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本書 只找出一個重點

Clooney
·
·
IPFS
·
第718天讀後感, 重點一個就足夠, 這並不是對於作者, 甚至是全書的重點, 而是讀者本身需要認知的重點而已。

2024年6月12日
每本書只找一個, 最多兩 至 三個能夠觸動自己的位置 就十分足夠。

特別是一本十分精彩的書, 很多讀者可能會覺得需要消化全部內容才對得起作者, 對得起付出的金錢, 甚至是想全借用該作者的書中經驗。

現實上, 我們要記得全部內容是不可能, 原因在於自己是自己, 別人是別人, 只有跟自己最接近, 最易理解, 最熟悉的內容才能最容易轉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 就像我們多看美斯踢足球也不會成為美斯, 就算是跟他練習也成不了他, 因為他的技術太過頂尖, 反而去跟一些跟自己接近的人才是最好, 最易進步。
特別是現今社會, 資訊爆炸時代, 已經不是身處於數百年前的人, 可能一生中接觸到幾百本書, 甚至數十本書而已。
我們隨時就能夠去接觸數千數萬本書藉, 自然最需要, 最重要的效率性問題, 讓知識更快的迭代, 理解, 就是先去接觸一些自己明白的道理, 再而一層一層的深入理解。

在學習上, 我們必然是從認識再慢慢延伸到比較不太熟悉的部分, 而人的學習來自於「隱喻」, 我們要理解車, 第一步, 需要理解是車輪, 認識車子外觀設計, 認識能夠載人的概念, 小孩才能夠學會這就是「車」;就像我們要想明白「相對論」, 就需要理解自己所見的並不是客觀事情, 就像面對所愛的人, 時間好像過得十分快, 但面對一些討厭的課堂卻度日如年, 這正正是證明時間是主觀的存在, 且不是絕對的。

當然一本好書自然能用更簡單更明白的辭彙, 比喻, 去讓我們明白當中的概念, 找到這些書當然是十分值得, 也十分引人入勝, 同時也需要帶動讀者去理解基礎的概念。
就像筆者去學習進化論, 是循著人類歷史的脈絡去理解, 同時, 筆者本身對歷史以及動物學深感興趣才能夠一直堅持下去, 所以對於一些人性的理解, 腦科學理解情緒等等, 都是從進化論, 歷史等一步一步地展開。

因此, 要把書讀好, 最重要的是找一些本身有點熟悉的知識資訊或領域, 再而一步一步地延伸出去不同的地方, 當然步伐要慢慢來, 在每本書最好只找一, 兩個核心的觸動點, 知識點, 最好是自己能理解, 能夠轉移的資訊... 這就已經是一個十分有效率的讀書技巧。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Clooney每天作輸出, 自然能夠每天睡覺前也比早上聰明一點點就足夠。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語言只是在限制著我們的思想

別壓抑小孩的負面情緒

請 不要再用代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