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家健康|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告訴你如何吃得健康又安心,常見6種禁忌食物

現代許多人的生活趨於靜態,運動量普遍不足,如何吃得健康就顯得很重要,這也是家人間常常擔心的問題。但健康飲食的方式以及作法在坊間有千百種說法,常常看得人眼花撩亂,不知道要相信哪一種方式。但其實換個角度想想所謂的健康飲食,只要避開不健康的食物不就可以達成效果了嗎?
醫管家整理了世界衛生組織下屬機構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公布的資料,來跟大家分享什麼樣的食物容易導致癌症的發生,裡面內容除了易致癌的食物外,也包含了生活中要注意的事喔!醫管家建議可以把這篇文章轉發給身邊需要關心健康與防癌的朋友。

身處現代生活,致癌物的接觸基本上沒辦法做到全面隔絕。關鍵問題是,哪些東西的致癌風險更高?接觸多少量是身體還能夠承受? 許多人“談癌色變”,無論它是不是真的,只要一看到有文章說“XX東西致癌”,就會有一種不安感,忍不住轉發。 其實,IARC早已公佈整理了致癌物名單,我們這就來看看。

致癌物的接觸其實比你想的還頻繁
在討論環境中的致癌物之前,先聊聊致癌物的分類標準。到底是哪些致癌物的致癌風險比較高,哪些致癌物的致癌風險比較低,我們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所公佈的致癌物來劃分標準,一共分為4級:
1級:有明確致癌作用的致癌物,像是馬兜鈴酸、苯、黃麴毒素、放射性物質、石綿、戴奧辛等等,這裡整理日常接觸類和飲食類的兩大類:
(1) 日常接觸類:吸菸、二手菸、室外空氣污染、柴油發動機尾氣、紫外線(太陽輻射)
(2) 飲食類:自榨花生油、發霉的花生、酒、鹹魚、鹹菜、烤肉、檳榔、隔夜菜、沒煮熟的魚類、沒煮熟的螺類

2級:研究已經證明確實會致癌,但對人體致癌的成因還不夠明確。2級致癌物又分為2A類和2B類,2A類的致癌性較高,2B類的致癌性較低。常見的有鉛、丙烯醯胺、4-甲基咪唑、電磁波等等
3級:不知道對人體會不會致癌,或者只知道對動物致癌,但仍有可能會有致癌風險,常見的有蘇丹紅、三聚氰胺、糖精、咖啡因、膽固醇等。
4級:相關研究中沒有充足證據證明其具有致癌性的物質,像是caprolactam(為一種化學原料)。
總結來說,1級致癌物生活盡量不要接觸,2級致癌物要儘量避免,3級和4級致癌物無需太過緊張,但也要不要頻繁接觸。

醫管家這就接著整理生活中常見的幾種致癌物, 大家在飲食上也多注意喔!
1.黃麴毒素:黃麴毒素並非單一毒素,包括了至少5種毒素,是黃麴黴菌和寄生麴菌等菌種產生的次生代謝產物,也是迄今發現的毒性和致癌性最強的天然污染物,需要280℃以上的高溫才能殺滅,常規的烹飪方法無法破壞,攝入1毫克致癌,一次性攝入20毫克致命。 進入人體後,黃麴黴素在肝臟殘留最多,容易引起急性中毒現象,導致肝衰竭,甚至死亡。 泡了很久的木耳、沒洗乾淨的筷子和砧板、發黴的花生和玉米、發苦的堅果、劣質的花生油和芝麻醬、變質的大米等,都有黃麴黴素的身影。尤其注意食物保存或製造不當,容易孳生黃麴毒素。

2.酒精: 全世界每年有80萬人因喝酒致癌,研究表明喝酒會提高罹癌風險,包括口腔癌、鼻咽癌等頭頸部癌症,以及食道癌、肝癌、乳癌等,即便是少量飲酒,得到癌症的機會為不喝酒的1.26倍,過量飲酒甚至會高達5.13。酒精本身不是致癌物,罪魁禍首是它的代謝產物乙醛。乙醛可以直接與DNA結合,導致DNA突變,使染色體變異。同時,乙醛還會誘發炎症和細胞複製,使正常的細胞突變成癌細胞。 除了致癌,酒精還會使腦細胞發生變化,引起腦萎縮,導致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下降、反應遲鈍等。長期飲酒的人,胃、腸、腎臟等器官都會受到刺激,容易誘發各種疾病。

