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01 拆书笔记:《深度工作力》| 卡尔.纽波特 | 一本教你超越平庸的教科书
📖 作者: 卡尔.纽波特 | 📝 译者: 吴国卿 | 📠 出版社: 时报文化 | ⭐️豆瓣评分:8.0
📗 关于这本书和深度工作
随着科技的推进,时代的改变也随之加速,生活的节奏亦是如此,更何况是职场。财富差距随着通膨逐渐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距也拉开了一大截。有能力的人簇拥到了一起,徘徊在中底层的人群互相勉励取暖。我们同是人,为什么我们的生活就那么的不一样?
卡尔.纽波特对于工作上的差距提出了研究,一种全新的概念,”深度工作力“得到了网友和读者极大的回应。深度工作力是我们在工作中忽视的一环。从这本书我们能够理解到,
- 为什么有的人做的看似不费力气和时间,却能够超越半数以上的同僚?
- 为什么我们穷奇一身的力气,却比不上站在顶端的成功人士?
- 为什么我们看似努力却是徒劳无功?
让我们跟着卡尔.纽波特来揭开生产力的秘密。
📗 什么是深度工作
引述 039 《深度工作力》 深度工作是在免于分心的状态下进行职业活动。这种专业可以把你的认知能力推向极限,而这种努力可以创造新价值,改进你的技术,并且是他人难以模仿的。
深度工作的核心概念就是专注力和心智的最大化。换句话说就是进入心流状态的方式。在书中,作者提出了深度工作和浅薄工作的差别。
深度工作 1. 需要极大的专注力和心智 2. 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和功率 3. 难以复制 浅薄工作 1. 非高认知需求和偏向后勤工作 2. 专注力分散/自动驾驶状态也能执行 3. 容易模仿
深度工作要求的是化繁为简。把原本需要耗费精力和时间的浅薄工作尽量自动化或是减少浅薄工作带来的影响。如果把深度工作的逻辑拆解为得到最大生产力的公式,我们可以得出
最高生产力 = 时间 x 精力 x 专注倍率
如果我们想要取得事业和财富成就,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能力和讯息上对竞争者做降维打击。要做到快速学习和训练生产高价值的能力,深度工作就是入门的基础。
📗 为什么我们无法深度工作?
书中多次提到专注力是深度工作的核心要素。而现实中我们会误以为浅薄工作也属于深度工作中,就像是回复讯息和邮件,无伤大雅的小要求。而正是这样,当我们尝试量化这项工作项目,我们会发现注意力已经被分散,而分心的代价就是破坏价值和心流状态,与深度工作的定义违背,作者称作度量黑洞。时时刻刻切换工作导致注意力分散,而达不到心流状态,就这样在底层的工作兜兜转转。
书中套用最小阻力原则,表达分散注意力的关键。人的大脑更趋向做容易的事情。在最小阻力原则中,阻力越小的事情,我们会更容易去执行它,因为比较容易和不费劲。最小阻力原则存在决定性的问题,利用得当,最小阻力原则能够改善习惯,让生活得到提升;反观,若是利用于生活享受或是获取便利,那么最小阻力原则就会对生产品质大打折扣。原因是做容易的事情比较愉悦和轻松,也是大脑想要的。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日常滑手机和游览社交媒体,这些活动将改造我们的大脑,导致我们的多巴胺机制出现故障,对低级快乐特别青睐。
作者提到忙碌的假象。很多人利用忙碌作为生产力指标,换做今时今日,企业也经常对工作很晚的员工特别青睐。忙碌并非实质的提高生产力,那是工业指标。作为知识产物的贡献者,更多时候应该以生产价值作为指标。如果我们落入了忙碌的假象,那么很自然的我们将会追逐忙碌,也就是做越多事情就是好的。那么更自然的,我们将无法深度工作,贡献世界更高价值的东西。
📗 深度工作力的核心操纵
第一 培养深度工作力 - 工作习惯 第二 学会拥抱无聊 - 专注力和心智训练 第三 拒绝任何好处心态 - 内在改善 第四 排除浅薄的工作 - 阻断外在影响
书中提到专注于当下的工作和理性看待行为与习惯。如果想要得到某种绩效,那么我们就必须量化我们的行为和思维,让生活运作的像个系统。 原子习惯也有提到,想要进步,那么要做就是行动,而且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消耗意志力的情况下完成。
📗 原则 1 - 培养深度工作力
书中的原则 1 - 培养深度工作力有 6 个策略帮助我们搭建习惯体系和系统,达到非意识执行的理想状态。意志力是有限的资源,通过体系和系统,我们能够通过非意识减少意志力的损耗,提高我们的执行力。这里的论点借鉴了原子习惯提到的减少阻力和增强执行力的原则。
