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經濟 IMO 📣 週報 #38|獨立書店訪視員「只借書,不買書」炎上事件,多元觀點整理包
嗨!我是本週【創作者經濟 IMO】電子報的主編閱讀筆耕,目前和 雨果.Hugo 每雙週輪值一次編輯,帶你一起回顧本週精選文章(每週一上午 6 點派報)。也歡迎大家一起來「Matters 創作者經濟討論區」即時交流。
這份電子報每週精選數則「Matters 創作者經濟討論區」的交流,鼓勵大家踴躍說出自己的觀點,所以取「IMO」(In My Opinion)作為名稱中的一部分。 我們關注各種對「創作者經營」有益的各種話題,例如創作技巧(不侷限於寫作)、心態及習慣養成、閱聽方法(輸入)、筆記方法(輸出)、文案、SEO、社群經營、數位行銷、數據分析、不同創作平台比較⋯⋯終而實現創作有價,結成「創作者經濟」的果實。
恭賀!熱愛唱歌(還接受「華視歌唱訓練班」正式培訓)的雨果,將在公開大型活動的舞台上,擔任獻唱嘉賓。他也拿到了一些公關票,歡迎大家向他索取!
活動名稱:世界地球日,感恩分享會
時間:4月13日(六)14:00
地點:台北大同運動中心
加 LINE ID:hugohuang1 成為好友,直接向雨果索取門票!
本週焦點
🔸 獨立書店:逛與不逛的掙扎
🔸 堅持不買書,算什麼價值觀?
🔸 逛獨立書店,內心免掙扎
🔸 「不買書」還要「策展」給你看──書店訪視員的真心話大冒險
🔸 書店訪視員最大問題並非「堅持不買書」,而是不明白獨立書店對文化傳承的意義
🔸 聽聽看你自己在說什麼?
🔸 圖書館才是我參考買書的地方咧!
🔸 紙本書,買與不買的掙扎
🔸 獨立書店與公共圖書館的競合問題
🔸 你們覺得獨立書店的賣點是賣書嗎?
🔧 不要拿 Tag 來組織「主題」
🔧 我想推薦獨立書店「小小書房」
🔧 我想推薦獨立書店「綠書店」
🌍 比特幣數百年前的祖先:12 呎高的雅蒲島石幣
背景資訊
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理事長蔡志浩,日前在臉書發表「只借書、不買書」內容,但此番言論因其文化部「書店訪視員」的身分掀起爭議,也讓他遭到文化部停職⋯⋯。
❏ 獨立書店:逛與不逛的掙扎 by 蔡志浩
我這幾年有個相當堅持的原則:不買書。主要是基於價值觀。
圖書出版業使用大量紙張及過度出版,以現代角度審視,是缺乏永續性的。所以儘量從公共圖書館借書,不買書,也是一種永續生活的實踐;再來是興趣廣泛,有興趣的書都要買的話是買不完的,家裡也沒地方放了。
現代的書店最好的角色不再是圖書銷售的通路,而是策展的場域。開店就是策展。要用最精準的選書在最短的時間讓站在書架前的人覺得被在意、接納與啟發。
雨果・Hugo 🙋 IMO:發言抵觸身份
買不買書是個人自由,完全尊重。不過蔡志浩身為「書店訪視員」,竟然說出「打擊實體書店」的言論,似乎不太得體(無法對應其身份角色)?引起炎上風波。
實體書店訪視業務,是文化部委託「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承辦,每年邀請 20 多名評委四處訪視書店,並撰寫報告,每篇約 2 至 3 千稿酬,並不是一份全職。
對此,相關單位與當事人已做出回應,由於蔡志浩表達了歉意與反思,讓整起炎上風波暫時畫下了休止符。
停止其擔任訪視及審查委員工作 by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
訪視委員的遴選上是以「各領域專長」為重點 by 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
致謝與致歉,心路歷程,書店與我,以及致未來 by 蔡志浩
閱讀筆耕 🙋 IMO:兩個不穩的論點
除了公開發言與「書店訪視員」身份有打架的情況,蔡志浩有兩個論點站得不是很穩固(後續的文章有深度剖析),分別是:
紙書不太環保,是缺乏永續性。
獨立書店策展能力不足,應以 MUJI BOOKS 為榜樣。