3.香煙 :研究顯示,菸草中含有超過7,000種化學物質和化合物,其中數百種是有毒的,至少有93種已知的致癌物,不僅會損傷DNA,還會阻止基因修復。 吸煙與很多疾病密切相關,長期吸煙,不僅會增加體內的有毒物質,影響紅細胞膜的通透性和紅細胞變形能力,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癌症等各種疾病,還會影響智力,甚至造成不孕不育。
與吸菸者同住,得到肺癌的機會比一般民眾高出20%-30%,長期二手菸暴露更會造成或加重孩童呼吸道疾病,也會增加兒童白血病、淋巴瘤、大腦與中樞神經系統病變、肝母細胞瘤等癌症的發生率。

4.檳榔 :檳榔仔本身就是致癌物!即使不加紅灰、白灰、荖花、荖葉嚼它就是會致癌。檳榔的致癌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物理破壞,檳榔纖維粗糙,長期食用會損傷口腔黏膜和牙齒;二是化學破壞,檳榔中含有的生物鹼,會對正常細胞造成毀滅性的的破壞,同時導致炎症。雙管齊下,口腔持續性、反復性損傷,最終導致口腔癌。

5.鹹魚: 要注意的是在製作過程中,沒有取出魚肚裡的臟器的鹹魚,因為經過化學作用後,在適宜的條件下,會產生一種名叫“N-亞硝基化合物”的物質,長期食用或一次大量食用很容易誘發鼻咽癌、食道癌、肝癌、胃癌等疾病。 此外,鹹魚在製作時,要用大量的鹽醃制,長期攝入過量的鹽,會增加腸胃病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如果保存不當,鹹魚也會變質、發黴,滋生大量如黃麴黴素等毒菌,而一般人會以為鹹魚不容易壞,從而吃進肚子裡。

6.苯並芘 :與其他幾種1級致癌物相比,苯並芘並沒有那麼知名,但它主要來源是含碳燃料及有機物熱解過程的產物,常見於烤制食品、油炸食品、烤焦食品、廚房油煙和汽車尾氣。 論毒性,苯並芘超過黃麴黴毒素,可以通過吃、吸等多種途徑進入人體。進入人體後,一小部分苯並芘會隨著糞便排出體外,大部分會經過肝肺細胞的氧化酶啟動而轉化為某些代謝產物,接著與DNA結合,引起DNA損傷。當損傷不能及時修復時,就會發生癌變。

除了上面六種食物之外,醫管家整理其他跟致癌風險相關的食物,也建議少吃一點喔!
(1)丙烯醯胺:常見於薯條、薯片、油條等被高溫處理的食物。尤其是油炸等經過高溫處理的食物儘量不吃或者少吃!
(2)黃樟素:常見於發黴的生薑中,是一種毒性很強的致癌物,長期食用會引起肝癌、食道癌等病症。
(3)汽油:汽油和發動機尾氣中的芳烴族化合物,對細菌、動物和人均具有明顯的遺傳毒性和致突變性,長期吸入可能引發神經系統、呼吸道、肺部等多處病變。
(4)紅肉:這個要特別注意了,近幾年很多研究都證明,紅肉與胃癌、直腸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多種癌症的患病風險增加存在正相關關係。但也不是說就不能吃,每天攝入50克以內仍在安全值中。

致癌的關鍵因素:時間和劑量
身邊有這麼多致癌物,有很多都與食物有關,但其實我們不用“談癌色變”,致癌的關鍵因素是時間和劑量,也就是要看你吃了多長時間、吃了多少。以黃麴黴素為例,平時不小心吃到一兩顆發苦的瓜子仁是無所謂的,但是,如果長期食用用發黴花生製成的花生油,攝入黃麴黴毒素的劑量就會大大增加,致癌風險也會大大增加。同樣,偶爾吃鹹魚影響不大,但若經常食用,則健康隱患較大。
平常飲食上多注意,依據衛生福利部公布「國民飲食指標」及「素食飲食指標」建議:日常飲食依據飲食指南的六大類食物份量攝取,所攝取的營養素種類才能齊全。三餐以全榖為主食提供身體適當的熱量,可以幫助維持血糖,保護肌肉與內臟器官的組織蛋白質。多選用高纖維食物,促進腸道的生理健康,還可幫助血糖與血脂的控制。少油、少鹽、少糖,並多喝開水。

醫家健康,守護一家:
醫家醫為您安排台灣醫療最佳路徑,連結健康照護團隊、權威名醫團隊、全台醫療網絡。醫家醫的尊榮客戶可以透過醫家醫的服務,安排院長/副院長級、主任級、主治級醫師所帶領的跨科別黃金診療服務團隊,提供專業且全面的疾病治療。
除了安排疾病醫療、重症(癌症)治療、高端健康檢查之外,醫家醫提供客製化的健康管家服務,包含
1.營養飲食指導、家庭健康生活建議書
2.提供重大慢性病、老人疾病主動預防與管理計劃
3.看診全程陪同並將看診紀錄回報家人
4.醫前醫中醫後主動追蹤、積極安排回診
5.每月定期關心、即時(遠距)諮詢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