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東京埴輪展特別報導【上篇】:挂甲の武人 国宝指定50周年記念特別展「はにわ」
地洞特派員@東京
2024年的末季,東京在東京國立博物館與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皆以日本古墳時代專屬出土的「埴輪」作為主角,開設了「埴輪特別展」及「埴輪與土偶的近代」兩個展覽,分別從歷史(埴輪展示)及藝術史(藝術創作與資料展示)的角度切入,介紹埴輪在古墳時代與近現代的不同時空環境下,登場出現的時代背景和演變過程,並在近現代以來因應不同社會環境而轉換出的特殊意義。
埴輪(HANIWA,はにわ),簡單來說就是大型墓葬──古墳的陪葬品,僅出現於公元3 ~ 6世紀的日本古墳時代,是一種外表素面的燒陶製品,擺放豎立於具權勢身份者的大型古墳之上。種類隨著地區和時間而有不同差異,從器型、家型、動物、人型到船型等,各種類又有不同變化,如器型添加人臉或動物、各種人型姿勢和表情、鳥獸魚類等,整體造型上相當豐富多變。
埴輪在日本的登場,一方面是身為古墳時代脈絡下的專屬陪葬製品,一方面則在千年出土後,隨著近現代的多樣詮釋而出現更加多元的意涵,也愈趨頻繁的成為日常符號所現身。地洞特別派出特派員前往東京觀展並搜集資料,將第一手的觀察心得帶給大家。
【埴輪特別展】
展覽地點:東京國立博物館‧平成館
展覽時間:2024/10/16~12/8
十月底的東京早晨,帶著讓人瑟縮的冷風,我們走在前往東京國立博物館的街道上,意外地在商店門柱上看到特展的宣傳廣告,邊打趣說著HANIWA紅到東京街頭邊抵達博物館,果不其然看到還未開館的東京國立博物館門前,竟然已是排著滿滿的遊客在等著開館和售票。購買門票後,我們更加好奇觀察著遊客進入博物館後的去處,平成館的「埴輪特別展」確實就是多數人的首要目標。
「埴輪特別展」全名為『挂甲の武人 国宝指定50周年記念 特別展「はにわ」』(掛甲的武人 國寶指定50週年紀念 特別展「HANIWA」),舉辦緣由即是紀念首個埴輪(掛甲的武人)指定為日本國寶,至今為止剛好是50週年,因此集結了日本從九州到東北地區約120個埴輪藏品,於東京國立博物館開設特別展進行展示。
「埴輪特別展」基本上以歷史、考古的角度在規劃設計,並精挑細選出搭配各個展示主題的埴輪藏品作展示。這次共有五個章節的展示主題,分別將埴輪的歷史背景、造型種類與當代視角一一介紹:
序章:埴輪的世界
為這個展覽拉開序幕,開始埴輪的自我介紹,並將目前最為人熟知的二座「埴輪 / 跳舞的人」置為序章的惟二登場要角,提供給觀眾一個對埴輪的基礎知識和具體想像。這次也是2022年「埴輪 / 跳舞的人」離館整容(修復)回歸後的再登場,修復後兩體高度依據近年相關研究做了調整,身高差縮小了些,整體顏色也變得紅潤,不再像以前那樣土色土臉。
第一章:王的登場
將埴輪主要登場的時代──古墳──拉入視野,說明古墳時代的到來,一方面是開始走入大和王權的社會,出現「王」、「統治階級」、「權貴地位」等概念,並有著黃金製品等奢華物來象徵身份地位;另一方面,則是隨著階級社會的建立,出現在統治者死亡後建造大型墓葬的現象,而埴輪也是在這種時空脈絡下所製作出來的古墳陪葬品。
第二章:大王的埴輪
銜接著古墳時代與大和王權的登場,統霸一方的王者們,在以現今奈良一帶為核心持續向外拓展,古墳與埴輪也同時隨著王權一路延伸至九州和東北地區。這一章節裡,我們可以看見埴輪以家屋或高筒器型的造型,伴隨古墳時代王者的登場,然後再因應著不同時期、地方與掌權者,而逐漸演變出更為豐富多樣的造型。
第三章:埴輪的造型
主角埴輪隆重出場,以造型的種類與演變為展示主題,介紹了最初的埴輪造型,是以核心王權所在地的中大型、高筒容器為造型而出現,並在古墳時代的前中期以稱作「円筒」為數量最多的埴輪;而後漸漸開始有家型、動物、船型等造型,人物埴輪反而是最晚出現。但有趣的是,人型埴輪的登場,卻從另一種角度提供了得以想像古墳時代的人物樣貌。
第四章:掛甲的武人與他的兄弟們
本章聚焦到人型埴輪,特別推出看板星—國寶「埴輪 / 掛甲的武人」,在經歷整修與色彩復原研究後,與其他四尊推測是來自同一個製作工廠的武人埴輪們一起登場。武人兄弟們長年被不同地方展館收藏,是史上首次齊聚一堂;其中一尊甚至是遠渡重洋被美國西雅圖博物館所收藏,在暌違六十年後返鄉。仔細觀察五尊「掛甲的武人」,可以發現有著細膩的差異,諸如配件、穿著到動作皆呈現出五種樣態,而當五兄弟一同佇立在昏暗的寬廣展廳,若打上聚光燈、舞動起來,可能也將化身為一場五人偶像團體的演唱會吧?
