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從社會邊緣到劍橋博士的震撼教育

理科假文青
·
·
IPFS
·
真正困難的是如何脫離從小「被定義」的一切,透過外界和教育去建立一個重新思考、具批判力的「自我」。

📖 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從社會邊緣到劍橋博士的震撼教育

《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這是本講述作者泰拉(Tara Westover)的人生自傳,17歲才上學的泰拉,在28歲時成為劍橋博士。

到這裡聽起來,或許你會想作者是不是智商180或是發明了什麼超強自學術?

但真實故事的背後卻是從小在封閉的家庭環境與教育下,作者泰拉從黑暗的狹縫中看到找尋自我的曙光與勇氣,是一本脫離原生家庭重塑自我的真實故事

這本書在說什麼?

這本書跟先前讀過的《為了活下去:脫北女孩朴研美》在某種意義上有點類似,從與原生家庭的矛盾與衝突,到不斷的自我內心探索,最後找到自己的價值。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課題要面對,如果對於原生家庭有矛盾與衝突,還不確定教育能帶給你的價值是什麼,以及在探索過程中需要更多肯定的你,透過這本書或許能讓你從泰拉的人生經歷中找到些改變的勇氣。

💡 每個人都有自己要橫越的沙漠,別人或許跟我的不同,但我們都得橫越沙漠,才能找到此生的意義,得到自由。 — 為了活下去:脫北女孩朴研美

▍原生家庭 與 學習道路

作者泰拉出生在美國愛達荷州山區,從小生活在「極端」的摩門教家庭,父親有一座垃圾場,靠做廢鐵回收和打粗工維持家計;媽媽是個密醫,幫人接生也生產草藥與精油。

父親深信末日即將來臨,不信任政府機關,一家人不上醫院也不上學,一切靠自己。父母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宗教、理解世界,在把這樣的思想,套在七個孩子身上。

試想,如果從小就在這種與社會脫節的封閉家庭長大,你會對上面所描述的事情感到質疑嗎?

泰拉就是那位從小就認為父母都是對的,學校、醫院任何的政府機關的存在都是害人、邪惡的,即使她深受各種父母與兄長過分地霸凌與虐待,也沒有意識到這些都是不該發生的,在當時也沒人認知到父親的行為其實是躁鬱症的傾向。

直到泰拉其中一位哥哥泰勒,成為第一個反抗家庭體制,自己報考了 ACT 考試,取得大學入學資格,離開家裡。在泰拉十五歲那年,哥哥泰勒返家,目睹泰拉被另一位哥哥翔恩毒打,告訴她:「這(家裡)是最不適合妳(人生發展)的地方」,鼓勵她違背父親離家上學。

於是她白天在垃圾場撿破爛,晚上偷偷的自學數學和文法,考了兩次終於成功錄取楊百翰大學。就學期間泰拉拼命打工自給自足,努力讀書保住獎學金,「受教育」讓泰拉開始意識到父親口中所謂的「事實」,並不是全世界,那些被視為常識的東西,顛覆她過往的認知。

異於常人的成長經歷雖然讓泰拉輸在起跑線,但卻也讓她在學術上可以給出不一樣的思維與觀點,讓她一路攻讀到英國劍橋大學,最後取得博士學位,成為一名歷史學者。

▍只有你能定義你自己

書中有一段在講述泰拉在重新定義自己的身分、與自我價值塑造的過程,當時的教授給他的鼓勵是這樣說的:

當泰拉到達劍橋時,覺得自己格格不入,當時泰拉的教授如此鼓勵她:「妳不是因為光線角度對了才發光的破銅爛鐵,無論你將來有何成就、成為什麼樣的人,那是因為妳的潛能,不是劍橋所給予妳的,妳本人就是黃金,即使妳回到山裡的故鄉,也不會改變妳是誰。在某些光線下,即使是黃金看起來也會不起眼,但黃金就是黃金。決定妳是誰的最大因素是妳的心理,不是妳來自哪裡、穿了什麼,或是別人怎麼看妳。」

改變從來不是容易的事,特別在一個大家都認定你只可以這樣的環境裏,在泰拉自學過程中,真正困難的是如何脫離她從小「被定義」的一切,透過外界和教育去建立一個重新思考、具批判力的「自我」

最終,泰拉透過教育洗禮,塑造出全新的自我,長越大,越認知到「學習」的重要性。

💡 閱讀教了我活著的意義,以及身為人的價值,當你有更豐富的字彙形容這個世界的時候,思考複雜事物的能力也會跟著提高。 — 為了活下去:脫北女孩朴研美

▍後記

雖然這不是一本教你怎麼上劍橋的書籍,但他勵志的地方在於,當生活有點瓶頸或是埋怨著原生家庭帶給你的影響時,透過閱讀一些別人的故事,相信會得到一些不一樣的心境與想法。

💡 我們不能決定自己的出生,但可以決定自己想要的未來。

自己能活到這把年紀,很感激原生家庭給予的教育,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人生要走,不需要責怪我們的原生家庭背景如何,因為沒有人該為另一個人的快樂負責,小時候的一切,在你長大了解了就好了。

如果要用一句話總結這本書,我認為是:自己認可自己,成為內心強大的人,活出自己

#閱讀筆記 #B061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理科假文青人不用很努力,但要很認真生活; 透過閱讀沉澱心靈,藉由分享讓彼此成長。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