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整理:左手自由职业,右手斜杠青年

林安
·
·
IPFS
自由职业是有一定的准入门槛的,并不是一个相对轻松的职业,很多人的想法里会觉得它是一个时间自由、空间自由,赚钱比上班时还多的职业。但实际上,大部分做自由职业的人是非常忙碌的,有的人甚至比上班的时候还要忙,而且心理压力非常大。今年是我做自由职业的第三年,我现在越来越觉得我在做一件创业的事情,也越来越觉得自己是在开一家公司。

大家好,今天更新的内容是「逆行人生」第18期播客的文字版整理。

这一期的话题是「自由职业对话斜杠青年」。

嘉宾是采访接触了近200名斜杠青年的社科院研究员牛天,我们进行了一场时长2个多小时的深入交流,聊了我们这些年采访自由职业和斜杠青年的观察和感受。

我把对话内容整理成了8个小标题,分别是:

1.什么是「自由职业」和「斜杠青年」

2.自由职业和斜杠青年的分类

3.什么人适合自由职业?

4.自由职业让我更自由了吗?

5.自由职业,如何利用平台经济生存?

6.自由职业的发展困境

7.斜杠时代,职业身份的流动

8.斜杠青年的发展困境

全文约14000字,花了很长时间整理修正,建议收藏之后反复阅读。

如果读完有收获,欢迎在文末随意打赏,支持原创播客❤️

(小镜子对本文的整理亦有帮助)


本期嘉宾:牛天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毕业,现工作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是一名科研人员/健身教练。

研究方向: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平台经济与青年职业。

2017年至今,调查研究约100余斜杠青年、自由职业者。

论文《嵌入、表达、认同:斜杠青年的自我实现研究》《在消解中反思:斜杠青年的自反性研究》《戴着镣铐跳舞:斜杠青年职业身份认同双重内卷化研究》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于《中国青年研究》《当代青年研究》等核心期刊。

一.什么是「自由职业」和「斜杠青年」?

林:你是怎么开始自己的斜杠生涯的?以及为什么要研究斜杠青年这一群体?

牛:我读硕士和博士期间就已经有多个身份了,那时我对健身团课很感兴趣,也会零零散散的代课,就有了一边做科研一边代课的经历。

真正开始从事研究工作之后,我发现周围有很多小伙伴有多重职业身份和多重收入。我们在聊天过程中有很多共同的困惑和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我认为这是当下社会一个很好的话题。

后来我发现在学术领域大家关注的并没有特别多,更多把它作为网上一个流量话题去关注,我就想从学术的角度去看一看它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牛天的斜杠身份:团操教练

林:所以在学术的范围领域研究的话,你觉得斜杠青年是什么样的一个定义?

我理解的“斜杠青年”其实是从国外传过来的,是一个人在介绍自己的时候有很多身份,比如说:“我是林安,我是一个自由撰稿人,然后斜杠自媒体人,斜杠视频博主,斜杠播客主播,不同的身份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要用斜杠把他们给区分开来。

牛:大家在很早的时候,大概是10年前,突然在名片上就多了一些斜杠,比如说我是谁,然后我会有多重身份,甚至有的人他的斜杠的身份不是职业身份。

比如说我是一个大学老师,我还是一个插花爱好者;或者我是一个大学老师,斜杠健身教练、广告策划等等。

在我的研究领域,如果用斜杠去区分你的爱好和兴趣,或者你想把自己的个性凸显出来,这一部分人不是所谓的职场类的斜杠青年。

我所研究的领域主要聚焦在用斜杠去区分不同职业身份的人,这个职业身份的定义就是我一定是有变现能力的,也许你当下没有变现能力,但是你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变现能力,只是你想和不想的问题。

比如我是一个大学老师,斜杠健身教练,并且健身教练在这个专业领域里已经做到一定水准,并能带来一份收入,这一类群体便是我研究的「斜杠职场青年」。

这个概念最早是2007年来自纽约时报的一个专栏作家—马奇埃尔博尔的一个概念,他提出:

斜杠青年是一个倡导职业多元化、体验多元化和生活多元化的一个群体。

最早在2010年的一个调查中说,美国已经近1/3的劳动者不再局限于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他们开始有多重身份、多重职业。

包括2017年中国青年报联合社会调查中心对1988名18岁到35岁的青年调查说,有52.3%的青年都认为周围存在着职场斜杠青年。

一开始很多人把斜杠青年神奇化、妖魔化,神奇化的一部分是认为他们就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人,他们什么都会,没有任何的压力,都是以兴趣为导向。

这个神奇化就容易造成一个误解:这些斜杠青年的斜杠身份大都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

但是在我的研究中发现,真正的职场斜杠青年,他们不仅主职做得还不错,他们的副职也能运转,并有一定的职业准入门槛。

只是说他的职业准入门槛在他的副职或斜杠职业里,并不像专业群体那样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他的时间精力是少的,但是他的技能水平是达标的。

比如说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像我们健身行业都有认证教练,我们不管是全职教练还是兼职团操的这一部分教练,大家其实现在的门槛都一样,你想要进入这个领域,我不论你是谁,你都要去考相应的认证。

