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壬辰倭乱到抗美援朝 | 命运交织的东郊近邻
在东亚这个怪物房里,朝鲜半岛如同连接内陆与岛屿的枢纽,不仅是承载了从内陆传播而来的儒家文化,也很好保存而演化出独特的半岛文化。
翻阅中原史册,箕子朝鲜、卫满、三韩、高丽等名词不断闪现,一衣带水的东郊近邻与中原到底有过哪些渊源?
箕子入朝传习教化
洪武二十五年,高丽权臣李成桂受命征讨辽东,半途兵变,回京废主自立,并派特使前往南京,请求朱元璋赐予国号。这种向中原王朝求取国号的行为在之后的历史上,还有乾隆朝给越南取名。
明太祖以:东夷之号,惟朝鲜最美,且其远来,可以本其名而祖之。
所谓本其名,指商周异代之机的箕子朝鲜。朝鲜君臣称:今天子赐号之恩,殿下复旧之德,实与武王之封箕子,箕子之治朝鲜同一揆也。
朝鲜君臣特意将明太祖比之周武王,那么曾经被朝鲜君臣津津乐道的箕子,是否真如当下半岛学者所宣称的只是一个传说?
《论语·微子》开篇即道: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比干与箕子同为纣王叔叔,微子是纣王哥哥。武王灭商后,命召公放出来箕子,待之如师长,《尚书》记载,箕子为武王传授治国安民的“洪范九筹”,率领部分殷商遗民远走朝鲜。
《汉书》记载,箕子教其民礼仪,开启了朝鲜半岛的教化序幕。根据半岛史料《箕子朝鲜王位讳号世系》记载,箕子朝鲜传四十一世,共929年。
如今两韩的官方观点不约而同地认为箕子朝鲜是伪史,指责是汉四郡时期的汉人或是后世慕华者编造出来的。
1993年,朝鲜在挖掘研究檀君陵后,宣称檀君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而非神话,并将其正式列为朝鲜历史上首个国家古朝鲜的开国始祖,韩国亦开始将檀君朝鲜作为历史上的首个朝代写入历史教科书。
金日成认为箕子入朝鲜是西汉“为了借口侵略古朝鲜”而“凭空捏造”出来的事件,“把朝鲜民族看成箕子的后裔是对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我们民族的侮辱。”
更是在1959年下令拆毁了平壤的箕子陵,而根据朝鲜官方的说法,在箕子陵中没有尸骨,也没有任何文物。
汉四郡下的半岛
公元前226年,势如破竹的秦军占领燕国都城蓟,燕王喜与太子丹退保辽东。
四年后,燕王喜被掳,秦国接管了燕在清川江以北的领土,并向清川江以南延伸,朝鲜国王被迫臣服于秦,在今平壤附近出土的秦戈应该是这一历史事件见证者。
西汉建立后,主动退回清川江北岸以为界,原来秦国所经营的清川江南岸“上下障”之间一度成为荒无人烟的空地。
汉高祖十一年,卢绾叛汉,次年,卢绾的属下卫满带着千余残部东渡清川江投奔朝鲜。汉惠帝元年卫满谎称汉朝出兵攻打朝鲜设计夺取了王权。
卫氏朝鲜历经三代人的经营国力日益强大,卫满之孙卫右渠渐生不臣之心。史载“朝鲜斩其王右渠降”,卫氏朝鲜这个由流亡汉人建立的政权灭亡,国祚86年。
汉武帝元朔元年,汉武帝在其居地设立苍海郡,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将图们江流域划入行政区划之中。元封三年,设置了乐浪、临屯和真番三郡,并于第二年再设玄菟郡,即后世所谓“汉四郡”。
在长达420年的时间内,朝鲜半岛北部始终处于以乐浪郡为主体郡县的中原政权的直辖之下。
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
东汉末年,当中原陷入四面烽火之际,偏安一隅的辽东郡为公孙家族所盘踞。自东汉灵帝光和七年至隋开皇九年的四百余年里,中原始终未能出现强有力的统一政权。
在此起彼伏的战乱和杀伐之中,边疆地区基本上处于失控状态。
在朝鲜半岛的区域内,地方政权不断发展、壮大,并最终形成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即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的历史时期。
三国之中,高句丽从严格意义上讲算不得是朝鲜半岛本土之国,它立国之初中心在今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境内,公元427年,为躲避北魏的武力威胁,高句丽迁都平壤。相应的,高句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才南移到朝鲜半岛。
而由三韩之民所建立的新罗、百济才真正算得上是半岛的“本土国家”。
有隋一代,虽然国祚只有短短的38年,可是却曾经四次用兵高句丽,直至葬身于“农民起义的汪洋大海”之中,“隋丽战争”给整个东北亚地区政局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唐高祖时受国力所限,对“海东三国”采取招抚策略,唐太宗于先后三次出兵朝鲜半岛,收获并不显著。
