨黃仁宇的企圖,讀來不累,但有部分行文失之輕慢。然小瑕不掩大瑜,確有其獨到的見解。

《秦崩》、《秦謎》、《楚亡》等書,勾勒秦漢之交的歷史圖象,頗異於吾人自幼所學,想有除魅之功也。

在《秦崩》一書中,作者解析秦帝國崩潰的歷史,指出「回復六國」是後世忽略的重點。

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北伐匈奴,南征百越。將帝國的軍力一分為三,北方軍對付匈奴,南方軍遠征百越,中央軍固守關中。而中原地區經多年征戰,已剿滅各地武力,又收天下之金,形同繳械;領域之內乃分郡縣治之,原六國貴族一律編戶齊民,變成平民,實行法家之治。

天下統一,然秦國大軍在原屬六國的區域中,其實是空虛的。

秦始皇亡,二世胡亥殺兄奪位,倒行逆施。原本秦法已然嚴格,亂來的結果更是天怒人怨。

於是陳勝、吳廣揭竿起義,是為平民起義;陳勝自立為「張楚政權」之王。

從前讀歷史課本,雖也讀陳勝、吳廣,總覺他們不過是占了先,搶了頭香,其實只是個小小民亂,後來的劉邦、項羽才是主戲上場。然實際上陳勝、吳廣的軍隊曾經攻進函谷關,這是戰國時代六國從未打破的秦國關卡。

陳勝、吳廣的勝利,其實也是趁秦帝國軍隊中央空虛之隙。一旦進了函谷關,面對秦國的中央軍,也就是如同秦始皇墓中秦俑那般的精銳部隊時,就潰不成軍了。

在陳勝、吳廣的軍事行動中,其部隊時常有自立為六國舊王的情形。至陳勝戰敗身亡,項羽的叔父項梁成了聯軍首領之後,歷史就從「平民起義」轉向了「王政復興」的道路。

所謂「王政復興」,也就是消滅秦國,恢復六國。此時項梁當權,不再自立為王。項氏本為楚國世代公卿,乃尋楚國王室後人立為楚懷王。其餘六國亦各自推舉王室後裔以求號召故國民眾起義抗秦。

因此抗秦運動自陳勝敗亡後,正式走向「回到戰國」的道路上。當時大家要打倒秦帝國,並不是為了要取而代之,而是要回到從前,也可說是六國的復國運動。

陳勝、吳廣、項梁、項羽、劉邦等都是楚國人,可知在六國復興運動中,楚國居於領導的地位。

楚懷王曾有過一個盟約,就是滅秦之後,六國復國;而各路人馬中,最先入關中,進咸陽,擊敗秦國者,諸候就公認其為秦王,天下將恢復成戰國時代七國的樣子。

因此,「秦王」也是各路人馬競相攻擊秦國的最大獎賞。

其時項梁早已戰死,楚懷王為了抑制項氏的實力,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手,向北進軍。另命劉邦向西進軍。

之後項羽殺宋義而代之,盟六國之軍,擊敗秦將章邯所率領的大軍,章邯投降。秦兵二十萬人投降後卻遭到項羽坑殺。

劉邦軍沒有與秦國的主力部隊決戰,卻快手快腳的進了咸陽,受秦王之降,依楚懷王的盟約,劉邦以為自已就是秦王了。

不料項羽率六國盟軍到來,挾其殲滅秦國主力部隊的浩大聲勢,直破函谷關抵達咸陽,眼看就要把劉邦給宰了。此時發生史上著名的「鴻門宴」,讓劉邦留下一條小命。

項羽此時已是天下間最有權勢之人,實力可為六國之共主。然而當時代盟軍的抗秦運動,是建立在六國復國的基礎上,楚懷王的盟約如此,劉邦想的也只是要當秦王,而非一統天下之皇帝。

因此項羽雖強,亦不能違逆時代的潮流,逕行繼承秦朝的大一統帝國。

然而,項羽並非六國的王室,如果恢復六國,他只能居於下屬。如果要當秦國之王,則他坑殺秦軍二十萬人之血債,秦國人必定懷恨在心,也會造成統治上的困難。

所以,項羽發明了一個新的政治制度,他將天下分為十六國,原本的戰國七雄都被縮小、分化,他本人則是西楚國之王,並號「西楚覇王」,為天下十六國之盟主。十六國各自為政,但需服從西楚覇王之號令。

此一構想,也許是來自春秋五覇的往例。只是此時已經沒有周天子了!

往後的世界,楚漢相爭,多年征戰,歷史總是要經過混亂、重組,才能再走向秦始皇當年一統天下的道路。歷史的進展總是一個階段過度到一個階段,沒有辦法跳級。

劉邦進咸陽,不殺秦王,不住秦宮,還軍灞上,與居民約法三章,得到了秦國的民心。也許是他有良好的政治判斷,也可能是他的軍事實力不足,不得不作妥協。

項羽殺秦軍降卒二十萬人,可能是顧慮秦軍叛變的軍事上決定。他率大軍進咸陽之後,縱容士卒打砸搶,火燒阿房宮,火勢三個月不止,固然是其缺乏政治思考的高度,但也有可能只是因襲戰國時代的舊習慣(如秦將白起坑殺趙國降卒四十萬人);更可能是六國盟軍對秦國新仇舊恨的報復已無法阻擋。

在以六國復國為前提的軍事行動中,消滅秦國乃是六國復國的最大保障,對於秦地的資源自然沒有珍惜的必要,將之毀壞殆盡,正是防止強秦復起的正確作法。

項羽身在這歷史的混沌洪流之中,自然難以作出超越當代歷史格局的判斷。後世之人批評項羽未據關中之地,反而跑去當西楚霸王,以為其不智之至,雖然也有道理,卻是不盡公平。

在項羽時代,秦國被一分為四,劉邦被封為其中之一的漢王,乃是項羽給他的酬庸。在即將上場的楚漢相爭中,秦國人對項羽的強烈恨意,成功化作對漢王劉邦的堅定支持。

現在我們看過秦始皇地宮中的兵馬俑遺跡,對於秦帝國物質文明之先進,應該有點概念。依後見之明,劉邦得此厚助,實在是占了大大的贏面啊!

總而言之,在秦帝國崩潰的當下,並不是亡於一個取而代之的帝國或政權;而是戰國的復辟,六國王政的復仇。如果對於這一時代潮流有所了解,對於當時歷史人物及事件的解析與評價,當然會大大不同。

這一段「楚國領導六國抗秦復國,並由項羽滅秦以竟其全功」的歷史,在大一統的漢天下之後,遭到刻意的模糊與淡化。

(李開元教授甚至認為,秦崩之後的戰國化時代,其實一直延續到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才真的完成「漢承秦制」。)

司馬遷寫「項羽本紀」,將名義上未為皇帝的項羽列入帝王本紀中,後世學者多認為是出於太史公對項羽的偏愛,才把他從「世家」抬高到「本紀」。其實,司馬遷寫作史記時,去古未遠,他知道項羽,實實在在已經是一個帝王了。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