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評書|愛ta,你會助ta自殺嗎?問天下有情人
愛是什麼?很難回答。愛,是支持ta的所有決定嗎?愛,是陪ta走到生命的最後,till death parts us嗎?愛,是不忍ta承受病痛折磨,助ta一臂之力嗎?愛,千姿百態。我一直覺得,愛與不愛,受者說了算,絕不是施予者。其實,現在仔細想想,也不絕對是這樣。無論施者、受者,都有可能是無法給予/感受到愛的個人,所以說,愛是雙方的,互相的,是相敬如賓的,也是寄情山水的,更是相濡以沫的。如果,你可以真正感受到愛,給予愛,也與身邊的伴侶相愛,你會助ta自殺嗎?
在情人節的這天,選擇這樣一個書評的題目似乎有點奇怪,但看到👇這本書和之後的介紹你可能就明白了。
Amy Bloom的這本《In Love:A Memoir of Love and Loss》是今年二月才剛剛出版的新書,我通過預購已經到手,如饑似渴地讀完,掩卷時依舊為封面上相擁的愛侶之間的愛情感慨。Amy和Brian是半路夫妻,相識、相愛後彼此離開了曾經的家庭,組建了新家。Amy有三個孩子,都已經成年,也有了孫女們,Brian婚前沒有孩子,但在新組建的家庭中成為受歡迎的可愛外公。然而,Amy與Brian的13年美好婚姻在阿茨海默症(老年癡呆症)逐漸侵蝕Brian後畫上了句號。只不過,這個句號是Brian自己畫上的。
一、阿茨海默症的苗頭
《In Love》這本書的作者Amy Bloom是一位作家、心理醫生,並在Wesleyan大學教授寫作課程。我沒有讀過她的小說,這本關於愛和失去的回憶錄是第一本。Amy將她跟Brian的愛情描繪地非常美好,至少在阿茨海默症還未找上Brian之前。
我喜歡簡短的章節。《In Love》的大部分章節都只有一兩頁長。不長的篇幅卻足夠Amy Bloom讓讀者瞭解她的愛人Brian——一位英俊瀟灑的建築師,設計過很多建築,喜歡釣魚,並曾經活躍在體育場上。
可是,Amy慢慢發現Brian會忘記預約和日程安排,並且開始自己帶紙筆記錄新的日程安排。這些忘記還促使Amy更加頻繁地跟Brian吵架,因為Brian的脾氣也變得煩躁不安。生活中沒有遇到長久照顧阿茨海默症患者的人們可能不知道這個逐漸侵蝕人大腦的病症對病人和照顧者的生活質量影響多麼大。Amy寫道,得阿茨海默症的女性人數比男性多,長久照顧阿茨海默症的人數也是女性遠超男性(這個原因似乎顯而易見)。YouTube上有很多記錄阿茨海默症患者日常的vlog,也有不計其數的網站呼籲人們多吃藍莓預防此病,可惜的是,並沒有任何能夠有效治療這個病症的方法,而患者會在病程中逐漸失去自己,失去自主的意識。
作為人,自主意識的重要性或許不是我們每天都思考的問題,可一旦面臨失去意識,人之為人就似乎已經消逝了大半。
當Brian通過看醫生、做測試及最終的MRI發現自己得了現階段無法治癒的阿茨海默症後,Brian決定通過有尊嚴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安樂死。
在Brian有症狀苗頭的日子裏,Brian並沒有抱怨過他自己的健忘或者其他signs。這些是Amy或者醫生在檢查了Brian身體後逐漸發現、指出的。Brian從未在家裏向任何人宣告,我現在健忘得很,你們都要珍惜我,按我說的做😂在閱讀中,對於Brian逐漸展示出來的阿茨海默症的苗頭是Amy通過生活中樁樁件件的小事和觀察積累出來的。真正的患者像Brian這樣才對。為什麼要繞著麼段路說這些呢?因為利用自己要得老年癡呆症來情感勒索兒女就範的我再熟悉不過了,而且發現這並不是中國或者哪個國家的文化使然,各國都有這樣的例子(怪也不怪)。讀了Amy的文字才更加明白,真正的患者是什麼樣子。
二、愛情、友情、親情中的你會如何回應
這裏記錄的是幾個觸動我的事件。當Brian決定要在阿茨海默症完全侵蝕他的自我、個人意識和尊嚴之前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後,他首先獲得了妻子Amy淚眼汪汪的支持。
我之所以在副標題中將「愛情、友情、親情」這樣排列是因為這個順序是Brian做出決定後受到支持、幫助的順序。首先是他的妻子。Amy非常痛苦地接受了Brian的選擇,尊重了他想要最生命最後保持自己的尊嚴的決定。
當獲知Brian因為阿茨海默症想要結束自己生命的決定後,Brian一位非常宅的密友表示如果條件不允許,願意在Brian同意下去森林裏開槍送走Brian。這是非常「慷慨」的決定,因為這樣會面臨蹲監獄的風險。但他的朋友說:「反正我已經這麼『宅』了,蹲監獄怕什麼?!」你有願意為你蹲監獄的朋友嗎?