高宗时期,百济入侵新罗,新罗向唐求救,为起到直接牵制百济的作用,唐高宗派兵由水路直接进攻熊津口。这次意在为新罗解围的跨海之战,因统帅苏定方指挥得当,竟一战灭国。
灭百济后,唐朝廷在百济之地设置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都督府。
至此,朝鲜半岛在“孤悬海外”三百余年后再次回到了中原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唐王朝也在半岛上建立了稳固的支点,从而为真正意义上重塑东亚秩序提供了可能。
壬辰倭乱,跳梁者虽强必戮
1591年,丰臣秀吉以“假道入唐”(唐,代指中国)为名义,致函朝鲜国王宣祖李昖,表示将于次年春天假道朝鲜进攻明朝,要求请予协助。在久未获答复后,丰臣秀吉于1592年突然派兵入侵,朝鲜节节败退,并向宗主国明朝求救。
明朝随即派兵入朝支援。这场战争从朝鲜半岛全境,其间曾于1593年议和并休战,但1597年(丁酉年)再度爆发战事。
后期双方陷入胶着,最后由于丰臣秀吉的病逝,日军于1598年从朝鲜全面撤退,这场日本占领朝鲜并以之为跳板进攻明朝的行动最终失败。
壬辰倭乱,这场为时超过六年,牵动东亚三国的战争,名称繁多。虽然有前后两次军事冲突,但毕竟不是本土作战,所以明朝并未因此而分别命名,而是统称“朝鲜之役”。
万历二十七年四月,明军班师回朝,万历皇帝升座午门,接受献俘。次月,颁平倭诏诏告天下:
我国家仁恩浩荡,恭顺者无困不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兹用布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识予不敢赦之意。毋越厥志而干显罚,各守分义以享太平。
此役明军动员规模甚大,与宁夏、播州二役合称万历三大征。三大征接连发生,导致国库财力匮乏,造成明末财政的紊乱。
除了长期征伐带给国力日衰的明朝额外负担外,建州卫首领努尔哈赤也通过此战观察了明军的作战方式,使他在日后的对明战役中占得了情报上的优势。
而朝鲜受到大规模入侵,全部国土几沦为战场,人民流离失所,战后百业萧条、农产大减,经济秩序多年后仍不能恢复。
丰臣秀吉忙碌一场,却为德川家康做了嫁衣。
明朝两次大军驰援使朝鲜免于亡国,朝鲜对此心存感念。后来虽被满清征服,但在明清战争中一直暗地支持明朝,崇祯年号一直使用两百余年。
甲午悲歌,中日的国运相赌
到了光绪八年(1882年),朝鲜发生新旧党之争。朝鲜大臣李昰应发动兵变,焚日本使馆,杀日本中尉堀本礼造。
日本因而出兵朝鲜,李鸿章亦派兵朝鲜。敉平叛乱后,中国与日本皆驻军汉城,朝鲜总督袁世凯将昰应逮捕,囚禁于保定。
光绪十年(1884年),日本趁中法战争正酣之际,唆使朝鲜维新派开化党人发动政变。洪英植等开化党人发动甲申政变,在王宫放火,引日军入宫。袁世凯率领二千名清军进入汉城,击败日军后攻入王宫,救出朝鲜高宗。
光绪十三年(1887年),日本参谋部制定《征讨清国策》,提出“以五年为期作为准备,抓住时机,准备进攻”,对中国进行一场“国运相赌”的战争。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三月,朝鲜东学党起义,发檄征讨日寇、驱逐权奸,史称东学农民革命。
日本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向朝鲜增兵,7月23日凌晨,日军攻占了朝鲜王宫,推翻闵妃集团,逼迫高宗将国家大权转交给兴宣大院君,并成立了以金弘集为首的亲日内阁。
李鸿章发觉事态不妙,急调淮军进驻平壤驰援朝鲜。
中日于7月25日爆发丰岛海战,至8月1日清朝对日本宣战和日本明治天皇发布宣战诏书,1895年4月17日以签署《马关条约》而告结束,战争持续近9个月。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开始崩溃的中华朝贡体系,在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后,几乎彻底崩解。此战的结果不仅对当时的东亚局势做成深远的影响,甚至影响中日韩这三个国家于近现代的发展。
自鸦片战争至中法战争,其间中国尚可喘息苟延。中日战后,情势急转直下,甲午战争的失利,基本上完全摧毁清政府的军事力量,严重地削弱经济实力,使中国元气大伤。
外来的凶猛压力,跟踪而至,片刻未弛,直可谓危急存亡之秋。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中国军队一扫近代以来“东亚病夫”的百年耻辱。
对于1950年至1953年的那场战争,外界对其称谓很多,如用得最多的“朝鲜战争”,韩国等国使用的“韩国战争”简称“韩战”,中国常用的抗美援朝战争。
朝鲜战争与韩战,实际上只不过是朝鲜与韩国互别苗头的一个概念而已。
如果说,国共内战的胜利确立1949年新政权的诞生,那么朝鲜战争则是真正的立国之战,标志着中共在中国领导地位的确立。
