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素養系列5》民主素養與教育

簡.不簡單
·
·
IPFS
·

我們對憲政、政府組織應該怎麼運作,普遍薄弱。但教育中不強調這些公民教育的基本觀念,也不要大家去思考這些。於是當面對這些問題時,還是習慣用直覺去想,放棄進一步思考運作的合理性。

這和專制時代有什麼不同,不符合民主法治的精神。

本篇將介紹:

  1. 民主政治的流程
  2. 讓國民懂透透
  3. 瑞典國民教育看知識和教育不同的態度和想法
  4. 民主素養


  • 民主政治的流程

目前世界上的國家大多是民主國家。民主體制的目的是讓所有的公民都有機會參與國家的決策、影響國家的運作方式。民主體制也有不同的類型,待議民主制是其中最普遍的一種。

  1. 公民:擁有選舉權的人

每位公民都能在選舉中投票給自己支持的代表。

當政府認為某項決定非常重要,或是持反對意見的人很多,有必要請所有公民共同表決,就可能進行公投,就是公民投票。在一些較小或人口較少的國家,如瑞士,許多政策都經由公投決定。瑞士的直接民主制是現代最佳的範例。

  1. 民意代表:由人民選出的民意代表成為政治體系的一部份,會開會討論各項議題。並根據這些討論來擬定關於新法規的建議,就是法案。

民意代表通常會聽取輿論及媒體等意見,再投票表決法案。如果不理會輿論,或是支持不受歡迎的觀點,下次選舉就可能失去民眾的支持而落選。(台灣的民意代表包含立法委員及各縣市議員的議員)

  1. 媒體:包含網路、電視、廣播、報章雜誌等。

新聞媒體會報導這些代表討論的內容,並邀請專家針對新政策和新法案發表意見。

許多新聞媒體都想樹立中立的形象,但實際上他們各有偏見,會在報導事實的同時摻入自己的觀點。由於大家各有不同的立場,對這些新聞報導會有不同的反應及想法;群眾的想法會形成輿論。當然輿論往往不一致。


  • 讓國民懂透透

讓觀眾「懂透透」是電視社會公器的責任;讓觀眾「懂到爽」也是擷取高收視率的方法,這一塊是台灣電視從未開發的發想。

擷取人的注意力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對「本能」下手。台灣的新聞台知道這一點,所以十幾年來只專攻「食、色」,以及人對暴力的自衛本能,這三大本能佔滿了新聞:美食、大胸正妹和驚悚暴力。也就是指以最原始的方法:刺激人的賀爾蒙腎上激素在維持收視率。

台灣電視最大問題是在於忘了人是會思考,人要思考,思考是人的本能,思考很快樂。因不同於動物,智慧也是人類競爭活存的一個自衛武器,「求知慾」也是人的本能之一。人的快樂並不是只集中在下半身。

一個知識豁然而解時,腦會瞬間分泌快感。這是日本電視製作花下最大功夫專攻這個穴道,並不花錢只花腦筋,這是日本國民常識知識普遍的原因。台灣國民的知性水準絕不亞於日本,只是因為沒有把「讓國民懂透透」作為第一前題。