最後,親情在整個故事中扮演的角色相對少。Brian和Amy在安排好一切後,才一一告訴Brian在世的母親、兄弟姐妹,Amy的孩子等等。
我對這樣的順序深有感觸,覺得當聽到「三十而立」時,其實「立」的是自己作為一個成年人的家庭,而除了照顧孩子、跟伴侶相互扶持,有理解自己的朋友,能夠享受人生。足已。
三、絕症晚期前如何結束自己的生命
Brian想要以有尊嚴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做決定之後,他和妻子Amy才發現自己的選擇不多。在美國,僅有幾個州有「Rights-to-Die」的法律,而即便是有這樣的法律,也嚴格規定了希望借助醫療手段結束自己生命的絕癥晚期患者必須只剩下六個月的生命,且能夠在無他人協助的情況下自己執行結束自己生命這一動作。我曾經也有一次不算特別直接的這方面的接觸,國家為加拿大,似乎並沒有必須只剩下六個月生命的約束,只是強調必須自己執行(自己喝掉「毒藥」),而我第一首地感受到最後被告知的家人的痛苦。
所以,Brian和Amy經過衡量後決定去蘇黎世通過Dignitas進行安樂死。Dignitas是瑞士蘇黎世一家非營利性質幫助人們有尊嚴的死去的公司。它對前來申請安樂死的要求很嚴格,也有一整套嚴格的程序,當然,首先需要排除的就是申請人患有抑鬱症或者有抑鬱症傾向,無法就結束自己生命做出不受病徵影響的決定;另外,也要看患者死後ta的伴侶是否會明顯地獲利。Brian經過自己精神科醫師證明和重重訪問和跟瑞士醫師交談、見面獲得了在Dignitas進行安樂死的資格。
Amy和Brian安排好後事(其中包括給孩子們和外孫們寫的信、小紙條),跟朋友的告別,Amy的孩子們和朋友也向她伸出援手,表示能夠陪她一起去瑞士或者在機場立即接上她。
Dignitas的安樂死過程是,Amy和Brian前往蘇黎世的Dignitas,醫師談話後選擇一個「死期」。屆時來Dignitas,先要喝下一個防止嘔吐的anti-emetic的藥,這個藥可保證在喝下致命的安樂死藥劑後不會反胃、嘔吐。這個防止嘔吐的藥只管一個小時的效用,如果一個小時之內客戶沒能做好喝下安樂死藥劑的準備也無需緊張,只需要再喝一次Anti- emetic,每隔一小時再喝一次,即可。客戶可以在喝安樂死藥劑之前的任何一秒鐘告訴工作人員,「我改變主意了。」安樂死的進程即可放棄。但在Amy的描述中,Brian在向Amy重複了多次「I Love You」之後選擇了自行喝下安樂死藥劑。安樂死藥劑的效力在Amy的描述中非常快,Brian沈入比較淺的睡眠,數分鐘後沈入更深的睡眠,之後就死去了。
在寫出👆文字的時候我都有一種非常強烈的想要嘔吐的感覺,彷彿是害怕,也是Amy作為妻子在Brian生命的最後一刻將一切記錄得真實、令人慨嘆。Brian在Dignitas死後,工作人員來叫Amy離開,因為她們告訴Amy,她應該不想看到瑞士警察來檢查Brian屍體的情形⋯⋯這樣的故事、這樣的經歷,很難想像。
Brian死前告訴Amy,將這一切寫下來吧。於是,Amy就寫了這本「沒有引號」的書。
四、沒有引號的書
