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如何讀一本經典好書:談佛洛姆《愛的藝術》
作者|許菁芳(作家)
愛是給予,是人身上的主動力量。在給予的過程中,人體會到強壯、富饒與能力。這種豐盈高漲讓人生氣勃勃,滿心快樂。——佛洛姆,《愛的藝術》
佛洛姆《愛的藝術》出版於1956年,迄今已超過半個世紀,被翻譯成34種語言,全球銷量高達3,000萬冊。這樣一本跨時代的經典,不只是立足於作者佛洛姆(Erich Fromm)深厚的知識與論述能力,也源於這本書的正能量——《愛的藝術》對所有為愛所苦的人說話,誠懇地指出愛的唯一道路。
不過,在愛與被愛中徬徨的你我,拿到一本跨時代的經典,心中徬徨依舊。佛洛姆的著作思慮縝密,旁徵博引,是大師之作;但好書之難不在書,好書之難在於我知難而退。
明知眼前的書是好書,但就是沒辦法靜下心好好讀完,或者反覆讀了卻什麼也記不住。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之後看到這本書心裡就有創傷,想起自己曾經雄心壯志,卻無疾而終。又悲又憤,自憐自艾,在愛中徬徨的自己果然無藥可救,連一本為愛指路的書都讀不完。
如何閱讀一本經典?讀經典,心態也像是戀愛,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先不限定自己非得讀完,尤其不妄想可以一次讀完。《愛的藝術》這樣精實的書,雖然頁數並不厚重,但每一章節資訊密度極高。最適宜的讀法是掌握兩個原則:一則少量多餐,量力而為,二則用個人生命去讀,用自身經驗去印證。
愛是一種付出,付出的最終都成為你的;讀書也是,付出自己的生命與意識去連結,讀一小段,寫一行日記,發一則動態。付出的都不會忘記,書的智慧才與自己合而為一。
何謂少量多餐,量力而為?首先要鳥瞰,心中有清楚的地圖,分清楚哪些章節是要讀的,順序怎麼讀;再來才是一路掃蕩,一天讀10頁、20頁,穩定前進,維持專注能量不渙散。
攤開目錄,本次繁體中文版花了不少功夫幫助台灣讀者與佛洛姆對話,包括4篇推薦序,又有3篇附錄。我先從推薦序、導論以及附錄下手,先讀讀別人怎麼介紹佛洛姆。人總是喜歡八卦勝於知識,喜歡看別人的人生勝於投入自己的人生(故社交媒體盛行);於是,先認識佛洛姆的生平,尤其是他的戀愛與婚姻,也看看其他作家喜歡佛洛姆的什麼,如預告片般引起閱讀的興趣。
目錄計有四章,第一章開場,第二章談愛的理論(特別長),第三章談西方社會裡的愛,第四章是愛的實踐。我自己是爽快地跳過第三章,因其牽涉較生硬的政治經濟學,我得焚香沐浴才有能量好好吸收,等待之後再享受。
第一章是提問,是全書設定討論範圍的起始點,可以速速翻閱抓重點;第二章與第四章顯然是主角,列入正面對決的篇幅,分割章節以每天20頁的速度推進。每天能讀幾頁其實取決於個人生命狀態,凡人如我,狀態好時可讀30頁,狀態不好時讀3、4頁。無論讀多讀少,只要有前進,生命之流就不停滯。經典的生命力強,無論讀多讀少,總能支持到讀者。慢讀不輟、量力消化,是與經典合一的最適方法。
第二個閱讀經典的原則,是用生命閱讀。例如,這週我正讀到第四章〈愛的實踐〉,佛洛姆提出實踐愛的基本要求:紀律,專注,耐心,與無上的關注。每一個要求,佛洛姆都進一步細細闡述,而我最有感覺的段落是討論專注:
學習專注最重要的一步是學習獨處。獨處時不要閱讀,不要聽收音機,不要飲食。事實上,能夠專注意味著能夠獨處,而這種能力正是愛的能力的前提。
