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介|櫻井準也《考古學與大眾文化》(三):1980-90年代

地洞圖書室
·
·
IPFS
·
接續上一篇,繼續整理這本書裡的提到1980ー90年代間有考古學家登場的影視作品。

1980到90年代考古學界概況

80-90年代是日本遺址發掘調查的激增期,雖然其中經歷了泡沫經濟的影響,但調查案件的數量由三千增長到約一萬件上下,而此時期相關的埋藏文化財職員也由2000人增加到7000人。有許多日本許多知名的遺址是在這個時期被發現,例如奈良的キトラ古墳、島根的荒神谷遺跡、佐賀的吉野里遺跡以及東北青森縣的三內丸山遺址。

考古學者角色登場的相關影視、動畫作品

就印第安納瓊斯(??)/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980到90年代有考古學家登場的影視作品數量,到了後期才有比較顯著的變化,出場的作品種類也是蠻多樣的,但是在冒險類作品中登場幅度有明顯的增加。雖然應該是無人不知曉,但必須一提的是,在這個時期出現了許多經典的作品,類型多元,其中一部影響社會大眾對於現代考古學家印象極深的,便是1981年上映的冒險電影《Raiders of the Lost Ark/法櫃奇兵》;其他還有如:《Manhattan Baby /鬼火》(1982)、《Demonia/惡魔》 (1990)、 《The Lair of the White Worm/白蛇傳說》(1988)、《Tale of the Mummy/木乃伊傳奇》(1998)、《Une Femme ou Deux/One Woman or Two》(1985)、《The Mummy/神鬼傳奇》(1999)等冒險系電影。

其中《Une Femme ou Deux/One Woman or Two》(1985)這部是法國的喜劇片,在一堆冒險、科幻或是恐怖電影中算是蠻嶄新的,講述一個發現法國第一女性(?)的考古學家與現代社會生活女性的股市(雖然本書的作者覺得這部主角的設定比較像是人類學家而非考考古學家)。在IMDB上的介紹是這樣寫:A scientist is busy searching for an ancient woman, and does not pay attention to modern ones....

(圖片來源/Unifrance.org)

另外是這部《The Lair of the White Worm/白蛇傳說》(1988)感覺也蠻有趣;故事是一位青年考古學家發現似蛇骨開始,然後引發一連串的蛇妖之亂...(蛇表示:又我?)。

說起來,這些裡面我只看過神鬼傳奇跟印第安納瓊斯,不過我好像並沒有因此對考古學家有太深刻的感受,或是沈迷在故事帶來的浪漫,真要比起來侏羅紀公園比較為我的童年帶來比較多的想像與憧憬(完全走錯棚)。

《The Lair of the White Worm》劇照/圖片來源:filmcomment

1980年代以後,在恐怖電影中登場的考古學家角色變多了,特別是來自遠古死者的詛咒題材,像是《Tale of the Mummy/木乃伊傳奇》(1998)、港片《音樂殭屍》(1992)等;「考古學家」、「墳墓、金字塔調查」顯然是密不可分的關係,而這樣的公式設定也一直被延續。

倒是在進入1990年代,考古元素在太空系列作品(與宇宙或外星人相關題材)中登場機會也增加,像是《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銀河飛龍》系列(1987〜1994)、《Stargate/星際之門》(1994)、《The Fifth Element/第五元素》(1997)等。這樣趨勢的出現,或許是將未知神秘的遺跡、遺物與外星人連結,因而使考古學家頻繁地出現在這類作品之中。


在日本電影的作品方面,可見有《連合艦隊》(1981)、《ヒルコ 妖怪ハンター/怪談比留子》(1991)、《ゴジラ対モスラ/哥吉拉對摩斯拉》(1992)、《卒業旅行 ニホンから来ました/畢業旅行:我從日本來》(1993)等等;此時期考古學家登場的電視劇作品數量有大幅地增加,前期主要以推理懸疑劇為主,進入到90年代,不只是怪獸或是戰隊系列,在其他類型作品中出現比例也有提高。這時期電影作品中出現的角色,不同於過往那種硬派學者形象,受到印第安納瓊斯的影響,多是具有冒險家或是尋寶獵人的風格;例如1992年《ゴジラ対モスラ/哥吉拉對摩斯拉》的劇照,其中登場角色的藤戶拓也(原考古學教室的助手)的形象設定,不難看出有印第安納瓊斯的影子。之後像是2009年三池崇史翻拍的真人版《ヤッターマン/小雙俠》中阿部貞夫飾演的梅江田博士也是個例子。

