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地報報X飛地推薦】《憂鬱的編年》以及《憂鬱之島》

飛地Nowhere
·
·
IPFS
·
公視+ 上架《憂鬱之島》紀錄片。想擁有實體《憂鬱的編年》📖 以及《憂鬱之島》DVD、Blu-ray ,請找飛地。

公視+在3月18日上架了《憂鬱之島》紀錄片,趁著這次大家都能夠免費看到紀錄片的機會,小飛像重新向大家介紹店內也有出售的《憂鬱之島》DVD、Blu-ray,以及因此紀錄片而延伸出版的《憂鬱的編年》。


對你來說,香港是什麼?而「你」又是誰?

面對巨浪滔天的大時代,「香港是什麼」固然是一條宏大的命題;但是,加上了「對你來講」這個前設,又容許它變得細緻,可以一百個人有一百種解讀,是個眾數的香港。

2022年底,飛地書店創辦人張潔平邀請了《#憂鬰之島》的陳梓桓導演前來分享。辦完分享,意猶未盡,潔平提議找更多人來參與。

於是我們再在四月舉辦了網上討論會,邀請梓桓和眾多學術、媒體,以及社會運動的領袖對談,回應從電影延伸出的眾多議題。

討論會過後,我們再邀請討論會參與者和其他朋友,整理發言及撰寫專文,輯錄成此書。

——節錄自【序】讓我們把問題展開。

(飛地很榮幸參與從《憂鬱之島》到《憂鬱的編年》的孕育過程,歡迎讀者來飛地買書,DVD、Blu-ray 一起帶走!)


《憂鬱的編年:電影《憂鬱之島》與香港的身分探詢》

▍從憂鬱之島開始的提問

電影《憂鬱之島》記錄了六七暴動、文革逃港、八九六四等三個歷史時空下的行動者,並由二〇一九反修例運動世代的年輕人重演他們年輕時的行動與政治抗爭,逃離與追求,記憶與所背負的創傷。

行動者與重演者在電影所創造出來的當下時空中相遇,他們各自在真實人生中的行動與傷口,他們對於香港的認知,對於自我身分認同的界定,有相互對話,甚至理解的可能嗎?

以此為輻射,在這本電影專書中有進一步延伸與討論。

本書第一部從香港人的身分認同、社會運動的意義及其創傷、異議與堅持、對於左派青年的分析,以及紀錄片如何書寫歷史等面向,回應電影裡所拋出的諸多提問與時代難題。

第二部分則為導演陳梓桓所書,描述《憂鬱之島》的創作緣起、拍攝人物與素材的挑選、拍攝方式的考量、「重演」手法的挑戰及他的思考,還有面對紛雜的素材如何剪輯等等。

導演也探討了我們如何在所立足的這個當下回望過去╱歷史?如何解碼香港的離散宿命?而在本片拍攝期期間,香港社會發生巨變,讓這部原定為「後雨傘」的電影變成了「後一九」電影,導演又如何予以詮釋?本書最後並附有電影精選圖輯。​

陳梓桓:

在不同時空穿梭的過程,演員與扮演角色的轉換,我希望能展示幾位不同年代的人想像香港的差異,同時亦貫穿不同年代的人,因未能主宰或左右香港的前路,而堆壘起的,一重又一重的憂鬱。

作者簡介

陳梓桓 《憂鬱之島》導演,香港浸會大學電影電視與數碼媒體藝術製作碩士。首部作品為《亂世備忘》(2016),內容為二〇一四年雨傘運動,獲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小川紳介獎」。《憂鬱之島》(2022)是他的第二部作品。

羅永生 文化研究學者、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退休副教授

林耀強 律師、一九八九年學聯代表會主席、一九八九年北京天安門學生運動參與者

周永康 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前祕書長、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地理系博士生

駱頴佳 香港學者,從事文化研究工作

謝曉虹 作家、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副理教授

林易澄 白色恐怖書寫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

潘達培 資深紀錄片編導


《憂鬱之島 Blue Island》2022,陳梓桓

|金馬獎 – 最佳紀錄片入圍|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 再見真實獎首獎、亞洲視野競賽評審團特別獎、觀眾票選獎|

結合劇情片和紀錄片,三位不同年代的真實人物,同樣曾在年輕時投入抗爭,他們傷痕累累的回憶,由經歷過2019年香港反修例運動的年輕人來重演。

平行的角色,因為相似的反抗背景和混沌境況而重疊。影像流動於紀實與劇情之間,揉合檔案素材、訪問和幕後片段,沉重編織出一幅動盪時代格局的巨大繡帷⋯⋯

每一代人抱著的信念與理想,終究淹沒於歷史洪流之中,他們要如何去記述、回憶和應對自身看似無法逆轉的宿命?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飛地Nowhereopening hours:13:00-21:00(收現金、LINE Pay) ::: 書店地址 ::: 萬華區中華路一段170-2號, Wanhua District, Taipei, Taiwan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飛地,迷人的共同體活化石」

【飛地薦書】為可能性而活:在飛地,閱讀單向街書店文學獎獲獎作品

【飛地薦書】372位譯者集體翻譯:《每日的工人階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