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8月《太陽出來之後》《金屬之聲/靜寂的鼓手》

Alfredo
·
·
IPFS
·

 《太陽出來之後》 すばらしき世界 (2020)

之前看過兩部西川美和的作品,分別是《親愛的醫生》(2009)和《漫長的藉口》(2016)。做為是枝裕和的「弟子」,西川美和從寫作出身的文學影響,喜歡改編自小說原作,經常關注普通人的生命故事的紀錄片眼光,到關注人物細節的刻劃,這些特點都接近是枝裕和的風格。但她沒有特定情結的創作題材,政治性和女性眼光也沒特別突顯。

《太陽出來之後》特別讓我想到河瀨直美的《戀戀銅鑼燒》,一來兩部片故事都描寫邊緣人的生活中的喜悅與悲劇,二來故事的勵志、動人、煽情都很像是言情通俗劇。本片情節還描寫電視台的企劃人員採訪出獄男主角,讓電影的視角更類同於「關懷更生人」的角度,但電視節目企劃以失敗做收反而像是自我嘲諷。

西川美和當然如前作一般節制煽情的傾向,為故事填充了各式生活的細節,除了比較社會性的求職、工作、居住情境之外,也花了不少力氣在呈現角色的性格與感情,這應當是西川美和式人物肖像風格能夠發揮,並超越電視台視角之處。役所廣司的表演在此成為電影的中心,雖然有時不免感覺演員的氣場過盛,表演太強。

一些略顯失焦與渙散的細節,比如獨居時和吵鬧鄰居的喜鬧對決,到路見不評的暴力鬥毆,或是回鄉找以前的黑道老友,受招持的一夜春宵,隔天卻發現昔日黑道已然破落,加上過度使用的,主角偶爾會冒出坐牢時的應答和走路習慣。尤以作家男配角從在工作上想利用男主角,到後來把寫作的情感寄託在對方身上,兩人產生的「父子情」的情感軸線缺乏具體的說服力,反而是另一種廉價化的設計。

當然可以說電影描寫角色在努力社會化的過程中,必需被迫壓抑自身性格下所經歷的現實代價,呈現原始人性與社會對抗的普世樣貌,但最後轉到有些濫情的收尾除了挑起觀者的幾滴眼淚外,反而破壞了故事可能有的複雜性。

本片整體上仍然維持著西川美和不慍不火的風格,諸多細節看下來是舒服的,但我還是失望地覺得這有點像是幫人打工的電影。

(觀賞於2021/8/1)

《金屬之聲/靜寂的鼓手》Sound of Metal (2019)

之前讀到有豆瓣短評稱讚這部片很不像美國電影,但我看完卻相反地覺得非常的美國,可能他指的美國電影是指偏主流的好萊塢文藝片,我想的美國電影則是美國獨立製作。之前同為獨立製作的《夢想之地》有人批評故事是追逐美國夢的套路,我反而覺得是相反的。這樣看來對一部電影的評價好像也沒有什麼客觀的標準。

片名的「金屬」一方面是從主角玩類金屬樂的鼓手身份發想,到後來他失去聽力後費勁心力存錢動手術戴上植入式助聽器,以為可以回到原本的生活,卻發現他聽到的聲音都成為充滿機械式雜訊的聲響。因失聰而人生驟變的情境下,電影描述了主角被迫和愛人分開而後又重聚的心路歷程,故事談的不是如何在困境中重拾生活,而是如何學會向過去告別,接受生命的無法回頭。(這或許就是美國價值與否的差別?)

電影描寫失去聽力與前後生活的差異,雖然在聲音上的技術處理很精彩,感覺卻不太著重一些故事上的細節,而是將生活樣態與聽力的喪失做為一種隱喻和象徵。所以原本吵雜的現場音樂場景,不斷巡演移動的漂流,和主角放不下其所稱為「家」的旅行拖車,都和之後聽障之家的「靜」、「固定」、「專注當下」成為鮮明的對比,這讓主角的旅程更像是心靈成長與宗教啟蒙。

現代醫學所提供的保證與失落,變成一種隱約地對資本主義(金錢可以搞定一切)、科技的批判與不信任,聽障人士雖必需借助電腦和剛失聰的主角溝通,但科技工具只是學會手語和唇語之前的過渡。聽障之家的主持人一方面要求主角學習接受安靜與專注當下,以求接受現在的自己,另一方面則以藥物成癮來批評主角對過去生活的執著,很難不把這觀點視為一種對當代美國生活的批判,但電影除了圖像式的二元對立外,並沒有真的深入去討論何以為此。

電影尾段主角來到巴黎找分別許久的女友,但女友已經走上新的人生道路,巴黎熱鬧的家庭派對,和派對上父女的合唱,動人的歌聲在主角聽來卻感傷地成為無法企及的噪音。特別請來 Mathieu Amalric 客串主角女友的父親,也像是提供一種法國的圖像,主角和派對的格格不入,都一再召喚他回去美國,回到聽障之家那種清教徒式的生活。女主角回歸家庭的迷途知返,也暗指主角和女友兩人過去4年的巡演生活是一種執迷,他們必需放下就此分別。

所以對我來說《金屬之聲》無關任何意義上的「金屬」或聲響,甚至也無關音樂或是聽障本身,它更像是一種前後斷裂的戲劇結構,召喚著告別、放下、拋棄、重新開始。最後主角拔掉助聽器,選擇不去聽這世界的聲音,對我來說這同時有積極的意義(接受自己),也是一種消極的選擇(背離過去)。

(觀賞於2021/8/5 Amazon Prime Video)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Alfredo網誌Blog on Cinema的作者 業餘影評寫作者 Cinemagoer
  • Collection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