《哥吉拉對摩斯拉》劇照/圖片來源:film-grab.com

在日本動畫方面,1980~1990年代後登場的考古學家角色開始出現不同以往的設定;如《MASTERキートン/危險調查員》,主角平賀·太一·奇頓的設定也是蠻特別的——牛津大學畢業的考古學者,英國陸軍特種空勤團(SAS)的野外求生教官,現職是保險調查員,離過婚、有一個女兒...。在這個細緻的設定下,將考古學家角色塑造的較有生活感,或可以說帶有「人味」;這部作品據說影響了不少現30~40歲一代的考古學家。另外有相關還有《スプリガン/轟天高校生》(1998)、《キューティーハニーF/甜心戰士》(1997)、《エスパー魔美/超能力魔美》(1987)、《遊戲王》、《航海王》等。

值得一提的,在這個年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設定,應該算是日本特有的考古學者角色類型:溫柔好爸爸。典型代表人物是宮崎駿的《龍貓》(1988)中,成熟穩重的爸爸一角,草壁達郎,以及《庫洛魔法使》(1998)小櫻的爸爸,木之本藤隆。這類角色不僅將家庭放第一位,但也同時作為學者追循著古代文明的浪漫,這樣的人物設定可能是對於小孩有一定的魅力存在(兼具愛家及夢想職業),也可能與創作者本身對於考古學家的認識有關;如宮崎駿在版的《出發點1979-1996》中便提到對日本早期考古學者的欣賞。早年在日本從事考古學不大被周圍的人所支持,並且需要進到荒山野嶺間尋找遺跡或是發掘,不僅神秘又具風情,特別是二戰前後崛起的學者如森本六爾、藤森榮一,帶著浪漫色彩的學術人生,大幅影響了後人對於考古學的認識與追求。


這個年代的影視技術提升,作品數量不僅快速成長,考古學家在當中的出場機會也逐漸增加,加上印第安納瓊斯人物塑造之成功,可以說這個時期奠定了某種考古學家在大眾心中的印象。不過有兩個面向需要特別注意的部分;第一是是考古工作者角色的出現,作者以《ベイビークリシュナ/Baby Krishna》(1998)為例,有別於過去學術研究者的身份,此劇故事主角是以發掘現場的調查員為中心,描繪其日常生活,並且在該片呈現了日本發掘業界的現況,可以說相當寫實。

第二為女性考古學者的登場。早在1974年上映的法國情色電影《Emmanuelle/艾曼紐》中可見有相關的女性配角,到了1981年上映的《Sphinx/斯芬克司》便可見以女性考古學家作為主角,稍後在1989-1990年的《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銀河飛龍》中也可見女性考古學家角色出現;不過這幾部的角色設定並不是那麼典型的考古學家形象,《Sphinx/斯芬克司》中的Erica Baron形象較像是埃及古代語言學家,而另外兩部則帶有尋寶獵人的影子。但1980-1990年代仍可視為是女性考古學角色登場的開端,到1990年代末進入2000年代後相關影視作品有大幅成長。

日本方面,電影作品大概只有在1998年上映的超人七號系列《ウルトラセブンー失われた記憶 》中短暫出現的考古學教授吉永博士。而動漫相關作品則有《EXPLORER WOMAN RAY/美女探險家》(1989),透過冒險家祖父遺留的日記、追尋謎團的冒險故事女主角考古學教授杵築麗奈,以及《魯邦三世ー追尋哈里毛的寶藏!!!》(1995)中登場的倫敦考古學助理教授塔安納;這兩者的設定其實還是有點像是寶藏獵人的概念。

日本考古學界中女性比例一直相對低,可以說從過去到現在都屬於男性主導地位;過去曾有種誤會,認為考古學是3K的學問(骯髒、危險、辛苦)所以不受女性所嚮往。雖然男女比例失衡的情形在進入1980年後稍微有些變化,但整體來說還是以男性為主,這樣情形顯然也反映在影視作品的角色性別上。


最後提一下《ウルトラセブンー失われた記憶 》中考古學教授吉永博士的登場。她身穿著套裝、低跟皮鞋,在現場看著剛發掘出來陶壺的碎片,說:「看著這些陶片,便會想像先祖以前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從何而來」,接著被失去記憶的工人(同時也是此劇重要角色)問到為什麼那麼喜歡探索過去的事情?她興奮地回答:「因為考古學可以探索未來,溫故而知新!」—這個片段的安排不知為何讓我覺得有些巧妙,考古學家的身份像是在點醒日本集體社會性遺忘的問題,加上後來考古現場受到開發壓力進而被破壞,這點也很現實地反映了過去日本遺址保存所遭遇的考驗。

《ウルトラセブンー失われた記憶 》中的吉永博士/圖片來源:YouTube

相關閱讀:《マンガと考古学 その親密な関係を探る》(2021)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地洞圖書室小小的,關於考古學/人類學的圖書室。 分享一些我們的書寫、觀察跟介紹。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ooharchspace Podcast:https://open.firstory.me/user/ooharchspace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介紹|東京埴輪展特別報導【下篇】:ハ二ワと土偶の近代

介紹|東京埴輪展特別報導【上篇】:挂甲の武人 国宝指定50周年記念特別展「はにわ」

介紹
6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