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木兰诗到花木兰 | 女英雄在迪士尼的大失败

大鱼吞舟
·
·
IPFS

木兰是否是真实存在的人物,没有一个统一答案;现在的河南商丘虞城县营郭镇,有号称唐代始建的花木兰祠,可惜它纪念的却是隋代的木兰,而《木兰诗》,写的是南北朝的木兰。

而我们所熟知的木兰,是活在文学作品当中的木兰。

几个世纪以来,她在舞台剧和歌剧、音乐剧和电视剧、绘本、小说和青年题材虚构作品中都得到了赞颂。

花木兰一直是最易于改编的女英雄。

在大银幕上,她出现在1927年的《木兰从军》默片里;也在邵氏兄弟1964年出品的《花木兰》全彩音乐片里;或者在2009年赵薇出演的《花木兰》战争史诗里;也在一部有条红色小龙的迪士尼动画电影里;更在王者荣耀里是那个“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超级兵。

现在出现在刘亦菲主演的作品里,然而在Disney+上线当天,就显示这是迪士尼的一次灾难。

△ 迪士尼《花木兰》豆瓣评分

《木兰诗》似乎对于迪士尼是一个相对简单的故事:花木兰代父参军,在十几年时间里,恪尽职守,最后拒绝奖励回到家乡,这时她的老战友们才发现,花木兰是个女人。

迪士尼以两只兔子一起奔跑的意象这一场景来阐述,试图利用性别逆转潜台词将故事融合起来。

安能辨我是雄雌?

在1695年的小说《隋唐演义》中,花木兰遇到了另一位女战士,两人成了结拜姐妹;故事最后,当被可汗召唤做妾时,花木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许多故事版本都不约而同强调她的品德,即使在那么多年里经历了那么多事,花木兰仍然要保守贞洁。

在明朝时期,《雌木兰替父从军》中,花木兰裹起了小脚。因为明清时代上层社会的女性都会裹脚,小脚能确保花木兰被视为女性气质的理想象征。

荧幕上的改变进一步拓展了她的传奇。在1939年的电影《木兰从军》中,花木兰成为一名熟练的猎手、武士,最终当上了将军;影片结尾,花木兰则成了一个害羞的新娘。

迪士尼改编的黄梅戏电影《花木兰》可能是最精彩的一部花木兰作品。除了华丽的战斗场面,鲜艳的服装设计和“击鼓传花”式的喝酒游戏,这部电影还包含了大量唱段。

唱一切你能想到的东西:百善孝为先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社会的男尊女卑;以及那些侵略华夏的蛮夷。

花木兰故事主题核心是家国情怀,孝道决定了她在兵役结束后必须回到父母身边。只要在战后能恢复女儿的正常身份,她的女扮男装就能得到原谅。

因为忠孝的核心,所以尽管她有过错,即使在传统社会,她的故事也是令人津津乐道。

民粹猎巫花木兰

花木兰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体现,但是由于近些年女性主义意识的集体觉醒,Me Too 女权运动席卷全球,使得这部《花木兰》似乎会承载更多这方面的议题,被不少人拿来作为这方面的文化符合或旗帜进行宣传和剖析。

在这部跳票再跳票的迪士尼电影里,与动画版本相比将男主角色拆分为两个角色,迪士尼的初衷是担心观影者会觉得男主作为木兰的上司,是否有在训练中涉嫌骚扰木兰的嫌疑,让人很佩服电影制作方的清奇脑回路。

△ 迪士尼动画版《花木兰》

在洛杉矶首映会上,刘亦菲接受了美国《综艺》(Variety)杂志的采访。当被问及“木兰的‘忠、勇、真’对你意味着什么”时。

刘亦菲回答:“片中的‘忠、勇、真’三个字,是对家人和内心的自己而言。身为一名亚裔,我为能饰演这个角色感到骄傲。”

不料,刘亦菲说的“亚裔”两字招来炮轰,话题一度登上热搜榜。

网民纷纷留言道:“承认自己是华裔很丢脸吗?奉劝刘亦菲别来中国捞金了。”“刘亦菲这次的采访真的让人心寒。”

