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21世紀的21堂課

理科假文青
·
·
IPFS
·
面對未來挑戰,教育需深刻變革,個人需在快速變遷中找到意義與價值。改變是唯一不變的事。

📖 21世紀的21堂課

當今最大的挑戰和最重要的變化是什麼?我們應該注意什麼?我們應該教孩子什麼?

這些問題是這本《21世紀的21堂課》想要傳達給我們的訊息,並引導我們透過自己去思辨找出答案。

▍ 這本書在說什麼?

作者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本身是位大學歷史學教授,擅長研究宏觀歷史問題,而他著作的《人類大歷史》更是廣為人知的暢銷書。

在《21世紀的21堂課》中,作者從歷史角度出發,描繪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探討假新聞恐怖主義科技顛覆等問題。同時,也聚焦當今社會,揭示這些挑戰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最後,作者將重點放在教育和人生意義上,強調面對未來挑戰教育需深刻變革個人需在快速變遷中找到意義與價值

整本書內容相當豐富,關注資訊科技生物科技攜手後對社會的巨大顛覆與重塑,並深入探討了工作、戰爭、民族主義、宗教、移民、教育等21個重大問題。

對現今台灣,最有感的是在民主社會中,我們需培養獨立思考與思辨的能力,避免落入群體思維陷阱,學會分辨現實與虛構。作者提出了兩條黃金守則,供讀者參考:

  1. 第一條黃金守則:如果你想要可靠的資訊,必須付出高昂的代價。如果你免費獲取訊息,很可能你才是整個商業行為中的產品。

  2. 第二條黃金守則:如果某些問題對你特別重要,你應該努力閱讀相關科學文獻。

💡 所有人都該負起責任,花些時間精力來找出自己的偏見何在、驗證自己的資訊來源是否可信。

在讀完這本書後,彙整了工作未來教育三大面向的內容,並從中挑選出一些有共鳴和價值的觀點與大家分享。

工作的重塑:在AI時代重新定義職業價值

在這個困惑的年代,舊的故事崩潰消失,新的故事還無以為繼,我們該怎麼生存下去?

💡 改變是唯一不變的事。

我們這一代從自動化到近年的AI大爆發,需要重新定義工作的價值和意義。未來十年還會持續顛覆你我的認知,這不僅涉及到個人的職業發展,也涉及到社會政策和教育體系的改革。

還記得小時候威爾史密斯演的 I, Robot《機械公敵》,從今年初 Stanford 發表的 Mobile ALOHA 機器人,感覺這一切就快要發生。

  • 自動化和AI的影響:

    • 工作消失: 隨著自動化技術的進步,許多傳統工作正在消失。例如,製造業、客服和物流等領域的大量工作崗位已被自動化技術取代。

    • 新工作崗位: 雖然自動化會消除一些工作,但也會創造新的工作機會,特別是在高科技和服務業領域。然而,這些新工作通常需要更高的技能和教育水平。

  • 人類工作的未來:

    • 創意和人際互動: 未來的工作將更加注重創意和人際互動,這是機器難以完全替代的領域。具有創新能力和情感智慧的人將更具競爭力。

    • 終身學習: 在快速變化的工作型態,我們已經不再是畢業後一招半是打天下,終生學習將是我們與上一代最大的差別。

未來的探索:AI與生物科技的跨時代衝擊

關於生物科技這個議題,正好結合最近台灣很夯的話題,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在一次演說上,被問及當前的教育應該關注什麼

他的回答是,過去10到15年大家都以學習電腦科學為主要方向,但隨著AI的進化,縮短了各產業的科技鴻溝;在未來的10年,大家不用學程式也能夠使用運算科技(Computing Technology),所以他認為學程式時代過了,「生命科學」才是未來。((( 驚!)))

