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决战法拉利:对办公室小人的控诉
职场,是埋葬理想的坟场。向来如此。
只要在组织上和职场上曾经认真付出过的人,看完此片,必然心有戚戚焉,抑或会心一笑哉。
首先,这部片的片名蒙骗了你我——它先是将故事主轴在片名上作了表面上的宣示,让我们误会这是赛车场的小虾米对抗赛车场大鲸鱼的热血故事,宛如历史上四大经典以少胜多的战役: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般地励志。但是,主角要对抗的敌人真的是法拉利吗?
真实的人生,复杂得多。 如果这部电影是复仇者联盟这种好人打坏人的二元式对立,这篇电影感想也不值得再写下去了。反之,这部电影在励志的同时,其实也撕开了人生的疮疤给我们看得更清楚人生的晦暗和人性的丑恶。片中主角们真的不代表福特(至少片中的福特高层,也是这么看待他们的),而他们真正要决战的对象,更加不是法拉利。
这部片真正要说的主题其实是:有才华的君子决战无能小人的故事,有热情有梦想的工作者决战冷酷无情的官僚体制和腐败组织的故事,一心好好工作的人才决战一心只搞办公室政治的庸才的故事。而在这样残酷的世界,善良的人啊,无一幸存。
像我们活到不惑之年,又在体制内工作过的人,这才是引起我们共鸣的故事点。
法拉利在片中不是重点,它顶多只是福特富二代加入这场战役的导因。它也让观众看到有钱就是任性的实例——本来对于加入赛车的市场营销提案兴致缺缺的福特二世,就因为法拉利老板的羞辱,激起了这富二代老人的斗志,不计任何代价,找来了福特官僚体制外的赛车达人Shelby(Matt Damon饰演)和Ken Miles(Christian Bale饰演)协助——要让福特在法拉利所擅长的赛车战场上赢过法拉利,以挽回面子,出一口气。
问题是,福特是一个恐龙型的庞大组织,树大有枯枝,官僚文化生根,马屁文化充斥,小人当道......所以,故事的发展和结尾,就仅仅是为了应付福特老板的无知和霸权,为了应付福特高层小人和办公室政治的迫害,就足以让这两位赛道天才和狂人疲于奔命了。办公室政治的小动作一而再再而三,Shelby和Ken Miles哪里还需要像法拉利这样的敌人,只需要福特里的猪队友扯的后腿,就足以让他们摔个脸青鼻肿了。
所以,看完了这一部电影,谁还敢在大公司上班?
我们也会问,为什么那么多小人不好好工作而热衷于权斗?为什么社会上那么多人非得要将他人的工作热情无情地蹂躏与糟蹋?这一切,我们或许可以在刘墉的《我不是教你诈》、吴思的《潜规则》、李宗吾的《厚黑学》、劳伦斯.彼得的《彼得原理》、史考特.亚当斯的《呆伯特法则》找到原因,但其实我们却无法真正找到应付之道,更多时候,我们也只能以无招胜有招,或寄望于恶有恶报的阿Q式假想而已。
现实残酷地磨人依然。
看完电影之后,我感谢自己在十多年前向大公司辞职,七年前向教育机构的道别,感谢上帝让我从这样的世界逃脱出来——职场政治或职场体制本身,实在太虐人了。因此看到Christian Bale以影帝级的演技诠释Ken Miles 一再被出卖后的委屈,加上观众在职场际遇上的投射,很难让人不热泪盈眶。
这一部电影的人性斗争,也让本地观众看到本地政坛的影子——政客不好好管理和发展国家,却一昧搞纸牌屋的权斗游戏。
许多高官在补选惨遭滑铁卢之后却不深切反省,反而激起权斗的意志,开始相互谩骂相互指责相互卸责者有之,更可恶的是还有企图走后门政治,为了扯同门师傅后腿而拉拢敌营,完全不把选前承诺和选民权利放在眼里,只为一保个人一己之权位而对国民的呼声置若罔闻。那些能办事的人呢?不就是在选举前因为坚守原则而被党领袖踢出候选人名单了吗?所以,今天我们只会在舞台上看到这一堆无能小人呼风唤雨,祸国殃民。君子已经被小人夹出体制之外了,消失在报章的版位上了。
最后,说说我自己的亲身经历。
在某一间大企业呈辞时,我在辞职函里引述了“彼得原理”这名词暗示了公司把太多低学历的销售员拔擢到管理层的位置,处处阻碍有能者的销售提案,无所不用其极地浇熄优秀同事们的工作热情,是我意兴阑珊的原因......
你猜猜我那位本地大学兼MBA毕业的主管怎么说?
她问我“彼得原理”是什么?“彼得”是彼得杜拉克吗?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