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地,迷人的共同體活化石」

飛地Nowhere
·
·
IPFS
·
在飛地閱讀飛地,是一種什麼體驗呢?上個月,【🔥野生閱讀】系列講座邀請到了記者、資深地理迷李易安,運用科技帶讀者環遊世界上的每一個「飛地」。
記者、資深地理迷李易安,運用科技帶讀者環遊世界上的每一個「飛地」,這個主題吸引了不少聽眾。

「飛地是我大概已經關注十多年的一個課題了。」

首先李易安先跟大家科普,到底怎麼是飛地?我們常聽到的飛地,多數指的是飛地在「文化上」的意義。比如台北中和的緬甸街,當你一走進街區,立刻就可以感受到當中與台灣迥然不同的文化氛圍。又或者是香港九龍尖沙咀的重慶大廈,當中有許多南亞的商家,有些香港人會稱此為香港的一個飛地。

「但我今天要講的飛地,並不是這種類型,我今天要講的飛地是本格派的飛地。」李易安簡單說明,當一塊地理區域內,出現另一個國家的領土,就被稱為飛地,又有 Enclave、Exclave 之分。「總而言之,飛地有很多種類型,但今天不是地理課,我們就簡單帶過吧。」

李易安開始關注飛地,始於 2009 年的一次長途旅行,當時他申請上交換學生準備前往西班牙,但他並沒有乘坐飛機,而是選擇一個相當迂迴的方式。

他從基隆港坐船到馬祖,然後從馬祖小三通到福州,再一路搭火車經過了蒙古、俄羅斯西伯利亞,一直到莫斯科聖彼得堡,接著再到波羅的海三國,最終抵達捷克。「最後我刻意選在前東柏林的車站下車,目的就是希望要憑弔鐵幕,或者說冷戰。」

1989 年柏林圍牆倒塌,象徵著共產世界的瓦解,二十年後一位地理迷不遠千里到此,一窺其真容。

「我到了柏林,拿著地圖開始去找以前的柏林圍牆在哪裡。」突然,李易安才意識到,原來西柏林不是位在西德與東德的邊界上,它是被整個東德所包圍的一個城市,也就是一塊飛地。

這個意外的發現開啟了李易安對飛地的關注,於是他開始研究世界各地的飛地。他透過 Google map 展開研究,觀察世界各地的邊界、領土,慢慢蒐集了一個又一個的飛地,並歸納了幾種類型,接下來他開始慢慢和讀者介紹這些迷人的飛地。


【共同體想像的活化石】

「我把這類飛地稱之為『共同體想像的活化石』,這是我覺得最有趣最迷人的一個類型,他也是比較常見的類型。」李易安從中世紀開始講起,當時人們對於國家領土的概念和現在差距很大,於是當城市漸漸過渡到民族國家體系的過程,就有可能會出現飛地。

「這邊第一個例子就是我這輩子第一次去真正還是飛地的飛地。」2014 年李易安前往孟加拉跟印度的邊界上,探尋著名的 Cooch Behar 飛地群。「有位澳洲學者統計,這裡共有 173 個飛地。」這裡的飛地群非常多元、破碎,甚至有飛地只有籃球場的大小,世界上唯一的三級飛地達阿拉卡各布列(Dahala Khagrabari)也在這裡。

對外人而言,身處飛地的經驗可能很新奇,但對這裡的人們來說卻苦不堪言。

由於雙方政府不願對方的電力、自來水管線經過自己領土,飛地內的基礎建設非常困乏。有些飛地村莊不僅沒水沒電,就醫更是困難,想上學可能還得賄賂邊境警察,甚至連手機充電都要「走私出境」。

李易安當時從北邊坐公車前往,沿途剛好經過了幾個小飛地。雖然地圖上可以很明顯看出這裡是飛地,但實際經過那些地方的時候,你根本看不到任何的跡象,它沒有任何的邊境線,也無人駐守。