現在是表達的時代。在過去大多人只花功夫在內容上,「如何表達」也是一門學問。

如何說明表達,讓人興致勃勃地聽下去,就是「收視率」

只要懂人就會想看,能懂的話,任何議題都有趣。有趣的議題是看你如何分析說明他有趣。並且任何議題朝深處開發,深就是新,深就有趣。


每一個公民都必須懂得理直氣壯去爭取自己的權益,同時也要懂得協調和妥協。自由和制衡,民主天平兩端如何平衡是一個不間斷的課題。

  • 培養民主習慣
  1. 批判和思辨:自由思考的習慣

正確思考很重要,自由思考更重要。要改善現狀必須察覺問題的根源,只有透過不斷質疑常規和常理,才能看到現行規則的不合理之處。

  1. 影響力運用

論述、發聲和參政的習慣

讓學生在教室內和外可以透過各種管道發聲,練習如何運用公民的影響力。

  1. 制衡

負責和自律的習慣

在一個講究制衡的法治社會,執政黨和在野黨互相檢視,形鄭、立法、司法三權互相牽制,運用法治限制、賦予權力,避免讓權力集中在少數人手中。

自由是受到多少制衡和法規的重重保障才能獲得。

在重視「制衡」的民主法治社會,公民必須對自己的行為和言論負責。

  1. 學習接受妥協:統理和尊重的習慣


  • 從瑞典國民教育看知識和教育不同的態度和想法

媒體也是一個難以駕馭的力量。媒體工作者的專業、讀者的識讀能力,媒體獲利模式和競爭環境,都會大幅影響媒體的功能和效用。

「知識教育」和「民主教育」是瑞典國民教育並重的兩大教學任務。


語言是我們的肌膚,一字一句就像指尖觸摸彼此。有時不管得再多理論、再多數據,也比不上語言文字帶來的溫度。

沒有文學作品中精準的情景安排和細膩的感情描寫,同學很難用肌膚去感受當時溫度。歷史和社會知識呈現人的命運,而文學作品則刻劃出一張張讓人能夠同情共感的臉龐。

文學是人類在不同時代、環境下創造出來的文化遺產,與其一昧依循血緣追求正統的遺產,不如讓學生以瑞典出發去認識人類共同的經驗,學會去賞味和思考文學作品的人文元素。文化涵養沒有國籍,認識文學的本質,反而更能體會人文的力量。


文學教育和民主素養關係可大。當發現讀完一本書、一首詩,看完一齣劇,每個人的想法和感受竟然會那麼不同,察覺到這種個體的差異性,就是民主的第一步。

讀完作品不代表你的作業完成了。閱讀是很個人的經驗,從閱讀階段就開始思考要如何傳達給別人它的閱讀經驗。語文是人類傳達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因此語文課也肩負了訓練學生表達和發聲,還有同理、尊種他人想法和情感的公民能力。

不論是創作或批評,文學課的寫作都有很強的主觀性,幾乎沒有標準答案,和文摘、辯論文比起來,學生有極大的自由。因為這種自由,很多學生更願意在文學課上放膽發表他們的感受,結果也常讓老師驚喜。

各種大膽的分析,看得出來學生一點也不怕見解「不正確」,所以寫得很起勁,甚至很多角度是一開始老師沒設想到的。

目前台灣正朝著開放式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和思考文本的方向努力。


瑞典課綱文視作「通往其他知識的基礎工具」,各科老師合作。學生寫完歷史報告,瑞典文老師批改行文結構和流暢度,然後由歷史老師批改歷史知識和分析,學生會得兩種兩種分數。對老師來說麻煩,但語言能力決定學生是否在往後人生中更輕易有效地獲得新知識。

每一科老師都是語文老師

台灣的中學生除國文課外,在其他課堂上幾乎只做選擇題和填充題,老師忙於填鴨學生各種文學知識,還得擔任訓練學生表達和寫作的重任。在各科斷層、並以作文考試為導向的教學宗旨下,考作文的分數能否反映作為一個公民,清楚表達思路、溝通和理解的能力呢?

台灣的國文課其實是一門偏重純文學的文選課,也是充滿國族意識色彩的中華文化灌輸課。但卻忘了更重要的課,可以銜接各科知識,訓練學生統整和辯證能力的非文學類語文課。


仰賴全民一同參與社會議題的現代民主社會,提升每個國民對語言技巧的掌握,讓對話和辯論更有效率、有意義。

愛國從來不是瑞典教育重點,甚至不時批判國族情緒。

在台灣多數人相信讓學生學習本國悠長歷史上的精華文學作品,讓學生對文化內涵和歷史產生更深刻的共鳴和連結,提升愛國情懷。

但花時間去解讀艱難遙遠的文學作品,會讓我們更「愛國」嗎?

除了愛國外,藉著了解瑞典歷史上的文學作品,也可以讓學生了解瑞典的現在,讓學生承襲瑞典有別於其他國家的文化涵養,構築出瑞典人的認同感。


媒體識讀和報章投稿:非文學類閱讀寫作

在新興網路媒體帶來的一片亂象中,為了培育一個個未來媒體讀者和媒體工作者,讓媒體發揮最大的民主效用,瑞典各團隊不斷針對考試結果和社會趨勢進行大小規模的研究,並在教學和考題上加以對應和改革。

問題不在考試領導教學,而是用什麼樣的考試引導什麼樣的教學。

「考試領導教學」也是大多學校的現實。考試有不同的形式和宗旨,考法不同就能引導出完全不同的教學。

學生學完這門課該具備什麼能力?要出什麼考題,才能確實反映這些能力?

從各國五花八門的考試和考題中,可以看出對知識和教育截然不同的態度和想法。在瑞典的高一國文考試中,對「媒體識讀」這關鍵公民素養的重視。


報導可以分成兩類:感覺性報導、智能性報導

1.報導版有兩個功能,傳達資訊、調查和檢視公私機關。

對主流報章,具有話題性的社會事件,他們的職責則僅是向社會大眾傳達有意義的已知情報,不少說什麼,不多說什麼。

對公司機關的調查報導,瑞典記者享有相當正面的社會菁英形象,在受讀者和同業嚴格檢視的同時,專業也受到很大的尊重。

2.評論版,文章屬性不同,分成編輯評論、社會各界辯論和讀者投書等欄位。可說是瑞典主要的輿論場域,全國上下從首相到一介平民,只要言之有物都可以針對各議題發表己見。

這類文章評分不看文采,學生特意雕琢漂亮的文字也不會採計分數,參與社會辯論不是「文采好」的人的特權。不論用多麼質樸的語言,只要理論是當邏輯清楚,就有改變輿論的力量。


