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见闻录(二)|外滩、轮渡、和平饭店

阿布拉赫
·
·
IPFS
史铁生在他的《病隙碎笔》里提到他第一次去瑞士,轮椅推出机舱,第一个感叹是:原来世上真的有瑞士!我一直忘不了他这句话,并且时时想要引用。

四行仓库的隔壁,就是犀牛书店,关于这个书店,请看我的另外一篇苏州河边的犀牛书店

在犀牛书店门口,就能看到远处高耸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做为一个中国人,可以不知道上海长啥样,却不能不知道东方明珠长啥样。在你漫长的一生中,那玩意总是你无法避开的图景,就像北京天安门,以及天安上的毛泽东像。

我有时候看见了会暗自嘟哝,长得真不咋地啊,还是艳俗的配色。相比较而言,它旁边那个顶端类似啤酒起子的建筑,看上去要有设计感得多。

沿着河岸的绿道一直走一直走,从某座桥上过河的时候,心想,不知道为什么看上去像日本。苏州河的两岸都有绿道,没有汽车,大中午就看到有人跑步,可惜这次没带跑步的衣服。上次去银川带了好几套,却一次也没跑。我向往的旅行,其实就是住在某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早上跑步,晚上喝酒,白天读书,读累了写字。

穿过南京路步行街,穿过那些看上去颇有历史感的欧式建筑,一直感叹,上海果然是与众不同的。上海大楼很旧,经过的时候有人正在门口尝试进入,拖着箱子,不知道是谁家的远方亲戚。和平饭店很大,站在对面拍不全,密密匝匝的窗口,好奇有多少间房。有个港片,没记错的话,是周润发和钟楚红主演,就叫《和平饭店》。兰州也有和平饭店,那是另外一个概念。成都有个和平电影院,在草市街,很小,十年前就租住在附近,在那里看过电影,看的啥,却忘记了。

在这段路上,我一直打嗝,不知道是因为吃了什么。午饭在酒店叫的外卖,烤肉饭。送餐的师傅脾气暴躁,大嗓门,又一口浓重的南方口音,在电话里实在听不清。我在酒店门口等了好几分钟不见人影,再打电话,他说在充电宝那里,我说我不知道充电宝在哪里啊你能不能帮我送到门口,他说你问问不就好了。这句话最终压垮了我,我说我不要了,你退回去吧。后来他发短信过来,原来就是酒店前台,那里有共享充电宝。吃饱喝足后,反思了一下,觉得冲辛苦的劳动人民发脾气,实属不应该。

第二天,路过一个地下通道,看到四个美团骑手围坐在地上打牌。

从和平饭店横穿马路,就是传说中的外滩。

史铁生在他的《病隙碎笔》里提到他第一次去瑞士,轮椅推出机舱,第一个感叹是:原来世上真的有瑞士!我一直忘不了他这句话,并且时时想要引用。

外滩也给我那种感觉,它和无数次出现在照片、视频里的外滩那么像,但又那么不同。只有当你真正站在河岸,才能惊叹于黄浦江两岸是多么的不同。一边是非常有设计感的现代化高楼大厦,另一边是古朴厚重的欧式建筑。原来很有科幻质感的把自己扭成麻花的那个,叫上海中心大厦,而开瓶器叫环球金融中心。

下到码头,买了张2元的船票,和一群人乘船过江。有游轮,要100多,当然条件应该好些,我没花那钱。2元的船肩负公共交通职能,刚需多,像我一样的游客也多,大家都挤在船舷争着看风景。其实也没什么更新鲜的玩意了,岸上什么都有。

站在另一边的江岸上往回望,天色暗下来,灯光把欧洲人留下来的建筑群映成了金色。心怀华夏的人,此时估计会想到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进而热泪盈眶。而一贯崇洋媚外的我只觉得,好看,洋气。其实,灯光还是我们中国的。看完那边再转身,就发现之前看到的高楼越发高了,曲线越发魅惑。

沿着绿道走,走累了扫个车骑。后来下雨了,一度有些冷。碰到一个玻璃房子,里面有桌椅,还有红色书籍,有几个人坐在玻璃屋子外面的长凳上,不知道为什么不进屋。可能怕COVID病毒?我推门进去躲雨,拿出刚买的郁达夫读,清洁的大姐进来开灯,不说话,我冲她点了点头。寸土寸金的外滩江岸上,可以建这样一个小屋,供行人歇脚,虽则有着红色教育企图,又不勉强,所以仍是值得鼓励的事。我想要是在其它地方,早被打牌下棋的老头老太太占领了,不知道那里为什么没有。也没有流浪汉。

雨小些后,沿原路返回,再花2块钱过江,步行回酒店。路上吃了个荠菜肉馄饨,很香。隔壁是个洋人,扫码支付,很有礼貌地跟老板说谢谢,再见。我从隔壁商店买了瓶青岛啤酒,五块钱。哪里的啤酒貌似都比成都的便宜。

步行街上有家半开放式酒吧,驻唱的歌手的是一对中年男女,唱的也是外国的歌,像民谣,又像爵士,我很想进去,要一杯啤酒,听上半天。

上海大楼
中党无专
遥望外滩
和平饭店
原来世上真的有外滩
历史遗留
2块钱的轮渡
巨人脚下
跑步环境真的好
草丛里一只死鱼,它好不容易长那么大
玻璃屋
我也忘了是最什么
中心大厦夜景
怎么想起秦淮河?
皮薄馅大吃着像饺砸
在中国,头回见中老年人驻唱的酒吧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阿布拉赫来自中国,很喜欢记录,不光写字,用APP记帐都一记十年。中国很大,但对一些人来讲,它又小到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于是,在动荡的2019年,我怀揣着对世界的好奇来到Matters,从此很多扇大门渐次敞开。我很珍惜这里,希望继续记录生活,也记录时代,有时候发发牢骚,讲一些刺耳的话。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乡村日记(一)

在热炕上

回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