建国后,所谓的“第三条道路”、“中间路线”在各界尤其是知识分子阶层中仍有很大市场,推崇美国并对美国抱有幻想,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甚至酿成了有名的“张东荪间谍案”。
1951年秋季,借着朝鲜战场上的胜利,在全国展开了“坚决消灭亲美的反动思想和恐美的错误心理”,“普遍养成对美帝国主义的仇视、鄙视、蔑视的态度”的“三视”运动。
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不无骄傲地宣称,朝鲜战争雄辩地证明:
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它也雄辩地证明,一个觉醒的、敢于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朝鲜战争爆发前,基于中国军队在二战中的表现,在西方大国眼中,“中国军人一直被看作是一群软弱无力和无能的乌合之众”。
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因对中国军队的蔑视,而宣称在1950年圣诞节前结束战事。麦克阿瑟将不得越过三八线的警告当作耳旁风,致使其军旅生涯以耻辱收场。
可以说,朝鲜战争扭转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国际形象,以一个东方大国的身份登上了世界舞台。
1954年,英国、荷兰与中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挪威与中国建交。
1955年,印度不顾其他创始国反对,执意邀请中国参加在印尼万隆举行的第一次亚非会议,中国由此打开了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外交关系的大门。
也正是由于中国在朝鲜战争中的表现,自1955年开始,美国虽仍敌视中国并拒绝建交,但通过各自驻日内瓦、华沙的大使进行会谈保持了联络与沟通。
1960年代美国介入越南战争时,中国警告美国地面部队不得越过北纬17度线,美国也默认了。
中国军队在朝鲜战争中的表现震惊了世界,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不仅痛失进军台湾完成国家一统的良机,志愿军更牺牲18.3万人。
朝鲜战争爆发前,中国尚未统一,对于金日成的战争要求不置可否。
朝鲜转而经苏联同意,于1950年6月25日发动了朝鲜战争。为了对中国保密,朝鲜在筹划开战过程中,还特地将延安干部调离与作战计划有关的岗位。直到开战后第三天,朝鲜才派遣一位武官向中国通报战况。
中朝两国虽因这场战场宣称“血盟”,朝鲜却在战后全面倒向苏联,大规模清洗国内延安派,并迫使中国军队于1958年全面撤出朝鲜,中朝两国关系长期并不怎么融洽,论者大多以此质疑中国参加朝鲜战争实质上是失败的。
但评价任何一场战争的胜负问题,关键在于战争双方是否达成自己的战争目的,能够达成战争目的即是胜利。
在整个朝鲜战争中,只有朝鲜与韩国始终有着一以贯之的战争目的,那就是击败对方及其支持者统一朝鲜半岛实现民族统一。
因而,在中国志愿军第三次战役后再次跨过三八线后,面临兵困将疲,决定休整两个月时,金日成强烈反对要求一鼓作气将美军赶下大海。达成停战协定时,韩国总统李承晚强烈反对,最终没有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从战争结果的来看,朝鲜半岛仍处于分裂状态,朝鲜与韩国可以说都是输家。对于中美两国而言,在朝鲜战争中始终没有一个明确而坚定的作战目的。
美国在介入朝鲜战争时,只是模糊的寻求恢复韩国的和平与秩序,当朝鲜人民军溃败到三八线以北后,麦克阿瑟的目的逐渐变成了饮马鸭绿江。
在中国参战后,美国逐渐回归现实,以三八线为基础停战。从美国的最终目的来看,现在的朝鲜南北军事分界线基本体现了美国的意图。
中国在参战之初,只有一句空洞的口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究竟要达成何种战争目的并不明确。
前三次战役中,美军一路从鸭绿江畔溃败到三七线,毛泽东才有了将美军赶下大海的想法,但第四、第五次战役后毛泽东基本接受了现实,以三八线为基础实现停战。
对于中国而言这场战争是值得的,中国毫无疑问是赢家。不仅赢在了战场上,拯救了朝鲜,还赢在了战场外,建立了一个强大而有影响力的国家。
中华民族找回了自近代以来丢失百年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中共则凭借这一胜利赢得了国内最广泛支持与拥护。
朝鲜战争一战之威,对内凝聚了人心民意,再造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对外则一扫近代以来“东亚病夫”的阴霾,任谁都无法忽视一个新兴大国已经在亚洲东部兴起 /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