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絕望中尋找希望 在IG構建一個自由思辯的「北方廣場」

黃雅文 Stella Wong
·
·
IPFS
·
一直面對一種情緒,就是甚麼都做不了。『北方廣場』是一個自我救贖,告訴自己我沒有旁觀,我有做一些(事情),我心裡會好受一點。 IG 帳戶「北方廣場」版主

「北方廣場」是由一個中國留學生(下稱版主)於兩年前開辦的一個Instagram帳戶,內有六四事件比較罕見的舊照片,現時這個帳戶已有2萬2千個追蹤者。版主就讀藝術系,在疫情開始時比較空閒,發現到網上流傳的中國學生運動照片,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張相。他希望保留中國的老照片,於是根據不同歷史事件去整理照片,並在「北方廣場」上發布。


5月初,版主在IG story發問了一條問題,問中國讀者「你第一次知道六四是什麼樣的故事?」,結果得到的回覆比他想像中多,為數不少的是從老師的口中得知,再靠自己翻牆搜尋歷史照片及紀錄片。「北方廣場」發布有關六四的帖子很快被傳開去,版主認為,是因為八九民運代表了一種這一代人沒有的東西,「學生喊的口號、當時爭取的價值,是我們都嚮往的;但現在大家不可能在街上喊出訴求,香港亦然。」


虛擬廣場變成真廣場


版主在初中參與課外英語班時,從一位剛畢業的年青教師口中聽到「天安門事件」,這位年青老師經常叫學生「多看一點英文的東西」。而在版主家中,長輩多以「學潮」代表89年的學生運動,但他們並沒有明言是甚麼意思。當時的網上審查並不像現時那般嚴格,仍可以瀏覽香港版的google,版主會在港版google可搜尋到所有被政權屏蔽的歷史事件。版主又會到國內的網上貼吧討論政治事件,六四臨近時,網友都會不約而同地說「網站的維護工程又到時候了。」


今年是六四33周年,香港不會再有六四集會,集體的悼念活動銷聲匿跡。「北方廣場」帳戶的頭像照片,是一個簡單的梯形,本來意指天安門廣場,但版主做下去就發現,北方廣場反而變成了一個真的廣場,它有著廣場的意義:給人交流、公開思辯、發聲的場地,「天安門廣場在六四事件後就缺失了這個功能,沒有人被允許在中國任何一個廣場上講政治。反而『北方廣場』這個網上空間成為了中港台的朋友去交流的空間。」

版主到外地留學,成長後有感在國內無論打甚麼工,最終都會變成政權下的一個劊子手,對付異見人士、少數民族。他不想自己變成這樣的人,「希望對得起自己的ideology (意識形態),就是不可以去支持這個暴政,無知地侵害所有人的權利」。於是,他透過「北方廣場」這個媒介,除了發布有關八九民運的歷史片段外,還就中國的封城事件、新疆維吾爾族人被迫害的遭遇發了不同的帖子。

這個帳戶不要消失好嗎?

「『北方廣場 』於我而言,是一個art project,和其他art project一樣,我做這個帳戶,不是想推動甚麼,而是想透過一個媒介,我想知道可以產生甚麼影響,會對中國有甚樣影響。這亦是一個personal(個人)的東西,是自我救贖的方法,我想跟自己說,我沒有旁觀,我有做一些(事情),我心裡會好受一點。面對一種情緒,就是甚麼都做不了,跟身邊的人談,都有無力感,看見國家走向一個很封鎖、極端的方向,但是你阻止不了。」

被問到怎樣看待這個「家」,版主淡淡然說其實一直不想家,對任何地方都沒有家的感覺;一直也不煽情,都不知道自己家在何處,他倒是特別感謝所有在中國的經歷可以造就他這個人。反而,他身邊的某些留學生朋友出現了身份危機,「他們的記憶中,家有溫暖和好的感覺,卻和政府所做的殘暴的行動不能連繫起來,是這一代人所面對的困惑。」



「對於我來說,北方廣場只是一個習慣去post文章的平台,但對followers來說,是心靈的支撐,有人會留言說『這個帳戶不要消失好嗎?』」最開初的問答活動中,是問及有關上海封城的經歷,版主收到特別多的回應,他強調這些都是有意義、寶貴的自身經歷,「所以問答活動才變了恆常活動。因為很多人都可以從中找到跟自己相似的經歷,在中國的體制審查下面,每個人都是散沙,沒有connection,大家都不希望自己是孤獨的,想知身邊的人在想甚麼,而這些相似的經歷就可以support(支持)到大家。就像最近投稿的維族人,他們的故事都十分震撼的。」

在絕望中尋找希望,人才能在迷惘當中走得下去。「對於我個人而言,中國是沒有改變的可能,但這不是我想傳達的訊息,我知道很多人仍活在這遍土地上,他們都要抱有希望才得生存下去。我可以做的是分享故事,在黑暗中帶來一點希望。」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黃雅文 Stella Wong獨立記者,關注香港社區、勞權議題 Independent Journalist from Hong Kong, focusing on Human right, community news and labour right issues 【最新文章 更新在2022.6.2 】
  • Author

原地如水的退休教授 鍾劍華後衛變前鋒 —談民調不變的選項 不走樣的價值

在離港前一個月「我中咗Omi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