由于广电推出演员“限籍令”,有人早就列出了刘亦菲、巩俐、李连杰、吴亦凡、张铁林等多位不是中国籍的演员名单。

因此,一些“玻璃心碎了一地”的网民表示:“一个不是中国人的人去演《花木兰》,然后叫中国人买单。”“《花木兰》最好别上映,上映了也不买单。”

另外,因迪士尼公司也将宣传和票房的重心放在了大陆市场,许多港、台网民就出现了厌恶的情绪。

刘亦菲在去年微博上转发人民日报的贴文,被解读是撑警立场,也因此得罪了部分港台网民。此次《花木兰》宣布在台湾上映,立即遭到台湾网友公开抵制,持续以“抵制木兰”的话题标签在网路上发文。

而因迪士尼电影造势宣传,花木兰的故事在舆论场上甚是喧嚣,渔村将周庭捧为“真正的花木兰”是一场莫大的讽刺。

在所有的批评方法当中,诉诸“民族情感”和“国家主义”的批评肯定是最糟糕的一种。

一旦作品扣上了这个帽子,拉到这种高度,就意味着批评者不打算讨论其艺术水准,而是用政治话语来打压。


柔弱一点的花木兰伤害了谁?

作为一首叙事诗,《木兰诗》里面提到的时代背景是以公元391年北魏征调大军出征柔然的史实为背景而作的。其中多次涉及到的“可汗”,就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拓跋圭通过连年战争,统一了黄河流域,与南朝的宋、齐、梁政权南北对峙。与此同时,漠北地区柔然部落也逐渐强大,威胁着北魏北部边境的安全,不时侵扰。

北魏和柔然的这个阶段,史称“五胡乱华”。五胡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晋书》中,指的是匈奴、鲜卑、羯、羌、氐等在东汉末到晋朝时期迁徙到华夏的外族人。

而这位木兰,就是鲜卑人的将领。

勇敢的少女替父从军,这个艺术形象的确可以歌之咏之;但拿来改编,就一群人跳出来说伤害了“民族文化”,那真是关公战秦琼了。

有一种对“恶搞”的批评比较普遍:“文艺娱乐媒体中总有一些人专干颠覆传统、抹黑英雄和伟人的勾当,数典忘祖。”这大概也代表了许多人的认知。

△ 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海报

为什么传统不能被颠覆?

颠覆传统,本身就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褒义词,是真正有实力、有思想、有创新的作品才有资格被这么夸奖的。其次,没有英雄和伟人是惧怕抹黑的,有缺点的英雄仍然是英雄,完美的苍蝇仍然是苍蝇。

恶搞,无非就是对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艺术形象进行加工。而判断加工出来的形象是经典还是垃圾,不在于你是吹捧还是讽刺,而在于体现出来加工过的艺术形象是否立得住。

所谓经典,何尝不是历史上的一次又一次的优秀恶搞,经过了淘汰和沉淀之后留下来的?

诸葛近智妖,是《三国演义》对三国历史的恶搞;佛与道的荒诞无能,是《西游记》对佛道关系与历史人物的恶搞。

恶搞区别只在于“好”或“不好”,不存在“允许”或“不允许”,“批准”或“不批准”。

只要是经典,注定了就会被不断翻新出各种解读。

从广义来讲,任何艺术形式都是经过再加工的,如果严格去把握历史真相的话,这样就束缚了艺术的创造力。

花木兰是谁,中国人可以来写,美国人亦可以来写,谁来写都可以,怎么写我们都可以来俯瞰看。有这种文化自信,我们才叫真正的大气。

警惕文化保守主义思维,任何一个时代经历了繁荣昌盛以后,这种文化保守主义思维就会崛起,我们现在就处于这种文化氛围的笼罩之下,好像有的人觉得只能用我的方法来解释,只能由我来解释,我来垄断这个解释,这个是一种文化专制思维 /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