原则1 则是从原子习惯中更深入的指引读者应该如何进入心流状态和阻断干扰的大致操作方案。一下就是从书中整理出来的 6个策略来培养深度工作力。
策略 1 - 工作模式和形态
这里指的工作时间安排。
4种模式,全身心模式,穿插模式,节奏模式,无时无刻模式。
策略 2 - 工作仪式
这里指的是心理提示。
工作仪式可以是时间和地点,就是一个提示,让大脑进入工作状态,而且达到降低阻力的效果。
策略 3 - 像企业一样经营
书中提到四大纪律。
专注在重要的事情,领先指标行动,积分板,定期检查成效。
策略 4 - 懒惰
身心要得到释放才能够提升产量和质量。
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
策略 5 - 不要一个人工作
一个人工作就像是闭门造车,缺乏补充新创意将很难得到更好的想法。
累计其他创意,多思少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策略 6 - 大动作工作安排
有些时候拖延症并不是我们真的不想做,而是觉得项目并不重要。
通过付出代价的方式刺激自己,我们将会提高项目的重要性。
📗 原则 2 - 拥抱无聊
原则2 提到拥抱无聊,小编的理解是说的是专注力和心智训练。我们利用专注力和心智也是有习惯的。若是长期进入专注状态并且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那么我们可以利用专注力的时间也更长,因为惯性,我们拥有的阻力也就更低。纳斯提到,一旦大脑习惯分心,那么大脑线路很可能已经被改造,变成心智混乱状态,难以专注。
心智混乱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小编曾经有一段时间日子很迷茫,脑中有许许多多的想法,但是思维十分混沌,就像被厚厚的阴霾笼罩一样,没有办法集中精神,常常没有办法坐下来静静的完成一件事。通过长期的疏导和训练,阴霾逐渐驱散,思维也清明了许多。小编的训练法就如同书中所述的 4 个策略。
策略 1 - 刻意训练专注力 策略 2 - 冲刺性专注在一件事情/冲刺训练 策略 3 - 思考式冥想 策略 4 - 记忆力训练
策略 1 - 刻意训练专注力
书中主要提到安排时段。作者用的例子是安排分心时间,小编觉得核心的概念是,专注的时段。限制一段时间做比较困难和需要专注力的作业,可以是画画,写作,阅读等等的项目来取代游览网站或是刷视频。专注当下的一件事情,把精神推到极限,当中还需要不停的思辨和疏导分心的念头。
小编认为,网络虽然占据着我们生活的的一大部分,但是生活中也是有零零碎碎的小事困扰着我们,导致我们分心。真正的敌人并不是导致我们分心的源头,导致我们分心的其实是我们的惯性。一旦起了念头,就开始追着念头去。
书中的调校大脑,小编认为更有效的是锻炼专注力和定力。当念头升起,立即掐断或疏导,继续当下的任务。
策略 2 - 冲刺性专注在一件事情/冲刺训练
书中提到安排需要深度工作的项目,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而且期间需要保持高专注力,不能被任何事情影响下完成。这是一种训练,小编认为可以设置时间来计算自己专注力保持的时间,一次次去突破记录,而达到提升专注力时间的效果。
策略 3 - 思考式冥想
书中提到的生产力冥想,其实是把思想散乱的时段凝聚起来,在做一些项目,像是运动,走路,开车,吃饭,沐浴这些自主,而且不吃脑力的项目上,开始专注在一个问题。就像冥想那样,当专注力即将涣散或飘走,及时把专注力拉回来。这个训练时时刻刻都可以做。书中提到两种建议。
第一是留意分心。作为刚开始冥想的生手,通常很难做到内观。内观就是自己审视自己的思想,自己在想什么,为什么这样想。所以冥想的时候都把专注力放在一个点上。带到生产力冥想,概念也是一样,排除和疏导其他的想法,专注在一个问题上。
第二是组织深度思考。思考的时候应该要有个框架。开始一个问题,接着找出方案,验证方案得到结果,再审视结果来巩固成果,储存,然后循环。
策略 4 - 记忆力训练
提升记忆力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当记忆力提升了,对事情的掌握会提升,专注力也会提升。网上可以寻找到各种训练方式,所以提升记忆力并不讲究方法,而是心态。
📗 原则 3 - 拒绝好处心态
原则3 提到的拒绝好处心态,其实是在阐述着量化选择。就像先前所说的,大脑比较喜欢容易和简单的事情,因为这样不会消耗意志力。大脑是懒惰的。想要快速精通一些技术,那么我们就必须必须深度工作。我们身边的事物越多,这些事物就会无时无刻的消耗着我们的专注力,那么我们又从何而谈专注力?
