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8 被討厭的勇氣
《阿德勒心理學》正式名稱是「個體心理學」,是為了讓自己改變的心理學、勇氣的心理學、使用的心理學。主張個人的自卑與不幸不是因為過去或環境,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而是因為缺乏變幸福的勇氣。
書中提及以下幾個主張:
否定創傷
阿德勒心理學否定心裡創傷的存在。人之所以感到不幸、討厭自己、無法改變⋯這些都是自己選的,而這些選擇都有目的。
目的論
我們應該追究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重要的不是經歷過什麼,而是如何運用它。
我們每個人都會因為某些「目的」而活著,比如捏造憤怒的情緒作為手段以表達自己不滿;
沒自信、討厭自己、看不見自己優點是因為你下了決心,選擇不要喜歡自己,原因是不想被討厭、或在人際關係中受傷,與其陷入那種劣勢中,不如一開始就不要和人有瓜葛,也就是你的「目的」是「不要在人際關係中受傷害」。
這就是目的論。
【看見本質】
改變的第一步是要先知道,答案應該自己親手去找,從別人那裡得到的答案不過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點價值都沒有。我們需要的不是更換,而是更新。要有捨棄現有生活新型態的決心,無論過去發生過什麼,那對你將來要怎麼過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
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人類在本質上,就是以他人的存在為前提,我們就算要感受孤獨,也需要其他人的存在。
這裡濃縮了書中幾項關鍵認知:
「自卑感」VS「自卑情節」
►「自卑感」可以成為努力或成長的契機。
►「自卑情節」是開始把自卑感當成某種藉口使用的狀態;
比如:如果認為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那就不得不解釋為「不想成功」,而不是「無法成功」。
簡單說,就是害怕跨出那一步帶來的改變(包括犧牲目前所擁有的享受與快樂),而不想付出實際的努力,也就是缺乏改變生活型態的「勇氣」,因此即使對目前狀態有些不滿或不方便,卻還是覺得維持現狀比較輕鬆。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和別人比較而產生的,是跟「理想中的自己」比較後的結果,它並不是「客觀的事實」,而是「主觀的解釋」。
❤️而主觀的好處就是可以自由選擇。
摘掉權力鬥爭
人際的關係軸上一但有「競爭」,想藉由勝利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就無法從人際關係的煩惱中脫身,無法逃離不幸。只有感受到「人人都是我的夥伴」對世界的看法都會有所不同。
認錯不等於承認失敗
一心只想著不要失敗而無法承認錯誤,反而害自己選錯路。事實上,承認錯誤、表達歉意的言詞都不是挫敗。
不要尋求認同
一般會有「認同的需求」是受了賞罰教育的影響,
賞罰教育有其危險性,
因為常常要刻意在意別人的目光、
害怕他人評論、刻意壓抑「自我」的本性,
當生活的目的變成「滿足他人的期望」時,
會活得很辛苦的,因為過的是別人的人生。
若有「不要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的意識,
那麼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望而活」,
所以當別人不能如你所願的行動時,
不可以因此動怒,因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要擺脫這種倚賴他人的想法,可以藉由「課題分離」來實現。
課題分離
為什麼要切割誰的課題?
➡️當干涉到別人的課題時,就像一腳踩進別人家裡,衝突就難避免。
如何區分是誰的課題?
➡️想一想,因為這個決定帶來的結果,最後會由誰來承受?
切割之後怎麼做?
➡️不涉入他人課題,也不要讓任何人介入你的。
因為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課題裡或自己的課題遭干涉所引起。
💡切割課題舉例:
要不要選擇相信人👉🏻是自己的課題
別人對你做出什麼樣的評論👉🏻是別人的課題
你在意別人給你的評論👉🏻是因為做不到割捨,所以是你背負著屬於他人的課題
將自己期望強加在別人身上👉🏻你干涉了別人的課題
⚠️切割議題並非冷酷地回應:這不是我課題!然後拍拍屁股就走。
並非斷絕人與人之間的牽絆,反而是讓彼此間保持適當距離,
原因是太過親密無法正面溝通,太遠也不行,
切割議題的目的是為了把人際關係中錯綜複雜的結打開,也就是解開「回報」觀念的束縛。
《我們可以將馬牽到水邊,卻不能強迫牠喝水。》
懂得課題分離,並且身體力行後,人際關係才會變得自由!