然后你每年认证过了还不算,每年还要参加培训。所以其实我发现在这个领域里,不管是专业的还是斜杠的,我们参加的项目和培训一个都不少,我们只是投入的精力稍微少一点。

第二个误解是:好多人说斜杠青年是职场赋闲一族,他们是富二代创业,是有钱又有闲的一帮人,所以有能力和精力去开展自己的斜杠身份。

后来我在研究中发现不是这样的,很多普通的工薪家庭出来的年轻人,同样在斜杠着。为什么?是因为现在整个的社会结构,包括就业,它的形势变得越来越不稳定。

我们原来所谓的稳定,是具有稳定的收入。但是它与我们年轻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出现了一个断层。它对我们个性的追求,包括精神上的追求,出现了一个不匹配的状态。

现在是数字经济媒体时代,平台的灵活性造成了很多灵活性的就业,这个也跟我们之前稳定的概念不一样。

而且我发现,现在很多80后是最累的一代,就是中间一代。他们常常表述出“上有老下有小,单一的固定工资已经远远不能承载生活需求了。”

这是从物质层面上来说的,尤其是现在有了小孩的一些家庭,他们说“孩子就是碎钞机,我单靠工作单位那点工资,真的是焦虑。所以我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我听到觉得好心酸,单一的工作都养活不了自己的情况下,这种人是被迫去斜杠了。

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包括现在90后和00后,他们有很强的自主性,就是说我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一个人的工资也能养活自己。

可是我不喜欢这种单一稳定的工作,它束缚了我个性的追求,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地晋升。很多体制里的晋升都是有规律的,基本是你一进来就大概能看到以后是什么样子。

很多有自主创造性的年轻人,他们的心态是“反正我做再多也晋升不了,薪资也加不了,我在这个单位上班每天都在做重复的事情,成就感就那么大。”

我记得你之前有一篇文章讲过,上班和工作是两个概念,现在很多人是去上班而不是去工作。

当他们意识到这点的时候,会发现精神和自尊感已经得不到满足了,就开始去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分化一些可以成为职业的斜杠身份。

所以大家不要把斜杠青年妖魔化,它并不是职场赋闲族,而是在一部分物质压力加一部分精神追求交织下产生的群体。

斜杠青年也不是一个突然出来的职场现象,它的存在和发展跟社会的整个大环境和社会的结构性变革密切相关,它是一个必然的产物。

牛天和团操课的学员们

林:我过去两年多的时间研究自由职业,也采访过一些斜杠青年。我慢慢发现,有的斜杠青年,其实可以归纳在自由职业的大群体里面。

你提到的美国的一个数据调查里面有1/3的人是斜杠青年。我之前看到的一个数据:美国那边很早以前开始就有1/3的人是自由职业者。

所以我在想斜杠青年和自由职业的概念挺模糊的,其实我现在也算是一个斜杠青年,因为我做自由职业之后,我带来收入的方式,以及我介绍自己身份的时候,标签也不止一个。

所以我自己有一个切身体验,特别是今年疫情的影响下,我过去采访的那些自由职业者,我有去看疫情对他们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我发现有一些朋友只做一个事情,比如一直在线下开店,或者只做线上开发,通过这种非常单一的技能获取收入。一旦他们的行业受疫情影响比较大,差不多有好几个月的时间,他们是没有什么收入的。

但是我反观另外一些朋友,她的身份很多元,比如在上海做花艺师的同时也是一个民宿主。民宿在疫情期间是受到一定冲击的,但是花艺师的身份还是能让她接到一些单子,让她疫情结束后可以马上投入到工作当中。

包括像一些做文案同时也做电商的朋友,疫情其实是线上电商发展很好的阶段,文案这块的广告主疫情时少一点,或者项目延后一点,电商这一块却可以衔接上。

我能看到他们不同身份之间有一些对冲,能够保证他们旱涝保收,这是我观察到的挺有趣的一个现象。

牛:刚才你讲到的一点特别好,其实自由职业者中也有很多是斜杠青年。在我后来的发现中,这两者有一个最主要的区别:是否脱离了组织

自由职业是完全脱离了固定组织,再以你的核心技能去演化了多个职业身份,或者通过兴趣爱好演化了各种身份。

但是很多斜杠青年有一半身体是在职场中的,还有一半是他对职业的拓展,就引出了一个我之前关注到的特别好玩的词: Protean,这个可以翻译为“可变的职业身份”、“可变的职业生涯”,还有一个词是Boundless,“无边界”。

这两个词学界有提出来,没有跟自由职业和斜杠青年相勾连,但是据我的观察和了解,protean是跟自我认同相关联的,包括跟自己的主动性相关联,适合用来解释职场的斜杠青年是心理流动特别强的一部分青年。

刚才我讲的无边界,强调的就是像你们自由职业这样,不仅是心理流动,而且物理流动也特别强,已经没有职场边界了。

对他们来讲,他们的职业就是他们的人生,是他们的革命。他们的个人职业生长周期和个人成长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林安你们更偏 boundless,是一个双重的流动,而我们目前很多人没有办法完全从职场跳脱出来,所以更多是一个protean的状态。

林:对,你说到点上了。之前有很多人问我,自由职业到底是什么?怎么样去定义?包括有时候我说自己是一个自由职业者,有些人就会说自由职业具体是干啥的,它跟无业游民的区别是什么?

