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誰屬

司湜
·
·
IPFS
·
這世上就是有種東西,難以拈量,它總是無比輕柔,又無比沉重。

某美術學院,一名品學兼優的一年級男生,從教學樓頂層縱身而下,原因是校園欺凌,因爲不堪被同儕攻擊嘲笑同性戀的取向,於是在最青春朝氣的年紀以自殺方式結束生命。

部門的一位同事,把這則舊聞翻了出來,在辦公室引發了一陣議論。她說,她和女兒相互分享了對事件的看法,發現撇除事件的因由和表象,原來有更深層次值得思考的地方。

先不評論男生的決定,是否正面或對週邊有否帶來幅射影響,畢竟有人認為自尋短見是懦弱的行為,也有人認為自殺明志是勇氣的表現。我們就假設一下,假設這輕生事件是個悲劇,那麼造就這個悲劇的最大責任人,到底是誰?

  1. 是選擇輕生的男生自己本身?
  2. 是製造校園輿論和教室欺凌的同學?
  3. 還是忽略學生情緒、對流言蜚語視而不見的老師?

同事覆述她那14歲女兒的想法,「肯定是同學啦!如果他們不取笑別人,事情就不會發生了。」;有同事認為,知情的老師有義務介入處理,或許能扭轉同學的想法或男生自殺的念頭;也有不少參與討論的表示,責任在男生自己身上,作為成年人,要學會如何應對事情,沒有誰能為其行為和生命負責。你認為呢?

眾人侃侃而談,普遍認為是當代沿海發展地區或一線城市的孩子,「逆商」指數每況愈下所造成。不但面對逆境時心理承受力不足,在日常生活中,也欠缺調整情緒及處理事情的能力,動不動就發颷,很容易就失落。那些因為遊戲未能過關、不願面對開學壓力而做出傻事的孩子的相關報導,很不幸地,還是不時見於電視與報刊。

抗壓能力與一個人大腦神經系統的耐受性,或家族遺傳特質有一定關聯,但更多取決於後天養成的個人性格、心理素質的完整性,也受個人的信仰、態度和對於挫折的理解方式的影響。

發起話題的同事最後指出,我們無法阻止別人怎麼說怎麼做,也無法要求別人顧全你內心的感受,能夠管好的只有自己的想法和行動。但她認為這次事件中,要負上最大責任的不是男生本身,而是他的父母。這樣說,似乎對天下父母親很不公平,明明滿腔是愛,怎地變成了害?然而細心想想,卻也有著道理。

每個人出生時都只是一堆坯土,能搓出怎樣的成品,是土器或是瓷器,得看製作者投入多少火候心思和製作技巧。毛坯須要練泥加工、須要施釉燒製,成品不會無中生有自動形成,心性的培養也是一樣。

除了外界或學習環境提供的利好個體成長、促使個性形成的因素或刺激外,家庭的培育和指導更至關重要。一個人如果一直沒有接受鞭策磨練,我們不能奢望他有一天突然變得強大起來;一個人如果從小沒有得到訓勉指導,我們沒法強求他突然有一天覺悟開竅。父母是直接培養孩子人格心理成長的關鍵,而男生在挫折面前卻無法自救。

就性取向而言,大概是步入青春期或比這更早一些就已經能明確的事情,細膩的家長也能估摸覺察出來。男生安然渡過了他的童年、小學、中學階段,為何到他長大成人了,走進大學了,反而處理不了人際關係、過不了大眾輿論的壓力?亦不禁令人猜測,那是因為離開了家庭防護圈的緣故。

如果是因為得到太多的保護,不費絲毫力氣就有人代為鋪平成長道路,甚至鏟除一切障礙,致使沒能在適當的時候得到適當的歷鍊和解決困難的機會,那是可惜的,並難以追補回來的。個性態度幼小已成形,卻是延續到老影響一生。

我自己是個保守評價者,每個觀點都不反對,又每個觀點只認同一部分。隨時間流逝而成長的個體,生於亂世和活於優渥就是兩個模樣,有很明顯分別;那些堅毅果敢頑強理智等優良的素質和意態,很多時候是由環境逼迫著形成並武裝起來的,無論是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學習環境或是其他。近半個世紀,時局相對穩定,物質生活比較富足,新一代被保護得很周全,因此也沒有碰到要強化自己的推拉因素和剛性需要。整個事件,與其說是父母不教之過,還不如說是社會發展的錯,是每個環節、方方面面合力造就而成的結果。

作為二孩母親的我,深黯某些道理,知道在孩子成長路上我的角色責無旁貸,卻又明白要拿揑得當、平衡利害,是相當相當困難的事。如何去愛才不至於溺愛?如何放手才不至於傷害?如何去養才算剛好不至過多?如何去育才算砥礪心志歷鍊成長?我自問真的參悟不出具體指標來。教養問題常常是我苦思不得解的疑惑,這事件的討論,再一次敲響我內心的警號,提示我「教導須儘早,磨練要適時」,愛,要愛得恰當;奈何這世上就是有種東西,難以拈量,它總是無比輕柔,又無比沉重。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司湜 生長於澳門。五行缺木,命定與書紙為伍。土性,卻實際上是個水漾人。水是...... 方格子:https://vocus.cc/salon/wilhelmina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