我們都是共同體的一份子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我們都是共同體的一份子,只要覺得「可以安身」,就表示有歸屬感,這是人類的基本需求。
當我們在人際關係中遭遇困難時,要傾聽更大的共同體之聲。
(阿德勒所說的共同體的範圍可為無限大,不只是家庭、學校、公司、社會,還包括國家、人類、過去和未來甚至動植物或無生物都涵括其中。)
【縱向關係】、【橫向關係】
【縱向關係】
歸屬感不可以來自稱讚或責備,因為那屬於「縱向關係」,是上對下;
人會因為得到稱讚而形成「自己沒有能力」的信念,
因為稱讚這件事是「有能力者給無能力者的評價」。
【橫向關係】
阿德勒提倡所有人際關係都應該是「橫向關係」,也就是「雖然不同,卻是平等」。
如果能建立橫向關係,就不會產生「介入」,而是提供「非介入式援助」。
上面提及「介入」是一腳踩進別人家中,
「援助」是在課題分離和橫向關係大前提下,想想自己還能做什麼,
在阿德勒心理學中稱之為「鼓勵」。
具體來說,不是以下達命令的方式,
而是不「評價」他人、讓對方有自信、推動他靠自己的力量去面對課題,也就是「將馬兒牽到水邊」。
人沒有厲害到可以臨機應變自由切換縱向或橫向關係,
只要你和任何一人建立了縱向關係,不知不覺間你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會採用縱向。
要在每個角色中貫徹橫向關係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如果做到了,就能把他人當夥伴,就能有歸屬感。
擁有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就是把「自己的執著」切換成「對他人的關心」,
需要做到「接納自我」、「信任他人」、「貢獻他人」
「接納自我」
改變「我」的看法、改變使用方式
❌不是肯定自我,肯定自我是明明做不到卻暗示自己「我可以」、「我很強」,是一種欺騙自己的方式。
⭕️接納自我是在自己無能為力的情況下坦然接受那個辦不到的自己,盡最大努力前進,不欺騙自己。
以積極正面的斷念來分辨「可以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
ex:我們無法改變過去經歷什麼,但如何運用卻可以憑自己力量去決定。只關注在可以改變的事情、抱持改變的勇氣就是「接納自我」。
「信任他人」
「信任」是不附加任何條件、即使蒙受損失依然保持相信的態度。
阿德勒心理學並不是基於道德上的價值觀才提倡「無條件的信任」,
所謂的無條件信任是為了改善人際關係、建立橫向關係的「手段」。
既然要把他人當夥伴,你要選擇相信或懷疑?
但還是會害怕被背叛?