在谈量化选择,我们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能保持理性,长时间保持理性并不能让我们得到有效的快乐(除非你是铁人或机器人)。那当然在我们可以选择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用二八法则或是二分法保持生活的平衡。
量化选择,其实问自己如果这样做的好处和坏处,哪一个效益比较高。书中是用网络为例子,长时间使用社交平台,检查邮件,各种其他不同的诱惑,将会导致我们的注意力下降,就如我们原则 2 中提到的,大脑将改造,更倾向于简单的和容易获取的好处。这也是反馈回路中提到,多巴胺功能失效。
80% 的结果都是来自 20% 的选择。生活中处处都是消费,精神也是一种消费,所以请谨慎的做出选择。
📗 原则 4 - 排除浅薄事物
在议论4天工作日和5天工作日的区别,佛列德提到减少工作时间能够让工作时间更宝贵,能够有效减少浅薄事物,获得更多工作精华。虽然深度工作能够提供更高价值,但是在谈论完全消灭浅薄工作是不切实际的。浅薄工作可以被定义是行政上的小事,会议,信息,邮件等等繁杂琐碎的事物。有的时候这些工作并不重要,但是也不能低估它们的存在性,毕竟我们在城市生活并不能做到完全断线。
书中提出5个策略来对应减少浅薄事物的方案。
策略 1 - 安排工作日的每一分钟 策略 2 - 量化每一种活动的深度 策略 3 - 确认浅薄工作的时间比率 策略 4 - 在五点半前结束工作 策略 5 - 让自己难以连络
策略 1 - 安排每一分钟
我们生活中有一个极大的问题,就是错判时间。我们经常以为我们已经花了足够的时间在某件事情,而实际上我们只是花了很少部分的时间完成,这就归根于我们的“自动驾驶”状态。那为什么我们会自动驾驶?就如同我们上述说到,大脑经常选择节能,在习惯的项目,或是常规的情况,大脑会选择利用之前的经验来执行。我们的行动需要指引,这个时候时间表就非常有帮助。
小编做的简化版工作方式,我们可以将大体块的项目分进不同的大时段,这些时段执行深度工作,把小体块的项目分在这些时段之间的缝隙,这样可以达到穿插式的工作流程。如果要做书中的方式,可以参考书中的制作方案。
小编觉得应该以工作形态而定,所以流动性可以自行调整。深度工作的核心是专注和惯性,所以不太需要讲究执行方案,依照自己舒服的方式执行然后反馈是否成效,再自行调整。这个策略的要领是把散乱和自动驾驶的时间集中起来,处理零碎的小事。
策略 2 - 量化每一种活动的深度
这里指的是一个活动需要的专注力和心智能力。书中举了思想实验为例,拿一件事情给予跟你相同的人去执行,你需要给他多长的时间和材料才能完成。由此我们就能够推断出这项目是浅薄工作还是需要深度执行。浅薄工作一般是低认知,低产量而且偏后勤的工作。因为需要的门槛低,所以相对的容易模仿,执行所需要的资源相对的比较少,而且替代方案也会相对的多。
策略 3 - 确认浅薄工作的时间比率
就像策略 1 说的,根据我们的工作形态做调整。需要专研项目的,深度工作自然需要更长的时间;后勤类的,浅薄工作的时间占比自然需要的更多。但是小编觉得深度工作力也可以利用在学习上,效果会更显著。就算不谈工作,生活上我们也是有很多浅薄工作和让人分心的事情需要处理,我们也可以把时间细分成学习,工作和生活,规划时间占比。
策略 4 - 在五点半前结束工作
这个策略的核心思想是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时间少反而更珍贵,我们的效率会在更少的时间得到升华。那是因为这样会专注在更重要的项目上。人都是有惰性,自然就会拖延,那么花的时间就更多了。
这里我们可以配合时间表做安排,把闲置的工作时间全都安排上,一直到既定的时间结束。所有不相关的事项全部抛在后面,完成了该做的项目才处理不紧急和不要紧的琐事。
策略 5 - 让自己难以联络
之前提到深度工作需要大量的心智和专注力,一切让我们的分心的事情自然要排除工作范围。如果套用书中的策略来制作成任何人都可以用的方案,个人总结出了一些这些心得:-
第一,让不要紧和让人分心的事情增加摩檫力,让自己执行起来相对困难。 第二,将让人分心的事请排除空间。 第三,量化行动的影响力。
📗结语
深度工作是我们从古至今竞争的要素。一人能够在一个项目上专注到极致,自然能够成就非凡的成果,哪怕我们不是天才。
本书想带出的讯息其实是培养深度工作习惯和方案,至于执行什么和如何执行,读者的生活和工作模式需不需要高价值产物,就见仁见智。
小编认为如果想取得财富成就或是事业成就,深度工作其实是一个开始。哪怕你是做后勤还是搞专研,高价值产物往往就是成功的圣杯,从古到今都是这样,古代御用器皿和平民器皿都是同样的用处,那么为什么御用的比较贵重?那是因为当中的讯息差和高技术问题是无法仿制,而且平庸是无法做到的,这样才带出来的器皿无可替代的价值。
深度工作力不仅仅可以用在工作上,运用在生活上也是非常有效的。
如果你想要改变现状或是得到更高的提升,那么你可以试试以上的方案,三个月后回来,看看自己有了多少改变。
发布日期 25/6/2022,时间 8:56 P.M. - 第一版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