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實是不是鬼?」是個偽問題
偶然在Facebook上看到蕭雲的文章:《陳秋實是不是鬼》,有些簡單的想法。
陳秋實曾是中國內地的一名律師,業餘時間表演脫口秀,去年離開律所,以“公民記者”身份參與報道香港反修例運動,近期則在武漢封城前夕抵達一線,記錄肺炎陰影下的城中事。
他之所以被懷疑是“鬼”,按蕭雲所述,是因為他在直播節目中提到中國人特別喜歡「統一」這個概念,「我們老說台灣『必須統一,必然統一』,『統一』絕對是一個 - 對我們中國大陸人來說 - 是一個褒義詞」,繼而批評排斥武漢的論調。蕭雲正確地指出,陳秋實在此不過是援引內地的政治正確,以凸顯「歧視」之荒謬,「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是也。
筆者同意這一判斷,但進一步認為,「陳秋實是不是鬼」這個提問本身即站不住腳,更有害無益。
不妨作一大膽假設,假如「統一」並非陳秋實所援引之政治正確,亦非政治壓力所迫不得不發,而恰恰是其真實意思表示,是否違背其自由派立場而值得非難?筆者不這麼看。在內地,「統一」固然是一種國家宣導的意識形態,甚至可引出「武統」這一兜底條款,但這並不意味著此觀念僅僅從屬於特定政府。相反,「統一」是一種深深植根於集體記憶的文化,是「自古以來」的「大一統」傳統、清末割地賠款的不平等條約、1950年代起巡弋台灣海峽的美國第七艦隊疊床架屋式構建起來的反抗意志。視「統一」為「復興」的最後一塊拼圖,絕不僅是北京的一面之詞,而是擁有堅實的民意支持。
換句話說,很多時候,不是北京綁架了「統一」,而是「統一」綁架了北京,造成北京在國際舞台和對內宣傳上進退維谷,在此不予赘述。
如果支持「統一」者並不必然是北京代言人,那麼這一立場本身是否具有足夠的惡劣性,構成不為言論自由所寬容之「不寬容」?答案依然是否定的。筆者理解,在許多港台民眾看來,「統一」必然包含「武力恫吓」這一題中之義,與特定政權之「蠻橫」「恐怖」互為表裡。但對內地輿論稍作觀察即不難發現,「武統」主張雖聲勢浩大,卻大多限於社交媒體的同溫層,在自由派中則幾乎毫無市場。常見的情景是,某po文評論區出現「留岛不留人」字眼,立即遭到嘲諷:「你上戰場嗎?」
你很可能見過不支持統一的內地自由派——由於防火墻的阻隔,這種聲音甚至可能是墻外的主流,以至於你會以為這是自由派的標準立場。但事實上,相當一部分內地自由派——或是具有自由主義傾向的內地網民——並不拒斥「統一」這一選項。而他們所理解的「統一」內涵,大概率不包括武統,而是包括聯邦、邦聯等政治方案,或僅以「統一」為一種桃花源式的、未必要在此世達成的文化理想。究其要義,絕非將內地現行制度強加於港台,而更可能是企盼以港台公民實踐為改善內地政治之資源,最終形成一個共享民主、開放等價值觀的共同體。
如此我們便可理解,為什麼在某些議題上進步、開明的內地人士,會在「統一」問題上令海外的自由派同袍「失望」。比如自稱受到央視主持人朱軍性騷擾的「弦子」,本是中國#MeToo運動與女權主義的icon之一,只因在金馬獎頒獎風波之後,在一段長而又長的感慨中提了一嘴「台灣當然是我們的一部分」(這條微博的核心意旨是指出台灣年輕一代和「已經收穫利益並且想維持利益的中年人」的矛盾),而被譏諷「你還是沒有被權力艹夠」,甚至被Twitter畫師「橘豚」安排進極盡惡俗之漫畫,諷刺其賄賂未遂,故藉MeToo之名、行勒索之實。
此類言行,不單惡毒、冷血,更全然違背了自由主義所倡導的尊重、寬容,堪稱言論的法西斯主義。
請允許筆者作一更大膽的聯想:將所有支持、認同或同情「統一」的人士貼上「鬼」的標籤,作敵我之區分,斷然開除其「自由派」身份,會有意無意地強化「抗中保台」「封關救港」之類孤立主義話語的正當性。本文無意討論此類話語本身是否足取,只希望提醒一點:假如追求自由、開放的生活方式,代價是背叛國族認同、撕毀護照,乃至告別那片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心安理得地用「赤納粹」形容其父母、兄弟姊妹與鄰人,以徹底「融入自由世界」,這對個體來說,將是極不公平的不可承受之重。沒有人有權提出這樣的要求。
你或許會說,撇開內地的政治現實、憧憬一個自由而統一的中國——這一想法過於天真,令人懷疑其是否真誠。但在同樣的現實背景下,堅守自由信條,本身不就是一種「天真」和浪漫嗎?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