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工作室>別把孩子的時間填滿

寓森
·
·
IPFS
·

一直很不喜歡「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

它預設了一種以競爭為導向的學習方式,落後彷彿變成一件可怕、甚至是罪惡的事情。如果這句話鼓勵的是一種「寬廣」的學習方式的話,那還勉強可以接受;可是絕大多數喊著這句口號的機構,鼓吹的是「提早」讓孩子學習一些之後就會學習的課程,重複同樣的內容,只為了在考試時的成績能夠勝出。幼稚園要上「雙語」的學校;小學安親班除了寫學校功課,還要出更多的作業練習;為了考上明星私立中學,小六甚至更早就要開始補習;更不用說在國、高中時期,補習已經成了常態,就為了能上明星的高中與大學。

我家樓下就是兩家補習班,每天晚上看著家長們忙碌地送孩子來補習,接完小孩回家應該都已經十點多了!大家都說工時太長對身心有危害,可是小孩在學校上了一整天超過 8 小時的課,晚上還要補習到很晚才能回家,這沒有過勞的問題嗎?

「只有上好的大學科系,才會有好的未來;辛苦個幾年,換來一生的保障很值得啊!」、「孩子缺乏自制力,不能放任他發展,要盯著他才能維持好成績」,這些是多數家長的思維。為了考試成績,小孩不斷重複同樣的背誦與計算;提早在補習班上之後會在學校上的課程,之後又不斷重複。

總之,什麼都是假的,只有「分數」是真的。「理解能力」不重要,「解題技巧」才重要。

這就是台灣教育的現況。然而,這種學習方式對大腦創造力的傷害,其實很巨大。

大腦的「修剪」

腦神經的研究發現,早期大腦成長過程會產生大量的神經元間的突觸連結,學習的過程會去強化這些連結。某個連結如果受到反覆的刺激,反應的速度會越來越快;而沒有用到的連結,會逐漸的萎縮,以減少能量的耗損。這樣的過程稱之為「大腦的修剪」,是自然的過程,過了青春期之後,人類大腦就大略「定型」了。

重複的動作雖然會加強同樣的神經通路,讓反應的速度變快,但是如缺乏其他的刺激,久了會慢慢減少其他神經連結的數量。學習雖然可以刺激神經通路,但是太制式化與單向給予資訊的課程,卻會過早地建立固定的通路,反而減少其他路徑的「可能性」。

這就像如果在兩個城市間建了高速公路,兩個城市間的往來雖然變得快速,但是其他的連結道路的車流就會開始減少,沿線的小城鎮漸漸地就荒涼了,整個地區的發展就變得不均衡。

大腦的發展也是如此,不斷重複同樣練習,看起來反應或計算是變快了,但是當需要變化時,就會出現問題。尤其是大腦的連結不像道路,隨時可以再開拓;神經連結一旦被修剪後,需要更大的刺激才可能重新發展,甚至有很多是無法再發展。

兒童在獲得一些不同的生命經驗之後,需要給他時間去連結與整合這些經驗。這其實是自發性的過程,適當的引導或許有些幫助,但是過多的指導反而會干擾這樣的過程。早期的大腦應該給它比較自由的空間,去嘗試不同的連結;先讓通路的可能性存在,之後才有發展的機會。這樣的過程看似緩慢不明顯,卻是非常重要的。

「慢」雖然看起來比較沒有效率,但是存在著許多「可能性」;而「創意」所需要的,就是這種「可能性」。

現代父母(尤其是很認真的父母)常常害怕小孩會浪費時間,不管小孩有沒有興趣,排滿了一堆的課程,積極地想要開發小孩的「潛能」,這麼做其實往往適得其反。一來大腦沒有時間消化經驗與建立不同的連結,二來如果不感興趣被逼著去做,在不好的情緒下反而建立了「負面連結」,變成了抑制的效果,反而形成學習的阻礙。

「發呆」或是「放空」不一定是消極,反而是「深度學習」

就像人在睡眠時大腦還是不停的運作,放空發呆時意識上雖然好像什麼也沒做,但此時深層的經驗反而因為意識的運作減低,有更多能量去整合連結。很多創作者都會有這樣的經驗,遇到瓶頸或是思慮枯竭的時候,放下工作去發個呆或是散個步時,突然靈光乍現、文思泉湧。硬逼著自己工作,反而得不到好的效果。

小孩學習當然是好事,但就像種植物,肥料給太多的話植物是會「死」的;給小孩太多的課程,即使課程的內容很好,小孩的思考與想像力也是會「死」的。

就像不同植物會有不同的生長節奏,每個小孩也會有自己成長的節奏。

與其硬逼著他做目前超過他能力的事,不如讓他按照自己的速度發展。「揠苗助長」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卻不斷對自己的小孩做同樣的事情。

給小孩開放的環境與足夠的時間,他就能按照他的潛能自然地發展;你不需要過度的安排,他自然會告訴你他需要什麼。

我的建議是,可以準備一些不同的活動,像是遊戲、閱讀、運動、音樂或是到戶外走走,讓小孩自由選擇,單純地發呆也無妨。父母的工作是幫他在他需要時準備好,而不是塞給他一堆課程。

我們家的小孩從小就很「閒」。想看書時就念繪本給他們聽,想畫畫就陪他們塗鴉,看卡通、影片或是玩電動也可以;兩個小孩經常湊在一起就玩起家家酒,天馬行空的想像各種劇情;不時地到宿舍的小公園隨意地活動,盪鞦韆、騎木馬,攀爬所有可以爬的東西。音樂課、畫畫課、舞蹈課或是直排輪課,有興趣就玩一玩,沒興趣就算了!盡量讓他們自主地選擇,他們反而不會過度地沉溺在某些特定的活動,對於自己喜歡的會很投入。這讓他們即使經過台灣制式教育的「摧殘」,一直都還是保有高度學習的意願,對於世界充滿好奇。

這就我期待他們能有的,不是什麼驚人的成就,而是投入你想過的生活。

我知道一定有人說:「那是你的孩子資質好,放牛吃草也會長的好;有些小孩你放著不管,整天看電視打電動滑手機,什麼正經事都不會做的」。但我認為,小孩會沈迷某些事情,是「結果」不是「原因」;正因為前面沒有給他太多選擇,沒有其他感興趣的事物,才會重複做同樣的事情。我的小孩也看動漫、滑手機、打遊戲,但是從來不會造成問題;因為他們有著其他感興趣和想做的事情,這些活動只是消遣跟轉換心情而已(而且別對動漫或是遊戲有刻板的負面印象,其實裡面有意思的好東西可多了)。

(更多相關的討論,可以看關聯的兩篇文章)

越早給他們空間,未來他們走的路就會越寬廣。

別再送小孩去補習了!

台灣的正式教育給小孩的課程,我覺得都可能已經太多了!而且多數還侷限在「知識」的給予,而非「思考」。音樂、美術、運動或是戲劇、生活的課程已經嚴重不足了,還常常被「借」去上考試科目。

用補習這種「填鴨式」教育讓小孩對於學習感到反感,到了大學時再抱怨大學生的學習態度不積極,這不是剛剛好而已嗎?

請別再把孩子的時間填滿了!他輕鬆,你也輕鬆。


<< 更多關於「自戀」的文章,請看我的自戀筆記 >>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寓森精神科醫師,喜歡思考與寫作,愛好騎單車;主要關注「自戀」與「無條件基本收入」的主題。目前沉浸在「拉康」中,正在關注 i 世代一題... 個人臉書專頁「納西斯花園」,個人網站 lincalvino.me 「自戀筆記」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