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ve Jobs的「貫徹」
今天是我的「老朋友」Steve Jobs過世10週年紀念日。
「老朋友」之所以要加上引號,是因為雖然我跟Jobs超過20年前就有過交集和對談的機會、後來工作上也都有直接間接的往來;但必須誠實的說,不算有私交。
(簡單說明一下我的相關資歷:我在1988-2010間曾經幾次在Apple體系任職,1995-2000年之間是相關產業雜誌Macworld中文版的社長;中間有一段時間是美國版Macworld和MacWEEK雜誌的專欄作者。)
對於某些喜歡蹭關係的人來說,這樣已經可以算是「麻吉」了;看到上面寫的工作資歷,應該會同意我如果蹭起來更有溫度。不過實際上就是「幾次擦身而過、聊過幾次」的關係而已。
不過在觀察Jobs超過30年、在場見證過幾次相關的歷史事件之後,我只能說,Jobs的「英明」可能沒有很多人想的那麼誇張。
在我看來,以Jobs個人而言,他的傳奇不在於英明,而是在於「貫徹」兩個字。
成功領導者的條件
一個領導者要成功,部分關鍵因素在於:
- 做出的正確決定比錯誤決定多;
- 犯錯難免,但正確決定的強度和影響力,必須比錯誤決定大很多;
- 做出來的(自認)正確決定都能貫徹到底;
- 必須有認同這些決定、而且有能力的團隊予以成功執行。
至於之後的成敗功過,就是結果論了。
世界上的成功領導者不只一兩個,而除了少數特例之外,應該大多符合上述這些條件;但為什麼Jobs特別不一樣?
Jobs做過很多錯誤的決定、規劃過很多賣不好的產品;但這些錯誤決定,並沒有明顯影響他在1997年回歸Apple之後的治理成績。他早年的錯誤更多,但隨著經驗和歲月的累積,正確決定的比例更高、影響越大。這一點在多數領導者身上也都看得到。
Jobs的貫徹
但談到「貫徹」這件事情,則是Jobs與眾不同、以及許多人認為他的魅力所在。
有些領導者會從善如流,善用部屬或顧問的意見一路修正、避開亂流,最後獲得成功。這樣的決策模式當然沒有錯,但往往是將「安全」、「穩定」放在「突破」、「創新」之前,而且在「集思廣益」、眾人「拍手通過」之後的結果,往往也只是相對平庸的決策。
也就是說,這樣的成功來自「比別人少犯錯」。
但Jobs的風格則剛好相反。他一旦看到市場進化的關鍵點,就會以近乎「不講理」的態度去逼迫屬下完成。
早期比較有名的案例,是要求部屬將第一代Mac電腦的ROM(唯讀記憶體,也就是電腦硬體運作的最基本程式碼)壓縮到只有計畫中幾分之一的64K;雖然當時的工程師認為不可能,但最後還是完成了這個任務。
而在1997年之後,他的幾個「貫徹」則奠定了今天行動網路應用、電子商務、以及數位內容產業的基礎;例如手機不要鍵盤、小額線上支付、音樂/app商店等等;詳情請參閱以下幾篇文章:
這些事情之前不是沒有人想到、或是沒有人做過,但總是因為「從善如流」所以半途而廢;現在「線上刷卡一筆0.99美金」會變成理所當然的事情,確實得歸功於Jobs當年鍥而不捨的努力催生。
但也不得不說,在「貫徹」這件事情上,雖然不是只有Jobs才能做到,但他仍然是一個成功的特例。
在創業路的上,也曾有數不清的領導者曾經擇善固執、努力貫徹;但如果貫徹的事情是錯的(當然這是「後見之明」的角度)、或者沒有好的團隊成功執行,還是會遺憾的消失在產業洪流之中。
特立獨行、而又一路貫徹的結果,往往是極端的成功或失敗。
換句話說,「貫徹」是Jobs的鮮明特色之一;但如果只用它來歸因Jobs的成功、或是他讓Apple起死回生的理由,恐怕仍然是「生存者偏差」思維之下的結果。
團隊的角色
而前面提到的「有能力的執行團隊」,也是「貫徹型」領導者必須擁有的資產。
除了以「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的精神接受任務,並且用各種方法擠出最後一滴產能和效率之外,主管還必須能夠兼顧團隊成員的能力、士氣、以及情緒。
究竟不是每一位團隊成員都跟老闆一樣有鋼鐵般的意志,也會有個人的優先事務、以及遭受壓力時的情緒反應(而「鋼鐵老闆」們通常不會去管這些,只管看成果),所以能調和鼎鼐的副手或主管就很重要。
即使是正確的決策、也有能力夠強的技術團隊,如果老闆只是一意貫徹孤行,而沒有在各種方面能夠居中協調緩衝的角色,仍然可能因為「非技術性」的原因而失敗收場。
Jobs幸運的地方,在於Apple一直有著這樣的團隊和主管,能夠支撐住他的決策與堅持,進而得到圓滿的結果、成功的產品、以及開創全新市場的傳奇功績。
(Jobs曾經有一段時間得不到團隊的支持,結果就是被迫出走離開Apple。)
結語
Jobs之所以能成為傳奇,除了許多軼事之外,他的個人魅力、風格、甚至演說時的「現實扭曲力場」都為人所津津樂道。
個人風格是很難模仿或複製的,但成功的因素有些或許可以。除了前面「成功領導者的條件」提到的幾項通則之外,「貫徹」是一個值得深入理解的條件。
然而「貫徹」是一個可以欣賞,但不能盲目模仿的特質;除了許多成功案例來自「生存者偏差」之外,領導者與公司本身的性質和體質、團隊的角色搭配、以及想要達到的遠近目標,都會決定這個特質究竟扮演的是「助力」、或是反而成為「障礙」。
以個人意志和風格貫徹的結果,就經驗法則來看往往不是大好、就是大壞;而大好的機率,還可能遠低於來自「比別人少犯錯」的成功。
如果是你,會選擇想當另外一個Steve Jobs嗎?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