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解放神学
大家都听说过文艺复兴的故事吗?我想你们有,但为了凑字数我要再复述一遍。“文艺复兴”中的“复兴”指的是古典希腊/罗马时期文化的复兴。与天主教教义中的禁欲主义相对,人们发现这些古老的文化居然出乎意料地合乎他们被天主教摧残后的心灵——也可以认为是在黑暗漫长的中世纪里面他们实在也没有产生出什么有意思的新文化来——总之就有了这样一场“文艺复兴”。尽管是某种意义上的老调重弹,但这场运动的影响是深远的,意义也是独一无二的,它象征着欧洲从黑暗时代中重获新生。
和文艺复兴并列的一个重要事件也不能忽视,就是宗教改革。然而,在我们的初高中历史书上,文艺复兴占的篇幅可比宗教改革多的多了,如果文艺复兴有一节,宗教改革就顶多占一页;如果文艺复兴只有一两页,宗教改革就只剩下像费马的页边那么大的地方了。
事实上我第一次听到“宗教改革可能比文艺复兴起的作用还关键”这种说法的时候相当惊讶。不过现在我确实完全理解了——不止是宗教改革到底为什么如此关键,还有为什么历史书上会故意给它那么少的篇幅。
让我们从万物的起源——《圣经》开始来寻找答案吧。大家都知道圣经分成新约与旧约两个部分,其中旧约讲的是上帝耶和华对人严厉的惩罚,新约讲的是上帝他儿子耶稣给人们带来的恩泽。对于现代人来说,他们总是更喜欢《新约》,因为《旧约》里面的故事太吓人了,耶和华老人家以现代价值观来看也显得相当的刻薄。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真有那么大吗?
我是说,虽然这两部分显然是由不同的两批人所著的,但是它们能被放在同一本书里,就说明它们在理念上存在共同之处,就是:无论温和(meek)还是暴戾,只有相信耶和华的人才能得到拯救。
问题在于人们会渐渐地发现一些不对劲的地方:为什么无论我们多么虔诚、行多少善事、完成多少仪式、购买多少赎罪券——我们还是没有统治大地?相反,统治大地的却是那些耀武扬威的神职人员,偶尔还会爆出他们相关的丑闻,比如某教士私下里其实整天花天酒地,一点也不虔诚;或是神父被逮到在以传教士式(missionary position)给小男孩传教。
当然,书本是死的,人是活的,其释义也是可以变化的。如果非要给以上现象作出一个在神学范畴内合理的解释的话,那只有“信徒的行为其实并不太有所谓,他信与不信、虔诚与否是他和上帝之间的事,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就是我们所说的因信称义,也是宗教改革以及被称为新教伦理的一些纲领的主要指导思想。
也许这只是基督教的一种妥协,但是从后果上来看,其造成的改变可不小。受篇幅及作者的水平限制,本文只会讨论它在文化方面的影响:中世纪欧洲曾经只有神学,直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才给人们带来了真正属于“人”的文化。
如果你在当今欧洲某个说英语的国家或者美国的大街上随便找个人问他:“Do you believe in god?”(你信仰上帝吗)十个人当中至少有八个半会回答说“是”,还有一个是听不懂英语的移民,另外半个是无神论者。然而,若是观察他们的行为,你会发现他们几乎完全摆脱了神学对他们的影响,可能只剩下在卧室里摆一个十字架或耶稣基督像,周日到教堂听令人打瞌睡的礼拜,甚至只有在圣诞节或复活节这种基督教节日心里默默感谢耶稣基督给他们带来了假期这种程度的虔诚了。
好了,兜兜转转铺垫了一大堆,我们还是要回到遥远的中国。在中国,情况就和欧美国家反过来了,有信仰的人士反而成了弱势群体,还有专门的法律保护呢。问题是,没有信仰的我们,反而比有信仰的欧美人要守旧和迷信得多。或者……我们真的没有信仰吗?我是说,这件事本身就相当奇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硕果仅存到今天的国家,却又是全世界大国中唯一一个没有官方宗教的国家。
这会有自作聪明的人要说了:“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然而社会主义制度之前的几百年,中国也没有官方宗教:念佛的、讲道的在封建王朝也被人们当成异类,这事和社会主义制度还真扯不上什么关系。
也许中国人的迷信可以解释为生产力水平落后导致的认知水平落后,但既然:若有宗教,生产力水平先进,就能免除宗教的影响而不迷信;即使无宗教,生产力水平落后,该迷信还是会迷信,那宗教这个要素存在的意义为何?或者,既然中国“没有宗教”,那我们的人民在“迷信”什么?
