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垃圾分类的一点想法
隔离期被通知要和自己的垃圾共处两周,我花了几天时间认真地研究了韩国的垃圾分类方法。韩国的垃圾分类出了名的复杂,并且需要付费,具体方法可参考(http://global.seoul.go.kr/webzine/2017_May/ch/html/sub07.html)。
从实践角度去简化的话,垃圾被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日常的可回收垃圾大致有塑料,纸类,玻璃瓶(酒瓶上的金属盖也是要拧下来分开分类的)和易拉罐类,可回收垃圾的投放不需要付费,但是需要清洗干净并且折叠或者挤压好才能投放。不可回收垃圾和食品垃圾则通过市民自行购买固定体积的垃圾袋来收费。一个10升的垃圾袋大概在人民币1块2左右。
这类分类方式简单来讲就是让人为自己不愿意花精力处理的垃圾付费。
一周多的隔离期里,清洗和整理外卖或者快递来的塑料和纸质包装已经成了我的therapy之一。整理下来,发现日常生产的不可回收垃圾其实非常少,但可回收的塑料和纸质包装量是很大的,如果不想自己处理,选择付费直接扔掉确实会是不小的开销。
但除去经济原因,真正的感触其实是自己在这个世界产生的影响被用一种如此具体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以及由此而产生了那种想要为此负责的心情。
在国内不止一次参加过各种zero waste的活动,但靠个人道德层面的驱动来实现的环保,在国家范围上当然是远不及制度激发出来的动力的。
刚巧上周四,绿色和平发布了关于可降解塑料的报告(https://www.greenpeace.org/static/planet4-eastasia-stateless/84075f56-biodegradable-plastics-report.pdf),报告提醒如果中国照目前的速度生产可降解塑料,到2025年,中国电商行业每年将产生约500万吨可降解塑料废弃物。
报告还反复强调“可降解”这个概念的误导性,并不是塑料在丢弃后就自然降解。绝大部分的降解过程其实是需要在特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才能发生的,这样的条件自然界并不存在。
至于国内目前实行的垃圾干湿分离,绿色和平也提及中国目前只有4%的垃圾是堆肥处理,其他依然是填埋和焚烧。中国需要多建500多堆肥设施才能处理完2019年官方发布的食品垃圾量。所以无论起点处作为个人有没有做好垃圾分类,终点似乎都还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
通过制度刺激来减少垃圾的生产可能是最有效的第一步吧。
以上。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