很多人会把它跟无业混为一谈,然后有一些刚从职场出来,暂时还没有下一个目标和方向的人,也会自称自由职业,所以我觉得需要给自由职业下一个定义。

我自己对它的定义是:

自由职业者脱离了朝九晚五的社会雇佣制度,不再和一家企业签订稳定的劳务关系,也不隶属于任何企业。他的职业身份是自由的,同时又可以依靠自己的一些技能,或者一些方法赚钱,让自己有相对稳定的收入,而不是说很长一段时间零收入。

还有一个区分自由职业和打零工的人很重要的点,就是他需要有一个做事业的概念在里面,而不是说我做这件事情只是为了去谋生赚钱养活自己。

最近几年零工经济的概念很火,有些人会零零散散去打一些零工去养活自己,这样的一种职业状态,还是要和自由职业做出一定的区分。

所以我认为自由职业就是一群只工作不上班的人。虽然不上班,但还是需要工作,需要有自己的事业和相对稳定的收入,这是我对自由职业的定义和理解。

二 自由职业和斜杠青年的分类

牛:你说的零工经济,我特别想讲几句。我发现零工经济起来了以后,有很多通过平台可以完成的这种去技能化的、重复性的工作越来越多了。

这一部分人是不是我所研究的斜杠青年,它们跟以前的兼职有什么区别?以前的兼职比如说只是卖体力的,现在我在平台上卖重复性的工作,这种工作我觉得要跟我们现在研究的斜杠青年一定要区分开。

包括你刚才说的自由职业者,他们一定是基于自主性和高技能分化出来的职业身份,但是好多低技能、重复性的工作,比如说滴滴小哥,白天是一个办公室的白领,晚上去开滴滴或者送外卖,他们也叫自己斜杠青年,这部分算不算?

我目前没有把他们作为研究对象,因为我仍然觉得他们是属于兼职状态,因为这一部分的职业成长性并没有那么高。

我们未来一定是希望青年人拥有的是成长性以及技能类的职业发展规划,另一类受生活所迫兼职类的劳工,只是因为我们时代好了,把原来的线下劳动转移到了线上,但仍然从事的是重复性和低技能的劳动,仍然是兼职的状态。

另外我对斜杠青年也分了两类,第一类是基于水平复合的拓展,开启了自己的斜杠生涯。

水平拓展是什么意思?就是它本身有一个主职,比如文字类的,他拓展了在网上写小说的技能,或者他像你一样在网上开了一个公号能盈利了,通过内容去赚钱。

这是把自己的核心技能迁移到了其他领域,又开了一个职业身份,但说白了它们都是相通的,我称这部分人叫水平复合型斜杠青年,它是一个能力的复合,就像一把伞一样,开了不同的领域而已。

第二类我把它界定为垂直型复利,我就是这样一类斜杠青年。

我现在做的是科研,但是我的斜杠身份是一个团操教练,这两个完全是一动一静,内容都不相关的东西,这一部分是基于我的兴趣爱好发展的。

前期投入都是入不敷出的状态,真算这份职业上的投入产出,前期真的是亏本的。

包括我们去买健身的设备装备衣服,我们都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很专业的形象,那些衣服就平白无故多了一部分花销,所以我发现这是一个发展阶段的问题。

等于是我们基于兴趣爱好开了一个新领域,但这个领域我们一定不是消费它,而更多的是投资爱好才能成为一个你日后能变现的一个职业身份。

所以我也想问林安,你们自由职业者,大家更多的是打通身份,还是刚才我说的重新开一个身份。

林:就你刚刚提到的水平拓展、垂直复利,如果从这两个维度来看,自由职业者里面肯定也是有的,我刚刚前面提到自由职业里有很大一部分人,他也有很多斜杠身份,很多人做的自由职业工作,跟之前上班时做的事情有很大关系。

比如说我现在的身份是一个写作者或者自媒体人,我之前上班的时候在职场里面干的工作是广告公关策划,还有市场部的市场营销以及文案内容营销。

这些工作经历对我出来做自由撰稿也好,自媒体也好,包括我去接一些企业定制化的内容营销推广也好,跟我之前在职场上的工作都是有关系的,是一个平移,我把我原来那些技能给迁移到我自由职业的身份里了。

林安在咖啡馆办公

我现在自我介绍的身份有:自由撰稿人/自媒体人,这两种身份之间也是用的同一种技能。我后面开始做播客、拍视频,也都是在做同一件事情——内容创作

内容创作完了之后,我需要在不同的平台去分发推广,让更多人知道我,这里用到的技能是市场营销。所以我一直觉得我现在其实是一个内容创作者加市场营销者的身份。

像你说的垂直领域我也有,我早期刚出来的时候,做了一段时间的人像摄影师,拍照摄影这一块跟写作是两个不同的技能,摄影更多是从我的兴趣衍生出来的,跟我之前的职业经历没有任何关系。 