不如回到对“宗教”这一概念的定义。每个宗教必须有一个主神或者一本圣经吗?迷信的只能是“神权”而不能是“皇权”吗?如果把从秦制延续至大清的“至高无上的皇权”以及“举头三尺有神明”的朴素思想方式认作是一种宗教,那中国确实是存在一种独特的“自创”宗教,一种从古贯彻至今的思想体系。
这样说来,我们就缺少了关键的一步,我们没有“宗教改革”,所以就没有从神学到人学的转变。这点可以从我们的文学看出来。
不过《西游记》也并非当时明清市民小说风格的代表。它们的主题更多是讲述怪奇事件,描写市民生活,体现命运无常等等。事实上,这个时期的市民文学是中国在现代之前最早成体系的反应普通市民生活的文学作品(《诗经》当然更早,但相较之下不太成体系,只是各地的民歌歌集),也是中国封建时代文化中最接近“人学”的部分。可惜的是,我们——尤其是宣传和教育机构,除了那“被选中的四本书”,甚少把它们当成传统文化的代表,而宁愿去选择更老和更神秘的一些东西。
那么,为什么我们一定需要“人学”?“神学”有什么不好的?最简单直接的理由:描写“人”的内容当然更容易吸引“人”。纯粹的神话故事只有涉世未深,也就是没接触过太多人的小孩儿感兴趣。这也就是“宗教改革”的缺位给我们带来最严重的问题——当然是在文化上的——我们缺乏近现代文化。
不要忘了,从中世纪结束到西方的坚船利炮轰醒大清老爷的美梦,这之间还隔了几百年的时间,欧洲人做了不少事情,甚至还成立了一个国家呢。而我们还在延续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至于我们的文化,好听的说法叫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留情面的说法叫都是些上年纪的老古董。
这种近现代文化的匮乏体现在社会的各个层面,这里我们不说太多虚的,还是选择一个显而易见的“一斑”:我们的原创 IP。
其实不同种类之间也有一些不可忽略的不同,比如动漫区玄幻武侠的比例出奇地高(空想世界可是最安全的),电视剧区都市爱情最多(糟糕的是,狡猾的韩国人先我们一步抢占了大家对此类肥皂剧的印象),电影的形式倒是最自由的——特别地,这几年来“传统”题材的 IP 还在不断增多,理由无非“弘扬传统文化”之类。但无论如何,能想到的 IP 也就那么几类:传统神话故事改编、玄幻武侠故事、都市爱情故事、抗日剧、宫廷剧,有外乎这些题材的也是凤毛麟角。我们的原创 IP 并不“少”——但是它们一点也不“新”,日本—韩国其实也有类似的情况,但是人家的厕纸至少是自己生产的。
之前提到的一切是恶因,接下来就是最终的恶果——近现代文化的缺位造成了我们当代文化的匮乏,真正属于我们的当代文化缺位。媒体有些时候将原因描述为“文化入侵”,但文化就是这样,必须有一样东西在那里满足人们的需求,如果我们没有,就只能让他们的来。不过,对于“那些人”来说,如果承认“文化入侵”其实是“我们没有而他们恰好有”,就无法解释他们一直在宣传的“五千年悠久文化”为什么又满足不了当代人们的需求了。
事实上,所有事情都有且只有一个合理且统一的解释:我们并未真正地走出过中世纪。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见、所学、所有的,可以被称之为“传统文化”的劳什子,绝大部分仍然停留在“神学”的范畴——但是,我们现在又处于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于是不可避免的割裂产生了。而且,更要命的一点是,政权需要以“传统文化”为名维护其合法性,就只能尽力地去掩饰这种割裂感——然而,就像马尊师所说的,资本主义之终极矛盾一样——迟早有一天,一切掩饰的企图会功亏一篑,“人”与“神”的冲突会化为不可消解的矛盾,到时候就要有一场好戏看了。
作者:创伤后应激综合征
封面由 AI Midjourney 生成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