針對第 1 點,我能理解蔡志浩直覺性的發言,這問題就像「電動車環保嗎」一樣,個體周遭肉眼可見的觀察是「我的車沒排放廢氣」所以「我這樣最環保永續」。但事實是這樣的推論太跳,中間遺漏掉不少東西。
當你要用一個微觀面的觀察,直接導入宏觀面的結論時,往往是很危險的。
如果依然要用 1 當作論點,我建議弱化一下信度(防禦性寫作的一環),例如可以這麼說:「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最環保的方式,不過我希望生活儘量『無紙化』一些,所以我決定不買紙書。」
媒體發聲
❏ 堅持不買書,算什麼價值觀? from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有人認為,圖書出版使用大量紙張是「缺乏永續性」,因此堅持不買書;但是另一方面,卻又同時期待書店可以策展、可以更好的體驗、可以這樣那樣⋯⋯。邏輯死亡的矛盾思考、對永續概念的一知半解,對於書店來說,處境實在艱難又尷尬。
≣
不妨看看著名的英國水石書店(Waterstones)案例,談書店的經營與挑戰如何逆襲成功。
速記 🎯 差異化書店體驗來自於「環境、服務、選書和效率」。
❏ 逛獨立書店,內心免掙扎 from 聯合新聞網
事實上,書店是具有準圖書館的功能,更是一個有溫度和人味的閱讀空間⋯⋯逛書店真的不用太掙扎,就輕輕鬆鬆的走進去,不買書真的不會有人會對你翻白眼。
≣希望文化部能在此事件之後,重新思考對獨立書店的實質幫助,重點不在於靠辦活動才能爭取補助,更不要把推動閱讀的責任推給獨立書店去承擔。
≣獨立書店需要能夠被看見,只要文化部或地方政府能夠主動行銷,讓獨立書店成為一個民眾喜歡走進去的地方,這對獨立書店就是很大的幫助⋯⋯除了以出版公司為主的國際書展,在暑假舉辦台灣獨立書店展,讓全民一次看到全國三百多家的書店。
速記 🎯 政策面「出錢與出力」雙管齊下。
❏ 「不買書」還要「策展」給你看──書店訪視員的真心話大冒險 from 上報
假「環保」之名的偏見與謬誤
⋯⋯適度地藉由伐採人工林,將其作為文化用紙並印製成書籍,便能將原本長的特別好的大樹移出,讓比較小的樹可以有機會繼續長大。只要管理得當,印書不會讓森林總量減少。
策展活動並非獨立書店的萬靈丹
事實上,許多在地方耕耘已久的獨立書店經營者早就知道沒辦法單純只靠販售紙本書來維繫生存,因此通常書店空間還會兼作飲食、展覽、講座等多種用途⋯⋯難道這些店家在他(蔡志浩)眼中都是不會策展、不值得買書的書店?
≣
我認為文化部藉由訪視員的角度以「MUJI BOOKS」這類連鎖企業集團的商業模式來看「獨立書店」完全是搞錯重點。前者主要是以評估人潮流量、獲利坪效為經營原則,後者則是以蹲點深耕、開拓讀者為核心價值。
速記 🎯 這篇直接迎擊「兩個不穩的論點」
❏ 書店訪視員最大問題並非「堅持不買書」,而是不明白獨立書店對文化傳承的意義 from 關鍵評論網
「策展」並不單是將書放得美美的,也要有辦法讓人看到書的價值,尤其是當中文字的價值。許多思想的價值不是自明的,而是靠許多人講述、討論,然後慢慢被社會了解、承認,以至為成常識。
≣如果訪視員以為書店的「策展」就是令人願意買書,因而以為一些連鎖書店做的「策展」更優勝,那就是只看見商業行銷,而見不到思想。
≣從來流行的東西就是比較容易行銷。獨立書店,為什麼總是賣不算流行的東西?是因為他們不懂行銷嗎?如果訪視員如是想,就是思想上的淺薄了。正是因為書店業者願意將尚未流行,卻深具價值的思想去推廣,所以他們承受了拓荒者的苦困。
速記 🎯 行銷主打「強勢牌」,策展拓荒「弱勢牌」,兩者不應混為一談
意見領袖觀點
反面意見
❏ 聽聽看你自己在說什麼? by 朱宥勳
「書很棒,但我不想買書,為了環保就通通去圖書館借。」
我建議大家不如立刻停止呼吸,這樣應該最環保。
❏ 圖書館才是我參考買書的地方咧! by Lijune・綠君麻麻
看完真是滿頭問號,你喜歡書,但不買書,那你叫寫書的作者到底要要怎樣才能生存?你不用新台幣支持,這個產業就會消失啊,就算是去圖書館,那也要有書才會有圖書館吧?