因为喜欢,我花了很多业余时间投入在上面,等到我开始做自由职业之后,我也很想验证它是不是能够成为一个可以给我带来收入的职业身份。

我做了大概半年多的时间人像摄影,也接了一些单,带来过一些收入,所以它就变成了我的一个副业身份。

摄影曾经是我的一项副业

我发现我研究的很多人跟我挺像,他们基本上是两类:一类现在做自由职业的工作,跟之前在职场上从事的技能是强相关的。

另外一种自由职业者,他现在做的事情跟他之前在职场做的事情完全没有关系,他有更强烈的兴趣爱好,也有能力去变现,把它变成自己的职业,甚至在收入上能够超过主业,他就全身心投入到他的兴趣爱好上去跨界做这个事情了。

这两年做自由职业的采访,我接触了非常多的人,我尝试过给他们做一个分类,看大家在做哪些事情。

我发现最多的一类就是依托互联网在生存的一些自由职业者。过去必须得到线下付出劳动技能,才能有收入,但现在我采访的大部分人,他们只需要有互联网或者是售卖线上的一些技能和服务,就可以很好的生活下去。

比如像各平台的博主,因为现在的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非常多,像视频平台国外有YouTube,国内有B站、西瓜视频、微博视频。

文字类的有知乎、公众号,图文的有小红书。我会发现很多人只要在某一个平台上做得非常好,靠那一个平台就可以很好的生存下去了,这种人非常多。

还有一类的技能只需要在线上去售卖,比如说虚拟服务,像设计和撰稿,这些都没有实体的东西,是线上的一篇文章、一段视频或者说是一张图,这一类售卖虚拟技能和服务的自由职业者也非常多。

还有一些比较传统的职业,也能够独立出来去做自由职业,比如我们之前办上海线下的自由职业活动的时候,有一些做税务的朋友,也能够独立出来去做自由职业,比如接一些税务方面的咨询,成为一个独立税务咨询师。

还有一类是手工艺人,它相对来说是有实体的一种自由职业,但这些人可能不觉得自己是自由职业,更觉得自己是一个独立手艺人。

「100个不上班的人」之玉雕师


还有一种类型是投资型的,这种类型有一定门槛,由于之前的工作经历使他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可以拿来做生意或者投资,比如去开一家店,或者去投资房产,或者拿到股市里面,买一些投资理财产品,也可以养活自己。

最后还有一类是我完全我没有办法把他们归类的,他们太独一无二了,生活方式非常小众以至于没有办法归类。

三 什么人适合自由职业?

牛:自由职业也好,斜杠青年也好,很多人想赶个时髦或者赚多份钱开始了这个身份。我们在这里聊需要提出的一个问题是:真的不是什么人,都适合斜杠或者是自由的。尤其是自由职业者,它的风险更大。

之前咱们在办「自由会客厅」活动的过程中跟大家交流,我也问过大家是不是倡导现在大学生一出学校,就开始自由职业,很多做了好几年自由职业的人,他们说不要。

你对于职业选择的态度,尤其对我们青年人来讲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

牛天在上海场「自由会客厅」

林:这个问题很多应届毕业生也问过我,我的答案是斩钉截铁的告诉他们不要。

自由职业是有一定的准入门槛的,并不是一个相对轻松的职业,很多人的想法里会觉得它是一个时间自由、空间自由,赚钱比上班时还多的职业。

但实际上,大部分做自由职业的人是非常忙碌的,有的人甚至比上班的时候还要忙,而且心理压力非常大。

今年是我做自由职业的第三年,我现在越来越觉得我在做一件创业的事情,也越来越觉得自己是在开一家公司。

以前在职场,我只需要负责一小个模块的事情,或者只需要去负责一个部门的事情,现在我什么事情都要做,比如说一家公司的财务、商务拓展、文案策划、人员招聘,还有一些具体细节的执行,所有的每一个事情我都要做。

但如果你没有在职场上有过经历的话,你不知道一个公司是怎么协作的,不同的岗位之间是怎么协作的,包括不同的岗位要做什么事情。你在做自由职业的过程中会遇到非常多困难,你又不知道怎么样去解决这些困难,会踩非常多的坑。

哪怕是我已经在职场上工作了4年,有时候遇到一些我之前没有涉及过的领域,都会从头开始学起,非常考验一个人的综合能力。

早期做线下人物采访

如果你只是一个应届生,比如你是一个做设计的或者做插画的,你想毕业之后成为一个独立的插画师和设计师,这个理想非常美好,或者说你的插画技能已经非常牛了,你在大学时段就已经有甲方找你接商单了,但是成为一个商业插画师,不是只要去画画就好了。

你还要去谈客户、做方案策划,不断跟甲方谈判,包括一些合同上的处理,一些纠纷的处理,还有非常多插画之外的事情,你只有经历过职场,才知道这件事情怎么样做才更顺利。

所以我非常不建议应届毕业生或者大学生一出来直接自由职业。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说明了什么样的人比较适合做自由职业者,大概有这样几类人:

一种是多面手,在职场的时候就已经不满足于自己岗位上的事情,总想插手别的岗位,觉得这个事情我也想尝试,我也可以做好,想多方面去拓展自己的技能。

这种人职场就太局限他了,如果是自由的身份,他可以做更多事情。因为时间自由、空间自由之后,他有更多时间自主选择自己要干什么。

另外一种是单行侠,就是说他的工作自己一个人做起来效率更高,他也完全可以一个人解决,不需要团队一起去做,有团队反而会拖慢他工作的进度。

比如说你是一个写文章的,或者说你是一个插画师,这些工作一个人完全能做得更好,也没有必要在职场里由于一些反复沟通的问题,让那么多人干扰你、拖慢你,还会造成心情上的不畅。

成为自由职业者之前,要知道的3件事
 

四 自由职业让我更自由了吗?