如果我只因為無法自己站立而依戀別人,那對方就會成為我的救生員,但我們的關係不會是愛的關係。弔詭的是,獨處的能力乃是愛的能力的先決條件。任何努力過要獨處的人,都會知道這有多麽困難。她會覺得煩躁不安,甚至感到相當焦慮,她會為自己不願意繼續獨處找藉口,說這樣沒有價值,根本是傻事或浪費太多時間。
我想起兩年前的夏天,我剛開始上瑜珈課,每週三早上7點,做完一整套練習才出發去研究室。瑜珈課後搭捷運,是我第一次沒有滑手機的慾望,可以安安靜靜搭完15分鐘的板南線。我如大夢初醒,終於感覺到何謂獨處,而生活中絕大多時,我是多麽混亂焦躁。不斷滑手機的我,不斷從一個念頭逃避到下一個念頭,用更多更快速的資訊,轉移我疲於奔命而索性放棄的專注力。
我從未經驗過真實的獨處,如何可能經驗真實的自己?我從未專注認識過自己,罔論愛過自己,又怎可能愛人?愛於我,竟是如此陌生的實踐。
一本經典之書的奇異之處在此,經典隨著讀者的生命變化而變化。真理如流水,流淌過每個開放的心靈,解不同的渴。在我不曾體驗過清明的心境之前,佛洛姆的提醒早已存在,但要在我有過專注的體感後,佛洛姆的文字才貫通我對愛的理解。短短幾行字,我可能視而不見,但時機到來,我選擇用自己的生命閱讀,映照出新的內在之路。
《愛的藝術》雖是知識密度極高的經典,但絕非一本難以親近的經典。佛洛姆的文字風格親切,像是坐在大師的研究室裡,聽他娓娓道來。任何願意抱持著開放心胸的讀者,都可以配著咖啡(或任何手搖飲),一頁一頁地跟隨下去。對於現代習慣網路資訊的我們而言,《愛的藝術》也多有適合拍照打卡的段落。
例如,關於自愛,這一段就很適合標籤 #愛自己:
「愛自己和愛他人不是只能二擇一的選項。正好相反。能夠愛他人的人對自己也具有愛的態度。愛就『對象』與一己的連結而言是不可分割的。」
而這一段,或許適合標籤 #情緒勒索不是愛:
「自私和自愛不只大大不同,還是完全對立。自私的人不是愛自己太多,而是愛自己太少。」
佛洛姆是一位有愛的知識分子。他的博學多聞,與他的人文關懷相互輝映。他雖然以嚴謹論證與廣博資料寫作,但他是為所有追求愛的人而寫。因而與大師同行滿有收穫,是由作者對智慧的愛,引發了讀者的開悟,生成專屬於讀者自己的智慧。一本經典之書,是充滿愛的能量體——《愛的藝術》尤其如此——每一次閱讀都是一場愛喚起愛的奇妙之旅。
愛的藝術,也在專注的閱讀當中默默展開。●(原文於 2021-10-04 在OPENBOOK官網首度刊載)
愛的藝術: 心理學大師佛洛姆跨時代不朽經典, 一本學習如何去愛的聖經
The Art of Loving
作者: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
譯者:梁永安
出版:木馬文化
作者簡介
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
20世紀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是精神分析文化學派中對現代人的精神生活影響最大的學者。他擅長以社會學角度看待現代人的心理與行為,試圖以人本主義精神分析理論來改善現代人的處境和精神狀態,同時也是人文主義倫理學的倡導者。
佛洛姆的理論調合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綜合人學的微觀與社會學的宏觀面向,是現代美國心理學研究獲致重大發展的關鍵性人物。主要著作有《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尋》、《愛的藝術》、《健全的社會》、《馬克思關於人的概念》、《人類的破壞性解析》等,對當代社會心理學的建立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