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食物在擔當什麼角色
大家可能會說,盡量均衡飲食為健康,久久可以小放縱為樂趣,但究竟我應該把食物在生活中看作什麼角色呢?這個問題到現在還在糾結,實在難解。尤其對於身處餐飲行業的人們,或者是像我這樣以後希望從事與食物相關的人,需要好好思考。
營養來源
這是最基本的,但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其實跟心理學有點相似,每個人都知道個大概,但沒有多少人是專家。如果以追求營養健康為目的,其實選用的食材就是越簡單越好,味道過得去就ok啦。不過怎樣是營養均衡?
無論是從什麼渠道得知,大家都知道健康飲食金字塔,跟營養均衡常常一起被提到,而香港衛生署至今仍然以"健康飲食金字塔 均衡營養好體格"為標語。很久以前我深信不疑這是健康飲食的標準,但實際上我覺得不是真的。
均衡飲食是維持健康的要素,我們應依照「健康飲食金字塔」的原則飲食,以穀物類為主,並多吃蔬菜及水果,進食適量的肉、魚、蛋和奶類及其代替品,減少鹽、油、糖分;並以去肥剩瘦,多採用低油量的烹調方法如蒸、燉、炆、烚、白灼等或用易潔鑊煮食,及減少煎炸,以求達致飲食均衡、促進健康。 (來源: https://www.chp.gov.hk/tc/static/90017.html)
最大問題就是穀物類。以前小學每天運動量都十分充足,自然沒有過多醣類的問題,可是以穀物為主食的話,中學生/上班族都是靜態活動為主,飯後不散步,血糖上升又下降,很容易就睏了累了,而我個人又很討厭午覺,所以改變飲食習慣對我比較合適。
至於當代飲食模式花樣多多,每個人應該按自己的身體狀況和素質進行調節。我就比較信奉低醣生酮,主要原因是想要精神水平下降速度減慢和減脂,而且可以大口吃肉,但面食、水果不能多吃真是個難點。在這也不詳說了,網上也有很多資料。
問題來了,以食物營養為研究重心的話,為什麼我不去唸營養學、生物醫學等學科?
樂趣來源
這是主流吧。不管是零食、甜食、速食、放題,還是高級料理,通常優先考慮都是吃得爽,然後再考慮營養,把傷害減少。這個領域能探討的就多了,因為這裏的食物是藝術品,色 香 味 口感 食用方式,都是變化多端的。我們有傳統料理吃個古早味,Fusion菜吃個全球化,分子料理吃個科學,Food pairing吃個搭配,都有樂趣,營養就不是那麼重要。
問題是,這種主流對於社會未必是件好事,尤其當我們提到美食,其實不健康的還是佔多。究竟營養和樂趣要怎麼去平衡呢,這是我想要研究的方向,烹調手法、食材選用、搭配等,透過直接接觸食物來學習。
文化組成部分
這應該是不自覺的,我沒有足夠專業去給大家宏觀地分析,但我覺得飲食在文化中佔據了很大的地位。如果要從文化層面探討食物,所需知識面更廣了。
我只能以生活的感受和淺薄的知識來說說: 家裡的飲食文化是以粵菜為主,晚餐長期四菜一湯,尤其喜歡吃魚、雞、排骨; 午餐湯面/湯飯/剩菜多,不時也會吃餃子 雲吞 紫菜飯捲 肉醬意粉/蕎麥麵; 早餐就煎蛋&廚師腸/火腿 配 湯面/通心粉,或者蒸各種點心。可是外面餐廳的花樣就多不勝數了,尤其香港從舊時就是中西混合,所以香港飲食的特色我覺得就是各種摻雜的一種Fusion文化,接受度大,追求多元和諧。
由於現在趨勢全球化, 無論在什麼地方其實都很容易接觸到其他文化。正面能夠豐富文化達致更多元; 負面是可能形成文化入侵 本地文化沒落。
認識其他飲食文化能夠有助創新, 有更多內容可以運用 組合, 但了解自身的文化也同樣重要。可是要問到我自己, 自身的文化是什麼呢? 到目前我仍然不清楚, 所以說我希望更了解自己 了解香港 了解世界。感覺長路漫漫呀~
至於我們正在創造的文化, 是在往什麼方向走呢? 更為健康營養/更為多元樂趣享受, 還是能夠做到兩者並存呢? 相信不少學者已經在長久研究當中。是每個人的飲食習慣形成文化, 還是一個大潮流影響個體飲食習慣更多呢哈哈😋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