背叛這件事是他人的課題,如果你不想和對方保有良好關係,要不要剪斷這層關係,是你的課題。
「貢獻他人」
不是犧牲自我,是為了實際感受「我」的價值才做的。
不是想著別人可以為我做什麼,而是我可以為別人做什麼,並付諸實現。唯有把他人當夥伴才做得到這種奉獻的感覺。但如果覺得偽善,就可能是還沒有完全理解所謂的「社會意識」,把他人當敵人。
貢獻,即使不是親眼可見的也沒關係。
因為你的貢獻有沒有用不是由你判斷的,這是別人的課題,
只要有一種「主觀的貢獻感」就可以了。
雖然尋求他人認同也是一種獲得貢獻感的手段,但卻是不自由的一種。
開始追求幸福
人際關係出發點是『課題分離』,而終點是擁有『社會意識』,
那麼追求幸福的必備三大勇氣:面對人生任務的勇氣、被討厭的勇氣以及平凡的勇氣。
人生的任務
從行動層面目標來看有:獨立、能與社會和諧生活
從心裡層面目標來看有:我是有能力的、人人都是我的夥伴
而上述過程中產生的人際關係有:工作、交友、愛,以上統稱為『人生任務』。
《人生的謊言》是找出各種藉口來逃避人生任務情形的統稱。
比如將自身狀況和責任轉嫁到他人身上、怪罪他人、埋怨環境來逃避,對自己說謊也對身邊的人說謊。
無論在哪種情況下,發動攻擊的「那個人」是有問題的,平常說話有「大家」「每次」「全都」⋯這些字眼,是一種缺乏協調的人生的生活方式。沒有做到「接納自我」、「信任他人」、「貢獻他人」,誤把焦點放在無關緊要的一小部分,甚至打算用那種狹隘的觀點來評論全世界。
關鍵解法:正視問題,不要用憤怒來轉移你的目光。
被討厭的勇氣
前面提到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一切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所以想要行使人際關係上的自由,所必續付出的代價,就是被討厭的勇氣。
不是惹人厭,是要別害怕被人討厭。
平凡的勇氣
人們想藉由成為他人心中那個「特別的存在」來「尋求別人的關注」。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特別好」,一但在追求特別好的過程中遇到挫折,就容易跳入極端的「特別差」,這是簡便的追求卓越,是不健全的態度。而阿德勒心理學中有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甘於平凡的勇氣」。
人之所以拒絕平凡,是因為把它跟「無能」劃上了等號,
事實上平凡、普通並沒有低人一等,平凡不是沒有能力,
而是我們沒有必要刻意誇耀自己的優越性。
對人類而言,最大的不幸是不喜歡自己,幸福就是可以讓自己實際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擁有社會意識,認同需求就會消失;在人際關係上自由,進而幸福。
找到勇氣
如何找回失去的勇氣?
➡️「人只有在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會有勇氣」。
要怎麼做才能感受到自己對他人是有價值的?
➡️當一個人覺得「我對共同體來說是有益的」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不是從別人那裡獲得「好的」評價,而是自己主觀認知「我對別人有貢獻」。
人在聽到感謝的話時,就明白自己對他人是有貢獻的。
看待別人時不要以「行為」層級考慮,而是要以「存在」層級去接納。
❌看別人做了什麼➡️「行為」層級
⭕️光憑存在就值得讓人喜悅和感謝
建立橫向關係、對存在感表達感謝,這些必須由自己開始,完全不必考慮其他人是否提供協助。
活在當下
我們無法改變過去,而未來會如何也不是「當下」要考慮的問題,
把聚光燈聚焦在此時此刻,
認真而謹慎地專注在「當下」可以做的事,
讓每個人生中的「點」既是過程,也是結果,就已經足夠。
看看每一個剎那是如何度過的,要認真,但不必嚴肅,因為人生是很單純的,一點也不沈重。
人生中最大的謊言就是沒有活在「當下」。
在人生的旅途中,即使迷路、動搖、困惑也沒關係,
那是因為你想要選擇「自由」。
只要不仰賴縱向關係、不害怕被討厭、自在向前邁進,幸福自然越近。
讀後省思
在翻閱這本書之前,
我正處於人生中最徬徨的時刻,
心急焦慮地想找到人生目標,
但總千頭萬緒,歸結不出到底該用什麼方法,
我應該多認識自己一些⋯
我應該多努力一些⋯
我應該再勇敢一些⋯
但越糾結就越挫折,
這本書用兩個字幫我逐漸拾回勇氣
就是「面對」
原來我以為曾經糾結的那些就是面對,
但其實是「被包裝的逃避」,
而「面對」所需要的「真勇氣」去哪了?
這才知道原來我的勇氣是磨損了。
過去種種讓自己失去信心、自卑、憤恨,
那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事我如何把這些化為我人生中的智慧,
找到歸屬感進而達成自由、幸福。
從現在起,還沒有目標也沒關係,
因為過好當下,讓此時此刻發光發熱,才是最重要的。
Potato Media是一個『區塊鏈 Web3.0 共享社群平台』,小V在這裡將分享許多不同類型的文章~
歡迎點我加入看更多關於我的分享!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