牛:所以自由职业,是让你更自由了还是不自由了?

林:要看你怎么定义自由。

如果你认为的自由是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想不工作就能不工作,这种自由是不存在的,大部分人还是出生于普通家庭,还是需要工作养活自己的。

自由职业的自由只是能够在工作的时间和空间上相对自由,我们没有必要像过去一样去一家公司,就一定要从早上9点做到下午6点,必须得在固定的地点去工作。

如果这段时间我的效率很低,也得坐在那摸鱼或者消耗时间,我们对这种工作方式说不的自由是有的。

我如果哪天哪个时间段觉得自己的情绪不好或工作效率不高,我可以选择这个时间段不工作,只休息,等我有工作兴致的时候再去工作。

我的工作地点也是自由的,我想在哪工作就在哪工作,想在不同的城市工作也可以,只要我做的自由职业,不是非常依赖线下城市这一块,我是可以随意切换地点的。在这两点来说上,自由职业是自由的。

在喜欢的咖啡馆办公

另外我在精神上相对以前上班的时候,也更自由一些。虽然确实很忙,也会有焦头烂额的时候,但精神和心理上的那种抱怨感和负能量会少一些。

以前在公司忙的时候老是会想一个问题:我这么忙,是为了什么?我好像最后还是在帮别人打工,帮别人去完成商业目标。

现在虽然很忙,抱怨感会少一点,因为你知道你做的每件事情,要么能带来物质上的回报,要么能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感。

这个也会让整个人相对更自由一点,而不是觉得自己是一个社畜,我不会用社畜这样的词来形容自己。

在家工作日常


五 自由职业 如何利用平台经济生存?

牛:你刚才说的特别有意思的一点,就是自由职业者可以实现不依赖于实体的城市,或者不依赖于一定的组织去工作。

其实跟我们的平台经济兴起有很大的关系,有一个数据:

2036年我们即将告别8小时工作制,50%的劳动力就解放成为了自由劳动者,那么自由雇佣和自由的就业就变成了一种主流,与此同时60%的重复性的劳动被机器所替代。

未来社会的构想

要是搁10年前,我们谁都没有勇气敢从一个体制里完全解放出来,去实现这种所谓的脱离组织的工作状态。

当下的经济环境和我们的技能,依托流动性的平台创造了新的机会。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点,我们要在这个过程中,要在平台经济中找到自己的自主性和自己技能发挥空间。

斜杠也是这样,他们很多都并不是完全靠线下,而是白天在公司上班,晚上依靠平台工作的状态。

这一点是大家现在自由或斜杠的趋势,也是我这几次组织「自由会客厅」活动中,发现很多人都在提到的一个问题:怎么利用平台去分化我多个职业身份?

感觉大家都会用社交媒体,但是不一定能用社交媒体赚到钱,或者说成为自由职业者。

林:据我观察非常多的自由职业者,他们从职场独立出来后会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的客户从哪里来?

 比较传统的一种方式是通过身边的朋友介绍,然后通过之前积累的人脉、口碑去吸引一些原始客户,再通过客户推荐客户的方式去拓展自己的客户资源。

但是这几年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自己是需要树立一个个人品牌的。个人品牌如何才能让大家知道呢?过去在线下开店,只要把这个店开在人流量密集的地方,不需要去做太多宣传,也会有人主动进到你的店里面。

现在大量技能服务转到线上之后,你就需要在线上找一个流量高的地方去做个人曝光,这样才有更多人能看到你。而且不光要在流量高的地方,还要在流量高的地方做一些能够吸引到别人关注的事情,提供一些能够让别人觉得有价值的服务,大家才会到你这里来看你,知道你、认可你。

所以现在很多人遇到一个问题:不知道怎么把自己的个人品牌在网络上塑造起来,从而吸引到一些目标用户和客户,转化成自己的收入。

因为我做的时间比较早,之前在上班的时候就已经在各个社交媒体平台注册了账号,开始断断续续地在网上做一些输出,积累了一些原始的关注者,以及我的本职工作就是跟市场营销有关。

以前我是思考我们公司的产品怎么样在网上吸引到更多客户关注,现在更多的是我自己这个产品怎么样让更多人关注。

其实我做的方式挺笨的,我一直在用一些很重的内容吸引关注度,我做这些事情要花很多时间精力,比如说我去做100个不上班的人的采访。管我写文章也好,拍视频也好,前前后后准备时间非常长,生产周期也很慢,但是我能保证我的每一篇产出它的质量高,且能够给我的目标用户提供价值。

我去做这个事情之前,已经研究了我的目标用户:他们缺什么,他们想看什么,然后现在市场没办法给他们提供什么,我能提供的又是什么。

这中间会有一个匹配度的问题,我发现我在这一块能够提供给他们,然后他又急缺,我就把这一块内容做到极致,做到我能力范围内最好。

这个东西只要做出来了,在网上去发了,然后利用一些合适的策略,找一些适合的平台,用一些符合平台的推荐机制的方式推出去之后,一定是能够得到曝光度和关注度的,这个是我过去屡试不爽的一件事情。

如果有一个人希望通过网络去得到自己一定的关注和曝光度,我个人感觉他首先应该给自己做一个非常清晰的定位,你自己和其他的竞争者,你的优势在哪里?你的区别在哪里?

