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觀察|邁向《一級任務》的烏托邦理想
中文名稱:《一級任務》
英文名稱:《Voyagers》
上映時間:2021年
國家名稱:美國
類型:科幻
導演:尼爾柏格(Neil Burger)
編劇:尼爾柏格(Neil Burger)
演員:泰謝里丹(Tye Sheridan) / 莉莉蘿絲戴普(Lily-Rose Depp) / 菲昂懷海德(Fionn Whitehead) /維威克卡拉(Viveik Kalra) / 柯林法洛(Colin Farrell)
前言
美國科幻電影《一級任務》講述地球環境不斷升溫惡化,造成人類社會面臨毀滅性的乾旱與飢荒問題,為了解決人類繁衍續存生命的目標,科學家在2063年發現可以殖民的最佳宜居星球,計畫首批由一支三十名人工培育的男女孩童前往探勘,如同救世的方舟計畫。
方舟計畫採用烏托邦式的管理,在「公有」與「平等」的教育與實踐中前往外星殖民地。看似理想與美好的生活設定,實際上是遏止了人類天性的本質與發展,企圖採用封閉環境與認知的身心控制,塑造桃花源式的新生世界。
本片就在這樣的概念下陳述可能遭遇的困難與反應,試探究竟烏托邦式的社會意識,或說烏托邦式的社會結構,是否能夠成為現實實踐的可能?
烏托邦
烏托邦社會仰賴高度的社群「自治」運作,必須屏除私慾,群體為實現共同理想與目標而各自付出。在本片中,烏托邦意識成為美好世界與未來的寄託,只是為求速效,採用「克制」慾望的方式,以及片面式教育,導致人性本質沒有被根除,因而有機會產生破口。
其實,烏托邦理念需要長期教育的扎根,將道德意識灌輸成潛意識的反應與行為,以及不斷改善制度的適用性與完整以符合社會生存與正義原則,以上兩者需要如齒輪般搭配合作,方能順利運轉烏托邦社會的實踐機制。
話說烏托邦社會看似美好與理想,可是,當人類的個人獨特意識必須被轉化為群體效果時,理性態度漸漸取代感性的存在,所謂「自我」還能保有多少獨一無二的意義與價值?這樣的烏托邦世界是否有「機械化」現實的概念?很可惜,這樣的思考在本片中並沒有被多加琢磨,反倒將烏托邦社會的毀滅歸咎在人性慾望的惡意中,最終人性慾望的善意獲得最終勝利,完成烏托邦社會的理想。
好奇心、求知慾、性衝動
烏托邦意識最大的敵意來自人類的生存本能,諸如好奇心、求知慾、性衝動等,都是讓穩定環境產生變數的因子。因此,消弭人類本質的各種不確定因素,是演化為烏托邦社會最重要的課題。
在本片的詮釋中,人類破壞烏托邦制度的主要原因就出自好奇心的驅使,並且認知謊言的對待,從而生發抗拒的現象。由於這個群體是尚未成熟的個體,處於青少年階段,正是慾望爆發的青春期時刻,面對壓抑的行為與意識,很快產生反撲的作用,進而產生反烏托邦的權力支配與行動。由此可見,烏托邦社會是極其容易被顛覆的一種制度,即使源頭只是一場好奇心的追尋,也能輕易瓦解看似美好嵌合的共生結構。顛覆的背後就是一股「私我」慾望的展現——不想被控制、不能被控制、不應被控制——為了自由自在的解放。
由於空間被濃縮成小格局,因此觀眾可以看到被放大的情節效果,若是將衝突產生放大到真實社會現場當中,則會引發意想不到的大動亂。本片導演的用意就在這樣的簡化模型中論述烏托邦形成與幻滅的緣由,最後再從幻滅後重新塑造希望的結尾作為理念的結束。由此可見,導演應是認為烏托邦意識與社會建構是充滿人性挑戰的重大事業,但是最終只要人類保有善意,仍舊可以達成夢想的狀態,開創幸福世界的未來。
結語
看完電影之後,發覺「平衡」是產生美好世界的根本原則。矛盾意識是生發衝突的關鍵,若要解決,則必須依循良好的管道「疏通」慾望,讓公有意識與平等觀念的生活態度高於自我陳述的意義與價值,以溝通代替執著,以尊重替代是非,共同承擔責任,發揮與強調人性優質的一面,或許就能避免機械化思維成為破口的可能,讓烏托邦意識與社會構成,營造幸福且公正公義的美麗世界。
有的時候,極端的對與錯,都是單一角度詮釋的結果,若是以多角度觀察,世事都有可能解構線索與脈絡,因此,根據原則建立共識就成為維繫相對關係的重要關鍵。所以,懂得放下與體諒,善用同理心,掌握平衡判斷,就成為人類實現烏托邦社會與體制的必須路徑。只是,這條路徑還有非常遠的里程要努力,尤其在「教育」方面,從根源處著手進行心靈改革,方能確保路程不偏失的可能。
本片藉由烏托邦與反烏托邦的現象警惕觀眾自我省思的重要,也許,不再強調個人色彩而多為群體設想,是人類邁向烏托邦世界的最佳捷徑。
2022.01.18@初稿-讀雨居書房-晨起有雨
2022.01.18@首發-方格子
2022.01.19@分享-Matters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