第五章:傳遞故事的埴輪
豎立在古墳上的埴輪,具有陪伴墓葬主人的功能,並且也會因墓葬主人的權勢身份明確表現出不同的造型、擺放位置,藉由埴輪表現出不同意義與故事。例如「人物」就會有男女性、武士庶人巫女、站坐姿等差異,由性別、職業、階級、動作反映出古墳王者的相應關係;而「家型」、「動物」埴輪,又分別表現出靈魂歸宿的殿堂所在,或王權的儀式和力量。這一章節裡,將埴輪放在他們所屬的時代背景中,會將各式各樣的造型與所傳遞的故事帶給大家來認識。
終章:日本人與埴輪的相遇
結尾的一幕,會將目光轉回近現代,埴輪們在古墳時代已經完成他們的任務,只是當他們在千年之後被重新發現時,逐漸演變出原先陪葬品以外的更多身份,最常見的就是收藏古董、藝術作品主題。埴輪持續在日本的不同專業領域及日常生活中廣泛出現並被重新認識。
在看完埴輪特別展的主要展場後,我們前往場外的另一個重頭戲,就是特別展的專屬賣場,精彩度和人流完全不輸主要展場。賣場內充滿各式各樣埴輪造型的商品,幾乎算是另一種的埴輪展示,也明確的連結起展示場內終章的主題,埴輪已在當代的轉譯過程中,投射出更多元的面貌。雖然這種當代的再創造在某種程度上可能讓埴輪失去了原初意義,但同時卻也賦予埴輪一種更新過的屬性,他不需要只出現在古墳上,可以出現在每個人的背包裡、書桌上;他的存在也不只是肅穆的陪葬,還有著更多的是可愛的陪伴;他也不再專屬於權勢階級、王公貴族,可以成為普羅大眾都能擁有的身邊小物。
在這次展覽中,我們後續也發現到一些沒有特別介紹,但是相當有趣的背後小故事,也為埴輪特展增加了些許趣味。像是這次展覽的特別贊助中,可以明顯地看到掛著〝Bank Of America〞,我們心裡都默默想著竟然把贊助拉到美國銀行去?後來才發現,原來是美國銀行在日本設有文化財保護計畫,長年支助各項文物修復研究項目。而這次展覽的主角「埴輪 / 掛甲的武人」的修復,也是仰賴這個資金支持才得以完成。
而說到「埴輪 / 掛甲的武人」,於2017年解體修復時,在右腳發現有載名〝松原〞的明信片殘件。「松原正業」,作為國寶武人埴輪的前所有者,也是其修復者,曾任職東京國立博物館,對於埴輪修復有著特有的技術與熱情。修復報告中的人物側記作者(平田健),即形容松原像是與1400年前的埴輪製作者在反覆對話般的進行修復,讓埴輪得以重現在世人面前。因此這個明信片的發現,可以說是為埴輪與當代之間,又增添了些許相互的連結。
此外,「埴輪 / 掛甲的武人」,據悉是在1933年的太田市飯塚町長柄神社内被發現,於1952年被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1974年被指定為日本國寶(同年被指定的還有知名的「高松塚古墳壁畫」),是埴輪首次也是至今唯一被單體指定的日本國寶。隨後2017、2020、2024年陸續才又有埴輪被登錄,並且都是以多件組的概念所指定。有網友調侃的形容著「元祖國寶掛甲武人單機對抗整個武人師團」。但我們認為這二種先後的國寶指定,背後其實反應出日本文化財指定概念上的轉變,由早期的藝術審美觀點,轉換為全貌觀與整體性的重視。
另一件有趣的事,是這次的特別展不僅是埴輪國寶指定50週年,距離上次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埴輪特展後,也剛好過了50個年頭。只是相隔50年後的同個主題特展,並未透過人海戰術召喚大量埴輪軍團出場,而是藉由精心挑選來呈現出特定的埴輪精品,作為半個世紀後的週年紀念展來說,似乎可以說是拿捏得恰到好處。只是這50年間,埴輪研究領域中是否有新的進展,是這次展覽中未加以著墨的可惜之處,但我們仍然可以經由科技分析在埴輪研究領域的應用,看見一些新的理解與色彩重建後的視覺感受。
最後順帶一提,東京國立博物館的特展,多半都會邀請知名演員或聲優來做語音導覽,這次埴輪特展則是請到森川智之跟石田彰(腐女子尖叫)這對的CP(咳),演出的角色正是知名的兩座「埴輪/跳舞的人」。只是期待是一回事,現場實際聽起來...就是配音(?),森川沒有出動帝王之音(據他本人在特展的官方引言中說這次走一個史無前例的「友善」路線...);而石田則是走了可愛聲調。聽說有人將這個組合直覺連結到鬼滅の刃,不過卻有日本網友分享帶自家小朋友去看展時,小朋友一聽就知道是韓國知名科學漫畫《Survival》角色的配音。
我們其實是不太租借導覽機,原因種種,但這次因為森石還有網友的經驗分享,腐女特派員第一次對於展覽的語音導覽有了些不同想法。除了在配音員的聲音引導下,可以從角色情境進入,也在對話中傳遞知識,讓聽者去想像、貼近對於展示物的理解,確實有些新鮮感。另外,選用配音員這件事更意外的有趣,聽眾由此感受著配音員選用的聲線,或是與過往配音角色的連結,讓觀展額外多了腦類獨享樂趣。聽著聽著導覽,不知道為何就期待起貓咪老師(井上和彥)來幫我解說啊(毫無關聯)。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下載APP「聴く美術」購買特展的導覽,在台灣也可以體驗看看不同的森石~
※文章內照片皆為地洞特派員所拍攝。
相關資料:
1089ブログ トーハクのプリンス「埴輪 挂甲の武人」が大修理だほ!
*繪師土師はに(@hasihaniii)在X上分享了埴輪兄弟接機的想像圖(大推,超可愛!)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