然后再给你的目标用户做一个定位,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东西?哪些部分是他们需要而市场没有的?然后再去找你和它之间的匹配点在哪里。

找到了之后在那个领域里面生产内容创造价值,最后去找一个适合你的平台去分发,你要研究清楚这个平台的分发机制是什么,推荐机制是什么,然后去多尝试。

尝试之后,最后最重要一点——持续输出,不要半途而废。这条路是我测试下来,虽然很笨很重很耗时间,但是只要你把它做好,是能够见到成果的。

坚持采访完100人

牛:所以其实看似大家觉得这个平台都起来了,谁都能开号,谁都能入驻,但其实真想把它发展成一个职业,不管斜杠也好、自由也好,还是需要功力的。

不仅要看你的筛选能力和核心能力是不是匹配,还包括你的坚持,你持之以恒的能力,才能在这个平台上看到职业的光亮。

所以我也是想跟大家去分享:不要把所有看似门槛低的事情,都当做自己的第二个职业、第三个职业的渠道。还是要先有一定的准备和积累,不能盲目的进入一个领域。

  

六 自由职业的发展困境

牛:你觉得自由职业的一个终极发展模式是什么?它更多的是一个以个人化为主的IP,去不停接活赚钱?还是说是一个创业思维,比如说我从一个人变成了两个人,再变成10个人,这个模式是你现在思考的吗?

林:我早期的时候觉得自由职业是一种轻创业,因为它跟创业不一样的是没有投入那么多的资金和人力在里面,他就是一个人,成为一家自负盈亏的公司,然后自己啥都干。

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你在原有的业务体系里,已经比较成熟了。你也大概知道钱从哪来,你通过什么方式能养活自己。

这以后,你会不满足于原地踏步的状态,想再继续往上走一步,或者做一些规模更大的事情,那个时候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就一定会迫使一部分自由职业者去考虑“我是不是要成立一个工作室/公司“,”是不是要去招一些员工/合伙人/兼职“,就会开始往这个方向去考虑。

一旦破了这个临界点,就有一点往公司的方向去发展了。

我自己包括之前的一些采访对象都会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

比如之前采访一个程序员,它早期的时候都是靠自己单独接一些单子,有些是一个人可以做的,但是大部分还是需要一个团队一起去联合开发完成,他早期找的是一些兼职的人,那些人有一份本职工作,利用下班以后的时间和周末时间和他一起完成项目。

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会发现这种工作模式非常有局限,因为那些兼职的人不停在变动,导致他有时候不得不去按照对方的节奏拖慢进度或协调。

后来他特别想去找一些全职的程序员和他一起做事情,他去发过招聘帖,这个时候他的身份转变了,变成了一家小公司的老板,但他自己个人是不想往这个方向发展的,他其实还是想做一个自由职业者,用相对灵活的身份去工作。

他自由职业的初衷是希望自己能够有足够多的时间享受生活,同时自己又能靠自己的技能赚到应有的收入。但是一旦成立公司之后,就有点违背初衷了,所以他有很长一段时间很挣扎,不知道该不该破这个临界点。

其实我发现大部分自由职业者都是这样,最后大家做出的选择跟个人的初心和个人的性格有关。

有些人不太适合去当老板管别人,不太适合去过那种高强度和高压高节奏的生活。他做自由职业是希望能够生活和工作保持平衡,多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如果到了这个临界点,他就觉得我保持现状就好了,不要再进一步去拓展了,因为他知道再往后走的话,会让自己又进入之前那种上班很痛苦的状态。 

还有一部分人会更有野心一点,会想去尝试一个新的职业身份,比如说自己去当老板,开一家公司去管员工,有这个想法的人,就会很自然的从自由职业的身份过渡到一家小微企业的老板,或者说是一家创业公司的创始人。所以主要还是看个人的选择。

七 斜杠时代 职业身份的流动

牛:你刚才讲的在斜杠青年中也是有体会的,就是怎么样从职业流动到职业定位,这块是更高级的一个发展阶段。

就好像我研究的斜杠中很多看似是第二职业、第三职业,他们在不断的深入发展中,职业会有排序,他的斜杠就会变成他的第一职业,甚至有的人还变成了自由职业者,他觉得用他的斜杠身份活得已经很好了,就从组织里完全出来,然后把他的斜杠变成了它的主业。

