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兒的心物二元論(Dualism of mind-body problem)
心物二元論的內容
有關於心靈與身體兩者關係的問題,是傳統形上學的重要課題,身心一元論者的主要立場可分為唯物論與唯心論,但兩者都面對著互相不能化約以取消對於特殊性的問題。而「身心二元論」最有名的論者,是近代哲學之父笛卡兒,他一方面認為心靈是思維之物(res cogitans),身體是廣延之物(res extensa),又認為兩者在人類腦部中,透過松果腺來進行互動。雖然有關於松果腺的部分已在現代腦神經科學的發展下否證,但這個理論結果明顯受限於時代科學知識的發展,是可以理解的。反觀他所提出有關心靈實體與物質實體的思考,以及身心關係的互動論(Interactionism),實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並開啟了對人的本質的哲學思考,意義深遠。
根據笛卡兒的理論,這個世界是由兩種不同的形上學實體(metaphysical substance)所構成,即心靈實體與物質實體,而兩者均是獨立自存的。此觀念與我們一般人日常的直觀感受相當接近,例如人的思想意識與家中的餐桌是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事物。心靈實體與物質實體兩者有其本質特性(Attributes),心靈具有思維的本質特性,而物質則有廣延的本質特性。[[7]](#ftn7)所為本質特性,思維是心靈獨有的(物質沒有),而廣延則是物質獨有(心靈沒有)。身體作為具有廣延特性的物質實體,故在心物二元論中是與心靈有所區隔的,但人作為一個整體,那就需要了解人的身心如何互動。
心物二元論所面對的主要質疑
如果以身心二元論的角度出發,一般人直觀感受「自我」的存在,或在前反思階段直觀「自我同一性」時,多數會理解構成自我的並不是物質性的身體,而是思維中的自我。例如身體是每時每刻都有所變化的,以年計的話,身體是會不斷老化,體形亦會有所改變,甚至有人會因意外失去身體中的某些部位,但卻不會因為少了手腳器官,而認為那個不再是「我」。甚至乎如果我們幻想一覺醒來,身體轉換成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人(例如由男變女),但只要心靈不變,我還是會認為「我」是存在的。相反,設想即使身體完全不變,但如果思維中的心靈轉換成另一個心靈,那麼「我」就已變成不是我了,甚至「我」已經不存在了。
身心二元論看似能夠解釋自我的構成及存在方式,但事實上,如果身心是以二元的方式獨立存在,它未能解答兩者為什麼及如何進行互動,一個思維之物何以能夠與廣延之物互動,心靈如何驅動身體活動,身體的反應如何投射於心靈之中,並在日常最平常不過的生活當中不斷互想操作,構成因果關係。如果更仔細考察,有關於心靈與身體之互動和兩者對自我構成的關係,其實來得更微妙和複雜,因為自我同一性縱然以心靈,即自我意識作為基礎,但如果沒有肉身作為主體的一部分,其實是無法自我呈現的。相關問題直至「肉身存在」被引入到存在論的討論上,才能夠有所究破。在肉身主體理論上,最著名的當然是另一位法國現象學家梅洛龐蒂,但事實上最在《知覺現象學》(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出版前兩年,沙特已於《存在與虛無》大篇幅地把身體引進他的現象學存在論之中。本文縱然無法進入相關討論,但這一點已呼應文中一開首所說「《存在與虛無》對西方哲學具有重要的突破性意義,以顯題和非顯題的方式開展了眾多的哲學課題」這一觀點。
參考:
沈青松:《形上學:存有、人性與終極真實之探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9。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