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嘟嘟嘟嘟,坐着拖拉机去考试”
我的工作内容其中一部分就是每周打开一次表单,看看填写的人都写了一些什么,然后筛选他们是否有参与这个活动的资格。主要接触的是在校大学生,他们了解世界的方式好像就是不停地报名参加各种电影节、国际论坛、商赛,每个人都卯足了劲。
有小朋友在【推荐你的理由】里写:我认为我就是未来的峰会企业家代表。也有好几份自我介绍差不多都写:想成为一名“斜杠青年”,或自认为是一名“斜杠青年”,“日常想着仗剑走天涯的斜杠青年”。
我每天都很困惑,人人都想成为“斜杠青年”,到底“斜杠青年”是什么意思呢。我后来查了一下这个词:
它指的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来源于英文Slash,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
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例如,张三,记者/演员/摄影师,“斜杠”便成为了他们的代名词。
斜杠青年越来越流行,已成为年轻人热衷的生活方式。
我看了很多的报名表单和简历,有人在【所在地】填写:江苏/北京(持有港澳通行证及美国签证),我百思不得其解。也看到一个获奖经历长达一页A4纸的,我的朋友说,不看简历都想不到中国有这么多比赛。
我有点反感这部分工作,频繁接触的都是一些履历光鲜的青年学生,他们的理想是向优秀企业家学习。但是他们好多人也在表单里留下了非常痛苦的部分。我偶尔去翻资料,发现有好几个人在【人生重要转折】部分填写自己高中就患上了抑郁症、躁郁症等经历。
这种表单不像采访,只能设置简单粗糙、目的性又很强的问题快速了解对方。我实在是很讨厌诸如【亮点经历】之类的问题设置,太粗暴了。但也有过一个志愿者填写道: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我的人生没有什么高光时刻。
【分享一次你成长过程中的转折经历】这个部分是最容易看到对面真诚的暴露的,少数的人在这里会悄悄袒露自己,泥沙俱下。这一周我收到的一份表单在这个部分写道:
在回想过去的三十来年,最重要的转折就是小升初吧。
我是农村的,那时候我们村还有小学,初中就需要去乡里了。乡中学分实验班和普通班,实验班有两个,每个班五六十个人吧。
小升初考试,我妈骑着自行车陪我去乡里考的,半路上碰到开拖拉机的一个大叔,拉着好几个学生,大叔招呼我一块坐上,这样我妈能省点劲,我也能早点到。
嘟嘟嘟嘟嘟,坐着拖拉机去参加考试。
一共就考数学,语文,英文。对的,我在我们村五年级开始学英语,英语老师是原来的数学老师,现在还记得咔咔按录音机的声音。
成绩一周出来,我考得不好,分到4班,普通班。
那时候普通班的学生没有一个考上重点高中,大部分初中没上完就辍学了。
这段话我几乎背下来了,因为我总是翻出来看,在心里一遍遍地念。我告诉了我的朋友小鱼,她说自己小学四年级来到武汉,后来自己没继续读书了,而她在武汉的所有同学都在上学,这使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感到无法释怀,甚至生出了怨恨的情绪。
“感觉到他们跟我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爸爸妈妈巴不得他们能多多读书。”
“我想要是我一直在老家上学,可能也会觉得自己没读了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我记得在乡下读书的时候,邻居家的姐姐,读完小学还是初中就出去打工做衣服了,那个时候很流行女孩去工厂打工,工作几年家里就会有楼房。我记得我爸还总跟我提。”
“我中考差个十几分大概是自己真的也不够聪明,再就是谈恋爱去了吧,就算勉强读了高中估计大学考的不行的话,还是会和现在一样的结果。”
我一点都不惊讶,因为我的人生也处于这样的边缘,滑进去又被拉回来,再滑进去,下一次不一定能拉回来。我能感受的那些人,我过去有一千万个瞬间可能成为他们,在未来也会,我就是他们。但是这样说也太可耻了,我企图代表谁,我能代表谁,我只能代表我自己。
写到这里突然写不下去了,而我打开小鱼的微信,她昨晚刚刚换的那张漂亮侧脸照被换掉了。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