后来我发现,斜杠也是在流动中一步步去寻找定位,最后寻找到自我的整个职业规划的。所以说我这边有好几类斜杠,他的职业排序有变化,以及斜杠最后变成了自由职业,这两类人在互相串门。 

林:我有观察我过去采访的一些人,过了一两年之后再去看他们的变化,会发现很多人过了几年之后,原来的主要身份会排到第二个序列,一个新的身份又冒出来,排到第一序列上去。

比如我之前采访过一个旅行博主,我采访她的时候,她主要做一些定制旅游,在路上代购,帮别人写东西、做视频等方式获得收入。

今年她的第一身份变成了电商创始人,她之前是做音乐旅行自媒体的,她会带着尤克里里环游世界,时不时发一些尤克里里的弹唱视频和教学视频。

她今年成为了一个尤克里里品牌的联合创始人,大部分精力都在推广运营品牌店铺。

旅行博主丸子  现在是电商品牌联合创始人

 牛:所以自由职业和斜杠青年都会有这样的一个共性,就是他的第一身份一直在流动的。但你们的流动性比我们更大,我们更多的是一种职业协商的状态。我用组织去保住我的基本生活,然后开拓我自己的诗和远方。

好多斜杠现在还没有办法抽出来,是因为他们的第一职业专业性太强了,比如说他是一个医生或者是一个护士,这种极强的专业性,他很难说完全抽离出来,除非转行。

这种专业性很强的人,他只适合做斜杠,而不适合做自由职业。

相反那种弹性很高,包括创意性十足的行业,特别适合做自由职业,甚至是发展成斜杠中的一个副职。

八 斜杠青年的发展困境

林:我也很想知道你采访了这么多斜杠青年之后,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人是谁呢?

牛:脑子里印象最深刻的,不能说是一个人,他们是一类人。

我采访了很多斜杠,有的终止了他的斜杠身份,他的困境是什么?

斜杠的职业身份不断增加,工作量也势必增加,所以很多终止了身份的人是他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主职副职都做得不太好,造成了一种所谓的内卷,越来越往外逼自己,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打击了自己的自信心。

这部分人就没有对自己的能力做一个精确的认知,那么就停止了斜杠。

另一类人主职做得很好,副职做得也很好,而且还很自我享受。他没有变成一个超负荷的状态,那么这一类身上的特质更多的是他很懂得进退和取舍

有的人他让渡出组织中的一部分时间精力去从事我的斜杠,会比我全力以赴从事组织要舒服得多,这是一个很平衡的状态。

这一类人是让我研究到现在,我觉得很舒服很平衡的这么一类斜杠青年。

一开始我在研究的时候,我更追求那种极致,就是包括我自己也想达到说在组织里也特别的出色,在副职里我也不能放下。这一类人我发现是最早退出斜杠青年这个群体的一类人,就是橡皮筋太紧了,把自己给绷死了,他们身份认同感到后期的活力非常低。

那种懂得让渡的人他会更持久。他们的不同职位之间有一种角色互补,他们会用主职的思维去反哺副职,也会用副职的精神愉悦去反哺主职心灵上的缺口。

就拿我们教练行业来说,他主职是其他行业的,他们有自己的一套模式,不按教案走,因为他们有特别多自己的体悟。

因为他们自己就是从会员做上来的,他们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会员更能接受,以及他们有更多的热爱在里面,他们不是上了课就走,他们上完课以后反而不太在乎我剩下的课时跟你练,我没有赚到钱,对吧?

他们反而特别喜欢跟会员一起去交流他们的心得,包括这些动作怎么去处理,包括音乐的理解,他们跟会员形成了共同成长的状态。

牛天和学员们

有的教练下了课,还带着会员甩大绳,这一点是很难得的,他已经不把这个当做职业了,而是一个个人综合发展的追求。

包括他说我过生日的时候,我同事都没有给我祝福,反而给我surprise的,是会员,大家就会变成朋友似的,给他买蛋糕,准备生日party,给他精神上的满足,这个是他主职工作上得不到的,他觉得特别双赢。

林:你说的第一点其实是精力分配的问题,我之前有看到网上有人质疑过斜杠青年这么多身份,是不是也间接的证明了哪一块都不精。

我早期一个人也做非常多的事情,就好几个身份,又要写文章,又要拍照搞摄影,然后还要运营自媒体,那个时候我就会觉得自己老是在来回撕扯,没有办法把哪一块都做得很好。

我非常希望我在文字和摄影这块,能够做到极致,但是我发现我实在是没有办法两个都兼顾,所以后面我就迫不得已把摄影这块砍掉了很大一部分的工作量,就把它当做我的一个副职去发展。

我长远更想往文字这块发展,我就把文字工作当重心,更有主次之后,我的主职也可以发展得更好一些。

我觉得一个人同一个时间段内只能做好1~2件事情,其他的一些事情,你可以分配一部分精力给他们,但是如果你没有办法把它做到极致,也没有必要去苛责,只要不想把它当主职以及事业去发展的话。

牛:好多人都在问我,在我研究的过程中,斜杠更多的人是不是主动去斜杠的?