≣對我來說,圖書館才是我買書參考的地方咧!在圖書館看到喜歡的書,一定就是先記下來衝去買,買書的速度有時候比不上看書的速度,但又怎樣呢?作者的思想及文字化為實體,一本本整整齊齊地安放在家中,有種安心感。
速記 🎯 圖書館也具備「策展」能力,責任不應全推給書店
中性
❏ 紙本書,買與不買的掙扎 by加恩
這篇文只是整理數字,我沒有要「指教」任何人的環保行為,我對蔡先生對書店的個人想法也沒有意見。
「買書」可能比「圖書館借書」環保。
結論二:「電子書閱讀器」有很多好處,但「環保」不是其中一個。
就算一年買 20 本紙本書,碳排都還是比「滑抖音」、「講電話」低。
「樹木」很常在氣候議題裡被神格化。我只希望以上資料可以凸顯一件事:「碳排放來源四處都有,不是只有砍樹」。
≣氣候與永續議題是個獨立學科,值得你投入精力理解。
速記 🎯 讓「數據」說話,不讓「樹鋸」神格化
❏ 獨立書店與公共圖書館的競合問題 by 沈伯洋
與新加坡不同⋯⋯台灣的獨立書店分布散很多,以社區合作、文化活動等為導向。因此確實有一些競合問題。
≣跟韓國似乎比較類似⋯⋯有看到韓國一些優先購買制的作法,或者先圖書館借閱、後從獨立書店購買等;又或者倒過來,先購買,再給圖書。
速記 🎯 在「圖書館附近」開一間獨立書店,是不是好策略?
正面意見
❏ 你們覺得獨立書店的賣點是賣書嗎? by 許常德的地下手記
結果文化部就針對蔡志浩的一句不買書,就請他下台,難道書的出版業就能活下去嗎?
我支持蔡志浩的想法,他在告訴大家獨立書店的存活機會,不然誠品書店是靠賣書而活下來的嗎?白癡才會這麼搞——官僚害死文化。
≣當賣書很困難時你還加碼把重點放在賣書,難怪幫不上獨立書店。
創作者與數位生活
❏ 不要拿 Tag 來組織「主題」 by PJ Wu
Tag 更適合拿來組織「同類型的卡片」,而不是「同主題的卡片」。(若是同主題的東西,則更適合放在一個白板裡面。)
≣舉例來說,關於《好策略,壞策略》這本書的筆記卡片我就會放在一個白板裡面,裡面會有一張這本書的同名卡片,會加上 books 這個 tag 。
閱讀筆耕 🙋 IMO:拿 Tag 標示各種「獨立事件」
之前我曾經向瓦基請益 Tag 的用法,他建議把 Tag 拿來區分筆記「狀態」,會比拿來分類筆記「主題」來的理想。
越分類心愈累,因為一則筆記可能包含許多面向,沒有辦法只用一個 Tag 來定義;但是不同的狀態可以是獨立事件,彼此切分的很乾淨,適合用 Tag 來處理。
IMO 人物誌:創作的底蘊!瓦基「筆記系統」一路上迭代、優化的過程
雨果・Hugo 🙋 IMO:白板 V.S. 標籤
我個人操作 Heptabase 時,並沒有使用標籤(Tag)的習慣,可能是還不清楚使用時機吧!白板的話,我則是如引文所述,通常在探討同一主題時使用,最常用於整理當週 IMO 電子報,一目瞭然。
後來,我也觀看了 Heptabase 討論「標籤使用時機」的介紹影片。意外的是,影片說除非覺得標籤有用,否則不需用它。以下針對白板及標籤的應用場景舉例說明。
假設今天要做關於書的筆記,場景應用分別會是:
白板:當目的是為了研究透徹一本書,就會以卡片為單位,在一個白板中羅列這本書的所有知識點,便於做關聯比較。
標籤:當目的是為了針對小說類別做比較分析(例如人物、場景、刻畫筆法等),就會針對所有含小說標籤的卡片做比較(不限定在同一個白板中)。
❏ 我想推薦獨立書店「小小書房」 by 閱讀筆耕
音樂課、讀書會、講堂、課程⋯⋯一片目不暇給中,最吸引我目光的是「永和散步」這個關鍵字。