「當下其實有點失望,不過也慶幸自己走過這一趟。」李易安說現在在地圖上已經看不到這些飛地了,2015 年孟加拉和印度協商,讓這些飛地就地合法。簡單來說,就好像是拿著橡皮擦,把這些破碎的飛地們一一擦掉。


【飛地內的生活妙招】

但不是所有飛地居民都是如此辛苦,李易安接著操作著 Google Earth,將讀者從南亞帶到了歐洲荷蘭與比利時,這裡也有著名的飛地巴勒納紹(Baarle-Nassau)。

由於歐洲申根區的特色,跨越國界時不用經過出入境檢查,所以這個城鎮雖然有非常多破碎的飛地,可是它並不會影響到居民一般日常生活的出行。

「這個飛地的成因也類似於中世紀封建制度的效忠關係,莫名其妙被保留到現在就變成民族國家界線的一部分,成為一個很有趣的活化石。」中世紀時,這裡的土地被不同的貴族家庭分割了,直到 1831 年比利時宣佈從荷蘭獨立,國界劃分依舊十分複雜,也才出現了這一些飛地。

李易安透過 Google Map 實景地圖帶讀者看到了這裡的一棟建築,房子上開了兩扇對外門。「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李易安解釋因為荷蘭和比利時的稅率不同,而這個建築剛好落在飛地交界,於是可以依照稅率登記不同門牌號,藉此減少營業成本。

他也曾聽聞一個都市傳說,據說比利時和荷蘭的供酒時間不同,剛好被邊界經過的餐廳,若到了某個時間點,會請客人移動到餐廳另一側,規避供酒時間的規範。這些飛地上有趣的操作,對當地人來說並不困擾,反而成為了一個觀光特色。

接著我們來到地球另一端,在加拿大也有一塊美國遺失的飛地。

羅伯茲角(Point Bob)在溫哥華的南邊在西雅圖北邊,這個飛地的成因很有趣,美國跟加拿大邊界這條北緯 49 度邊界,從大概 18 世紀中,慢慢因為幾次的條約跟協議簽定後確認,看起來就像是在地圖上用尺畫了一道直線,唯獨這個角被漏掉。

但由於美加邊境國民本就可以自由來往,邊境檢查不太嚴格,出行上不受影響,這個飛地也就被保留下來。

有趣的是,美國的油價比加拿大便宜,許多溫哥華人會特別開車到這裡加油。又或者因為美國網購跨境需要多出運費,所以加拿大人會請美國賣家將物品寄到這個飛地,就免去了一筆郵資。「所以住在這個飛地的人,還有個外快是出租自家地址。」李易安笑著說。


【不斷消失的飛地】

這天晚上,李易安和我們分享了好多好多關於飛地的故事。

有在馬來西亞市區的新加坡火車站、有位在中國吉安的高句麗王陵、有位在古巴的美國軍事基地;也有一些都市傳說,比如在英國倫敦的 Claridge’s Hotel 飯店內,有一間 212 號房居然屬於南斯拉夫,而幕後推手竟是邱吉爾。

最後李易安說,他今年要去一趟賽普勒斯,他要再去實地走訪世界上更多的飛地。

隨著現代國家的發展,飛地一定會不斷消失,越來越少飛地對當地居民來說是件好事,不過「作為一個研究飛地,或是迷戀飛地的人來說,還是會有點難過跟傷心。」李易安說罷,有些許失落。但萬物的盡頭最終都是消逝,而在它還存在時,投注自己的熱情與好奇,或許就是最極致的浪漫吧。

(更多精彩飛地故事,請鎖定飛地YouTube,解鎖完整講座!)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飛地Nowhereopening hours:13:00-21:00(收現金、LINE Pay) ::: 書店地址 ::: 萬華區中華路一段170-2號, Wanhua District, Taipei, Taiwan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飛地薦書】為可能性而活:在飛地,閱讀單向街書店文學獎獲獎作品

【飛地薦書】372位譯者集體翻譯:《每日的工人階級史》

【飛地放映預告】神力女移工 Migrant Women R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