我发现有一部分人是自然而然的斜杠了,因为他并不知道他喜欢的这件事能开花结果成什么样,但是他就在这个领域不断的深耕,不断的专业化。

然后有外界的人说我看到了你,你还能上健身课是吗?你还能插花是吧?然后给了他变现的机会。他才发现原来我这个还能赚钱。他才慢慢思考我是不是能入驻这个行业?

所以我发现很多斜杠青年更多的是一种主动的驱动加被动的被看见了,慢慢的走向斜杠的道路,反而很多就是为了赚钱去拓展斜杠的人,后来就是事倍功半。

林:我发现身边很多带着赚钱目的去做自由职业或者做某件事情的人,他们往往最后没有赚到什么钱。

相反那些一开始没有赚钱目的,只是在一步一步做自己喜欢事情的人,做到一定阶段之后,钱好像自己去找他了,他莫名其妙的在某个时间点,在某个事情上就赚到了钱,我会发现身边好多朋友都是这样的。

就像我之前说的做尤克里里电商的朋友吗?我很早就认识她了,刚认识她那段时间,她还处于一个很迷茫的状态,经济上也不太行,因为她一直在路上,赚到钱就旅行,钱花完了继续赚,一直是这样一种状态。

她也不是一个赚钱欲望特别强烈的人,我去年在上海采访她的时候,她跟我说刚刚做了一个定制旅行赚了几万块钱,她拿这几万块钱跟一个合伙人一起做一个自己的尤克里里品牌。

丸子和她的尤克里里

当时我还觉得2万块钱就能做一个品牌吗?我当时还有点不太相信,但是今年我无意看她朋友圈,发现她们上个月销售额是30万,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把这个品牌做起来了。

我上次采访她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她说之前做的那些事情让她觉得:赚钱没有那么重要,个人开心更重要一点。她是一个更愿意体验生活的人,对她来说体验大于赚钱。

所以其实很多时候你不带着目的去做一件事情,你只需要把这个事情踏踏实实的一步一步做好,总会有人看见,某个时间点钱自然就会来找你。

结语:

牛:其实自由职业也好,或者说是有组织工作的斜杠青年也好,我们都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在斜杠身份的同时还要有一个主次之分,这是对当下的年轻人来说更稳妥和有安全感的一种方式,抵抗风险的能力也更强一点。

现在我感觉到一个很好的趋势,不管是什么样的职业青年,大家的自主性比以前要强好多,大家敢于主动规划自己的职业形式,敢于去尝试、敢于试错。

更早一些,大家会担心我这样做了,会不会有风险?大家是一个小心翼翼的状态。我现在看到了大家更多的去说我敢,然后有一种哪咤“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状态,很激励我。

每一次调研过程中,和你们聊天的过程中,还有在线下活动的过程中,都是对我一次精神极大的洗礼,我很高兴,这也是我想再回应一下,一开始你说为什么要研究斜杠青年?我研究它不仅是一种学术的产出,更多的是给我自己个人成长的一个加持。 

牛天组织的北京场「自由会客厅」

我以前是一个特别懒的人,只做生活和学术上的事情,现在看到你们有这么多平台,我也偷偷去开了一个知乎,把我这些学术上的东西放在知乎上,虽然现在只发了一篇文章,但是我会慢慢把我平时一些零散的学术思考先放在我的知乎里,知乎账号叫「八画生」

林:我觉得国内缺一个自由职业者和斜杠青年交流的环境和社群,这群人非常需要互相连接,因为太小众也很孤独,很多时候在某个时间点遇到一个困难跨不过去,是因为身边没有人支持和鼓励,或者是给他提一些建议,很容易半途而废或者重新回去上班了。

如果这个时候有一些同类群体,大家在做同样的事情,能够互相交流、互相鼓励,坎也就能过去了,这个就是社群的力量。

我们现在的「自由会客厅」系列活动已经开放给了部分斜杠青年,希望能汇集更多不同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年轻人,在这里找到归属感,收获知识和朋友。

广州场「自由会客厅」

「逆行人生」是都市青年观察者/内容创作者林安的个人播客节目。

不定期邀请拥有逆向思维和独特人生态度的逆行者们,聊一聊他们的人生经历,颠覆大众对固有“常识”的想象。

节目形式以聊天和访谈为主,话题涉及心理、社会现象、职业、写作与文学。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和正确。

除了跟随人群往前走,我们还有别的方向可选。

订阅方式:

喜马拉雅、小宇宙APP、Podcast、网易云音乐

🔍「逆行人生」

如果喜欢本期节目,欢迎给主播打赏,支持音频原创❤️


林安,《只工作,不上班》作者/播客「逆行人生」主播/自由会客厅品牌主理人。

代表作「 100个不上班的人」,持续调研跟踪自由职业、数字游民、远程办公等生活方式。


微博/公众号/小红书/b站:林安的会客厅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林安写字者,长期观察自由职业领域,喜欢一切新鲜、有趣、多元的生活方式与文化。 活着是为了创造。希望能创作出一部留世作品,它可以是文字、影像或者照片。 大陆已出版《只工作,不上班》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作为内容创作者,我们遭受过怎样的网络暴力?

她放弃了联合国的工作,去日本乡下杀野猪 | 100个不上班的人

不上班的第3年:重拾热爱,商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