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獲利模式與人才流動(上)

深邃月光
·
·
IPFS
·
就算果粉沒有每年換機,但總是有那些還在使用IPHONE6或7的使用者,已經到達不得不換機的極限,終究還是要來個大跳躍,一下換到最新機型,享受一整年都是最新的快感。

面臨2022年的通貨膨脹與升息挑戰,公司必須要發展更多的獲利模式以穩定甚至增加公司的營收。其中,轉投資是一個常見的做法。例如買進相關上游或下游的廠商,讓自己的製造成本能夠因此下降。也可以選擇投資熱門或成長型股票,藉由這些個股的獲利,來讓營收也隨之增加。

如果是把錢拿來投資新創公司,那就是在賭是不是有買到大黑馬的可能性。畢竟再怎樣大的公司都是由小公司慢慢發展起來的,雖然勝率不大,但只要眼光夠精準,還是有可能獲利。除此之外,獲利模式的精進,也是必備的做法。就如同台積電持續往3奈米製程前進中,只要良率能夠維持住,產能也能上來,就能夠拿去支付因擴廠所產生的龐大費用,進而讓毛利率及營收都能一起增加。

開發新產品,有可能能夠獲得較高的利潤,例如像蘋果公司每年持續推出新款的IPHONE手機,就算果粉沒有每年換機,但總是有那些還在使用IPHONE6或7的使用者,已經到達不得不換機的極限,終究還是要來個大跳躍,一下換到最新機型,享受一整年都是最新的快感。但是,如果推出新產品的效果不佳,或是根本沒有新產品可以推出時,那公司是不是只能吃老本,眼睜睜看著被同業超越呢?往好處想的話,至少還有舊產品可以販賣,不會一下就完全沒收入,但也會害怕究竟還能支撐多久?

的確,沒有新產品是一件堪憂的事情。但換個角度來想,是不是公司對於新產品的期待過高,以至於遲遲做不出來?又或者是投入成本過高,導致發生資金不足的情況產生,進而造成了現在的困境,這是公司領導人必須想辦法去解決的。那麼,是不是該考慮降低一下標準?與其去追求那些所謂具有競爭力的產品,是不是可以考慮沒那麼強但還是有獲利可能的產品?例如台積電雖然可以達到市佔率的一半,但還是有其他空間可以讓其他代工廠有獲利的空間。

產品不夠頂尖,也就不用耗費太多金錢就可以製造出來,所謂一分錢一分貨,購買這樣產品的消費者也該有這樣的認知。去夜市的攤位購買一件一百元的洋裝,說是跟百貨公司專櫃同等級的貨,這會有可能嗎?除了採取薄利多銷的手段之外,也要考慮的是,有沒有辦法在行銷方面採取更精準的做法?因為光是以價格吸引顧客,可能會落入削價流血競爭的迴圈,看誰最後撐不住了,這對大家都不利。寧願是市場的需求量很大,讓大家都有錢可以賺。如果預期到量變小,就要思考另闢不同的路才是。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深邃月光每日持續往從心所欲的富足生活前進中!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從新ETF之發行來思考分散佈局(上)

感恩日記的必要性(下)

感恩日記的必要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