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第一樣要處理的是高跟鞋。
香港人移民潮踏入第三年,初來埗到的難關,個人和網媒已廣為報道。不久前有位港媽在YouTube哭訴移英後的慘況,引起眾多人留意,連香港傳媒都有講,又有KOL略述,我沒有看她的片,但大約猜到是甚麼。
不曾在歐美居住、憑勇氣就移民的香港人,我佩服,我確有朋友如此勇往直前。兩年前去的中產夫婦,轉了幾份工,已找到適合的工作,安頓下來;有個較年輕的家庭和兩個兒子夏天前往,仍在適應。眾所周知的困難,不贅,有樣東西很少人談,而且只屬女性的煩惱:高跟鞋。
香港在職女性總有一、兩對高跟鞋,即使平時不穿,在某些場合,高跟鞋還是配襯打扮多些,看上去會瘦一點、高一點、漂亮一點——幾多人有長腿,穿平底鞋能有高貴感?各人對高跟鞋的定義不同,按我老媽子的智慧,鞋子有半寸至一寸高的跟才穿得舒服,但對某些人來說,一寸已屬高跟。一寸至三寸,我歸類為高跟鞋。三寸以上的超高跟鞋當然有,但不是人人能穿及常穿。
單談鞋跟,也有粗幼之分:粗跟,可能較港幣一元細少許,幼跟,可以幼至香港人俗稱的「斗零踭」——斗零幣值五仙,即一毫子的一半,是已不用的貨幣,可想而知鞋跟有多小。
香港人大部份住鐵路沿線,居所樓下經商場到港鐵站很平常,或者樓下已是巴士站,所以穿高跟鞋上班不辛苦,銀行或機場員工,多穿一寸至一寸半;中環人、或在高級寫字樓返工的女生,天天腳下一對兩、三寸高的鞋子,昂首為自己衝天下,絕無問題,一個人有十對高跟鞋絕不為奇,可是,若帶同一批高跟鞋移民,以為可以續展光芒,就要想清楚了。
以最多香港移民的英國為例,即使在公共交通最發達的倫敦,地鐵、火車和目的地的距離,一定不止十分鐘步程。好了,入了車站,去月台可能還要走一段路——倫敦中心的地鐵有逾百年歷史哩——千萬不要以為像香港,入閘後沒幾步就有扶手電梯或升降機,「港鐵站上蓋」仍是極少,而且歐洲的行人路多用卵石或紅磚,亦不一定平,穿「斗零踭」等如自討苦吃,隨時扭傷。因此,英國老牌子Clarks的高跟鞋傳統是粗跟,直到近年才有鞋跟較幼的款式。當我在歐洲走路受過折磨,才明白為何Clarks的鞋是「阿婆鞋」(我老媽子語),不超過一寸半的粗跟鞋。事實上,其他歐洲國家(如德國、西班牙、意大利)的女裝鞋也是類似款式,鞋跟甚至是方型,總之走路時一定覺穩陣。
歐洲的行人路常是這類,穿幼跟鞋很考工夫。
於是在倫敦街頭,即使是zone 1的商業區、政府機關區,不時有穿著上班服的女士腳蹬一對絕不搭配的便鞋,舒服為上,高跟鞋放在手袋或購物袋。
若駕私家車出入,穿高跟鞋不礙事吧,確有人可以,有次看見一位英國高級行政人員,打扮貴格,穿著三寸高幼跟高跟鞋整天,包括出席酒會,欽佩,但有多少香港新移民夫妻各一部私家車呢?的士和Uber又較香港貴多倍,不能像在香港時隨心所欲叫車。
在英國,除了倫敦,其他城市,即使是市中心的商業區,上班族的打扮傾向樸實,澳洲Sydney和Melborne,加拿人溫哥華、多倫多,德國Frankfurt亦然,在中環、金鐘、ICC出入的香港人,打扮一定醒目、光鮮得多。假如香港人新居所不在倫敦,兩寸以上的高跟鞋,什麼場合才派用場?
難道你以為可輕易成為"Sex and the City"的Carrie嗎?
假如打算在英國開展嶄新生活,例如全職主婦,有多少機會穿曾和你一同作戰的靚款高跟鞋?
還有,高跟鞋在歐洲是「季節限定」,寒冷或下雪時只想穿包裹得暖暖的靴。
若思量過後,覺得穿著高跟鞋的機會甚少,不如及早處理,例如賣掉或捐出,最多帶一、兩對舒服的(如有)作不時之需。否則,有需要時在英國買也可——Clarks大減價或在outlet的價錢,較香港便宜得多。
P.S.我未有計劃移民,但生活大幅改變,穿高跟鞋機會大減,盡可能減少身外物。銀色意大利高跟鞋35碼原價二千多港元,穿了不夠五次,現以超特價出售,有興趣者請PM。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