很衝擊與前衛的一段話,但想想這些科技大老們,包含馬斯克早在2016年就成立的Neuralink一樣。

這是一家神經科技和腦機接口的公司,近期已經有人體植入大腦晶片的實驗,結合AI晶片的應用,對於人類未來的發展真的是無法想像。

對於未來兩大趨勢是AI以及生物科技,或許人類的行為及思考模式會逐漸被機器給摸透,甚至取代。 試想如果有一天超商、加油站甚至是醫院、學校都可以靠機器來處理,用無私公正的AI大數據演算法來決定最佳的政策,人類的工作型態將會有重大的改變。屆時有創意、溫度的工作,會比專業重複的工作更有價值。

而面對這衝擊,作者認為一個人的價值將會取決於你可以吸引多少「注意力」、「信任」、「喜愛」,而個人品牌、說故事的能力、名氣、創意將會是成功的關鍵。

💡 在一個資訊滿滿卻多半無用的世界上,清楚易懂的見解就成了一種力量。

教育大革命:培養未來的創意與智慧

我們不知道未來的世界和就業市場是甚麼模樣,我們也不會知道人類需要哪些特定技能?

過去的教育注重學習,充分的受教了2、30年,才投入職場,職前也必須先教育訓練一番,才能安心上陣,反觀現在講求彈性快速應變的時代,等到甚麼都學會時早可能已經被淘汰,因為總是不斷有新事,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這早已是趨勢,是必然。

這也是這本書中相當強調的4C,作者認為現在的教育應該更重視開放、獨立思考、邏輯能力,未來教育更應重視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維)、Communication(溝通)、Collaboration(合作)、Creativiry(創意)

  • 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維)

    隨著信息量的爆炸,具備批判性思考能力變得至關重要。學生需要學會分析和質疑信息的來源和內容,以避免被假新聞和錯誤信息所誤導。

  • Communication(溝通)與Collaboration(合作)

    全球化和數字化時代,有效的溝通和合作技能是成功的關鍵。團隊合作和跨文化溝通能力越來越受到重視。

  • Creativiry(創意)

    在自動化與AI的時代,創意創新是人類相對於機器的優勢所在。創意能力能幫助學生適應快速變化的世界,並在各行各業中脫穎而出。

更廣泛的說,要符合快速變動的AI時代,學校不能再太看重特定的工作技能,而是要強調通用的生活技能

書中有段話描述的相當中肯:

在過去時代因為變動很慢,聽有經驗大人的話,是相對安全的選項。但現在已經不同,找個穩定的工作、金飯碗在一個好公司待一輩子這套已經不管用了。唯一能做的是持續學習增強自我能力以及培養人脈

試想我們從以前CD到MP3到Apple iPod、Netflix串流媒體服務(Streaming Services)、智能手機(Smartphones)興起到社交媒體(Social Media)與網紅經濟(Influencer Economy),再到最近崛起的AI人工智能,這些都不斷的再顛覆過往的商業模式。

所以未來不管什麼職業或企業,都必須要不停地進化學習及跨領域整合,因為隨時都可能會出現一個破壞式創新的競爭者,顛覆既有的商業模式。

▍ 後記

這本書對現代社會的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啟發讀者關注當前的重大問題和未來的挑戰。

內容探討科技、教育、戰爭、民族、宗教等多個領域,啟發我們保持開放的思維,積極應對變化,強調合作和創新在應對未來挑戰中的重要性。

主題很多,真的有興趣的人可以再去翻閱,而我則是對於科技與未來教育這兩大議題較有興趣。這也讓我想到先前讀《器識》這本書,結合張忠謀的演講給年輕人的四個建議:

💡 未來是AI與IoT的時代,有四個關鍵:數據、運算能力、創業家精神、終生學習。

最後,呼應作者提出的一個問題:是科技服務你、還是你在服務科技?

如果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科技能幫助你達成目標。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科技就很容易為你塑造目標,控制了你的生活。特別是隨著科技愈來愈了解人類,你可能愈來愈會發現,好像是自己在服務科技,而不是科技在服務你。

這問題值得我們好好的去深思科技帶來的便利,對你我的生活意義是什麼?

#閱讀筆記 #B090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理科假文青人不用很努力,但要很認真生活; 透過閱讀沉澱心靈,藉由分享讓彼此成長。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閱讀 | 孤獨的價值:寂寞是一種必要

閱讀札記
90 篇作品

閱讀 |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