增強民主社會和語文教育

瑞典的義務教育不是最完美的,但在充沛的資源和意願下,確實是卯足全力了。

在媒體識讀的教育上瑞典高一的社會和國文科是很緊密的配合。比如說必須理解一個「事件」從發生到經過各媒體挑選、描述而成為「新聞」的一連串過程,練習看到一則新聞的時候,如何一步步往前推,掌握事實呈現的各種可能性。

檢視資訊來源的四大原則:

1.時間點原則

距離事發時間點越遠的敘述和資料,有效性也會越低。

2.第一手原則

和當事者間的轉述人數越多,離事實越遠

3.可信度元則

報導誰寫的?什麼機構發布?有相關專業和知識值得信任嗎?

4.傾向原則

報導和評論背後都有一個價值和目的。作者本身有什麼傾向?為什麼目的而寫?為誰而寫?


從吸收知識到生產知識,學術寫作和畢業專題研究

高中畢業研究專題很可能是學生唯一一次自己「生產知識」的機會。學生在找尋題目時運用所學,蒐集目前相關研究,擬定適當研究題目和方法。在答辯時學生要批判同學的研究方法,也要為自己的研究辯護。親身體驗過後,學生更能理解從設計一個研究到解釋研究成果,是一個複雜且充滿變數的過程。

學術寫作,培養接受高等教育時需要具備的語文能力

以前台灣寫作文,題目通常是幾個字,頂多加上引導寫作的文字,而瑞典作文題目常有好幾頁,從詞彙、結構、格式、邏輯內容鋪陳,羅列著詳細的要求和評分標準,這些詳細的標準也會直接反映在老師改作文的時間和精力上。



  • 民主素養

人類智性成長的歷史進程,或各時代權勢人物人格的演變,或可劃分為五階段:二分法、相對論、炫學(自我中心、英雄主義)、思辨、獻身服務(知識、智識成熟且內在化)。

目前用來評定一個國家是否民主「民主指數」,對民主國家的定義是:

  1. 人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受到制度保障
  2. 統治權不被少數人把持
  3. 受到監督和制約的獨立權職(行政、立法、司法分立)
  4. 自由、多元的媒體

這四項都達到標準,就可以稱為健全的民主國家。但這條件其實是達到民主價值的手段,也就是民主價值的外在表現。

民主思想主張與其讓少數人擁有為所欲為的絕對自由,不如確保和規範每個人的相對自由,才能給更多人帶來更大的幸福。


任何公共政策思考的主原則:對全體市民好不好?對台灣社會、國家好不好?對國際、人類好不好?對動植物土地生界環境好不好?對世代、生態系全境好不好?對良知、信仰、神明、靈魂、宇宙好不好?

由此大原則發展對公共政策龐雜、具體的評估準則,告別現有經濟成長指標!

思考長時期、跨世代、整合性的智能,而非短期應景,光是片段知識、殘缺事務的掌握能力是不夠的。


改革應從權力結構的調整,如何公平、公正、公開地將權(錢)力(利),合情、合理、合比例原則、和世代正義地,漸次試驗下放,分層負責、市民自治、以民治(制)民。

多元互補領導,它容許或本來就是百家、千家爭鳴,而非獨尊霸權。

民主制度如果漸趨向成熟,勢必會由強權文化,走向複雜多元、迂迴共生的各層級市民自治與合作。

放棄強人統治、集權體制、二元對立的系統,回歸多樣性交叉共生的合作權力及資源共構。

好智能或政策行動,必須能區辨大因大果、大是大非;好智能必須能明辨know how與hnow why,否則短暫近利的知識只是「無知的知」、「片段殘缺的知」、「無方向的知」、「無所託付的知」、「致命的知」、「助長病態的知」等。

真正的智能是緩慢、久遠的智慧,必須具備全方位的認知、可能性的善惡、強大的敏感度;要能見及社會尚未存在的善與是,看出這世界既有的惡與非。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簡.不簡單職場新人 致課業壓力摧殘下沒什麼想法的人 擺脫迷惘 掌握自己的人生 社會創新|永續發展|翻轉教育 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90388927196&mibextid=LQQJ4d 合作/讀者通信請洽:1in10learnsth@gmail.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5-[COP綠區]借鏡-人人可參與的校外教學場域

2024秋-北海道9日自由行~札幌、星野TOMAMU、美瑛、旭川

了解經濟、金錢教育
17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