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瑩光教育讀書會 _《課室討論的關鍵》2】
每次聽偉瑩老師講故事,就會知道老師最在意的真的就是「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學習在課堂上有沒有發生」這件事。
*偉瑩老師的重點概念分享:
|學生課前任務的準備|
老師需要考量:這堂課真的需要讀過東西才能來討論嗎?課前任務不要因爲出而出,或是為了讓學生重視自己而出課前任務。因為我們需要考量到,學生在課堂外的時間還有許多事要做,例如:睡覺、生活等等。
如果確定需要準備課前任務才能進行討論,那麼常見的方式可以請學生自帶文章,也可以請學生事先閱讀指定文章過後,回答問題。
|問題鷹架的事前準備|
如果不確定鷹架要搭多少,就保留問題與問題中間的gap。如果學生真的不行,再視情況搭上去,不要一次就搭太多。你會發現很多問題是搭著你前面的問題而上的,如果拆掉幾個,學生根本不復存在推論的能力。
而低年級的小孩不要一直換思考脈絡的工具(泛指KWL這些),除非他們夠熟悉某一個思考方式了,並且在教了更複雜的概念之後,就可以更換更複雜的思考工具來解決。
使用工具時,要清楚意識我們用K、W、L是在分類格子的名稱,還是「在教學生思考」?
|課中討論與引導者的回應|
每個人的講話,都要把前面所有人的談話內容都納進來。才能確認哪些事是我們已經確定的,哪些事是我們還沒有結論的。
我不在意學生的答案是贊成還是反對的,我在意的是學生有沒有看到自己贊成或反對的原因。你的重點不是說服他,而是協助學生看見為什麼他心理會有這種預設。
通常我們在詢問學生時,更大的目的是希望他「停下來想一下」,因為很多時候,連我們都不一定能夠馬上解答或梳理出心裡為何會有這種想法或假設。
|課中對個別學生的感知能力|
當學生在課堂上回應妳,一定要追問他,確認小孩是理解的。老師上課其實就是在搜集很多資料,搜集所有學生的學習狀況,如果有問題,你就要去處理。學生很習慣因為老師長期的表現,學會猜測老師要的答案。
透過觀察學生的狀況,去想是不是我的提問、課程節奏有問題了,並接著去想,為了讓學生的學習發生,我接下來該怎麼做?舉例來說:我們在設計文意推論類的問題時,常常放太前面,當學生答不出來的時候,就代表細節沒觀察清楚,要帶學生回頭觀察文本的客觀細節。
|課堂尾聲的結束提問|
老師進行「結束提問」目的是在「聚焦」這幾節課的討論中,哪些事情是重要的?不是把五節課的上課流程,在最後對學生順過一次。
課堂學習概念的形成:通常我們都先處理「知識目標」,在教學者確定學生已經探究結束了,再帶學生後設反思我們剛剛是如何探究的,讓學生發現這其實是有一個「能力」在裡面。
大家常討論「知識概念」怎麼透過問題去學會?很少討論「能力」怎麼透過問題去學會?關鍵在於教學者對「能力」的細節、層次,自己能切分得夠清楚嗎?切得夠清楚,才能協助學生去培養。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