❏ 我想推薦獨立書店「綠書店」 by 閱讀筆耕
木製的門牌、門把,外牆櫥窗裡各種能源利用的手工藝品,佐以綠意盎然的點綴。充滿環保概念的二手書店——位於永和的「綠書店」——在 2013 年 12 月誕生了,是一間充滿書香的自然教室。
創作者經濟與 Web3
❏ 比特幣數百年前的祖先:12 呎高的雅蒲島石幣 by BigDipper
有關雅蒲島石幣的研究,對加密貨幣領域非常有啟發,一些人甚至估計中本聰在構思比特幣時,應該是參考了雅蒲島石幣的特點:
耗電挖礦就像耗人力人命開採及運輸石幣;
比特幣網絡上的節點就交易進行廣播並達至共識,就像雅蒲人就石幣的交易作口耳相傳的共識;
這口耳相傳的共識結合原地不用移動的石幣,就像區塊鏈這分佈式賬本。
Swift Evo 🧙 IMO:Proof of Work on MindChain
石頭承載的是當地人的辛勞,而這份辛勞是同步至整個生態系統上的每一個人。就算石頭失蹤,在他們心中的價值仍然存在。
這比起 Web3 錢包還要有助記詞,還要多點儲存在電子設備當中,不知先進了多少倍。
MindChain 沒有 gas fee 的消耗。他們講求的不是想方設法去驗證,而是在儲存價值的層面解決了驗證的問題。大家不認可的,便將一文不值;大家珍而重之的,將可以成為交易貨幣。
反其道而行,他們把價值建立在共同的 Trust 上。你騙了一個認證,但你無法騙全世界的人。你亦沒法盜取他的價值。
這就是我看到後的感想,對於這古代的石頭代幣,不知你又有何啟發?
電子報的最末,要帶你回顧 3 月 19 日晚上的【創作者經濟 IMO】與【公益讀書會】聯名舉辦的讀書會活動。感謝雨果.Hugo的發起與主持,有三本書是當天的主角:
《讓人一搜尋就找到你》(分享者:閱讀筆耕Leo)
《盲目》(分享者:旅讀從心Sammi)
《修復關係的正向衝突》(分享者:雨果Hugo)
讓我們以文字一起來重溫現場!
❏ IMO 人物誌|第一季「說書摩天輪」速記!
正是因為書店業者願意將尚未流行,
卻深具價值的思想去推廣,
所以他們承受了拓荒者的苦困。
——關鍵評論網
投資加密貨幣,懂這些就夠了!從新手到穩健獲利的全方位幣圈入門課
浩瀚的區塊鏈世界不是只有比特幣而已,如果你想要有系統地學習這些知識,並且不受人數、時間、場地(海外地區朋友敲碗已久)的限制,不妨研究一下課綱,報名《鏈習生》平台這門「新手友好」的線上課程:
不論你是完全零基礎的投資小白,或是希望提升獲利能力的新手,都是最適合這堂課的學員,大家可以仔細研究一下課程目錄和其他 QA,早鳥價 47 折好評熱銷中。
結帳時輸入【創作者經濟 IMO】專屬優惠碼「IMO300」,可以再折減 300 元!讓我們在 Web3 一起成長學習 💪
主編後記:舉小旗
這禮拜的頭條是蔡志浩「只借書不買書」言論被社群砲轟,我試著去同理他的處境,有時候只是心血來潮寫一段抒發,沒有考慮太多 DYOR(做好你自己的研究)的問題,這會打斷振筆疾書的連貫性,那該怎麼辦呢?
—————————————————————
升級訂閱解鎖更多賦能 https://creatoreconomyimo.substack.com/
- 獲得週報、人物誌 Writing NFT
- 週報:主編後記(創作者經濟 IMO 知識樹)
- 人物誌:語音訪談無限回放
- 不定期空投派發
- 年度訂閱享 17% 折扣
—————————————————————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