沒錯,這本回憶錄幾乎沒有引號。我很早就在閱讀的過程中注意到了這一點。雖然不是一個引號也沒有,但只要是需要引用Brian的話、Amy和Brian之間的對話等情況,書中未出現一例引號。可是,為什麼呢?我猜測是因為Amy想將Brian的故事融入到整個敘述過程中而不通過引號將Brian或者任何對話單另提出,讓整個故事的敘述感增強,成為一個關於Brian及Amy的故事;另外,這也是我非常欣賞的一個地方:作為回憶錄的形式,其實每個人不可能記住自己或者他人準確的所說的話,用引號相當於告訴讀者當時這個人說的原話就是這樣。人腦和記憶是很難完成這樣的任務的,尤其是一本講述阿茨海默症對人認知系統的侵蝕這樣的回憶錄,不用引號更好地契合了這一點。
現在,我看過了沒有引號的故事,也以前讀過全部都是引號的故事。掩卷嘆息,覺得這世界上有那麼多的決定可以做,為什麼有的人會選擇明知故犯地一次次傷害他人,有的人則會選擇有尊嚴地、不給他人帶來無休止拖累的離開,有的人把自己的選擇說成是被逼無奈,有的人說我為我的選擇負責⋯⋯
其實,這本書就是我送給老公的情人節禮物之一,已經在去年就盤算好了,就等這本書的出版。因為遇到老公之前,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愛,因為從未得到過。這是我一再強調的。我們走到一起是因為彼此都在對方身上看到了渴求已久卻從未感受過的愛,一種與我們孩童時期所承受的截然相反的愛,一起走過許多年,越來越清楚地發現,愛是行動,從來不是嘴上說說的甜言蜜語。以前就說過,我長在大學,教授級別的甜言蜜語聽過太多,且行為與這些甜言蜜語的不符在兒時就被告知那就是「愛」。所以,我一直以為「愛」就是欲擒故縱,就是征戰沙場,就是要贏,就是你必須按我說的做,就是我養你為了你將來養我⋯⋯不過,身體從不會騙自己,我的感受無時無刻不在質疑,這些究竟是不是愛?
曾經看到一個說法,深以為然——
說愛就像烤火的感受。你圍爐而坐,爐中有火(愛),你自然不會問,「爐子裡有火嗎?」因為你感受得到溫暖。反之,爐中沒有火(愛),你不會感受到溫暖,卻會不停地查看,「爐中有火嗎?」答案是:沒有,因為你感受不到。這時,你不會騙自己,「爐子裡有火,我是暖和的。」因為有火沒火是很直觀的感受,但將火換成愛本來亦然。
一個成年人,從不知道什麼是愛開始一點點學習其實是很難的,因為作為孩童的自己從未體驗過,成人以後要抗拒更多雜音,那麼就總有一種自我的厭棄在潛意識中隱隱作怪,而這種與自己的關係會投射到與他人、與自己的孩子的交流中,我們都在這條路上摸索著前進,慶幸的是,在這一兩年中能夠逐漸地開始愛自己,在給予自己愛的同時將這份愛投射給孩子❤️
我們討論過阿茨海默症的可怕,我有些反感這個話題,因為母親常常用她要得阿茨海默症威脅我(後來我發現這種行為模式不是獨特的,在國外c發現同樣情況,幾乎語出一致,可笑的是,這類從未給予過愛的母親確實都深信如果自己失去意識,兒女會哭天搶地、後悔莫及😂且從Amy這本回憶錄中我明白了真正罹患阿茨海默症的人的症狀如何,斷不會先期去到處宣揚自己腦子不好用了😂),先生則害怕這個病症對個人自主意識的侵蝕。坦白說,如果面臨Amy和Brian的情況,我也不知道會如何選擇。
人生是這樣短暫的一遭。是令我們生而為人的意識造就了我們的痛苦和歡樂,意識逐漸喪失的過程可怕,更可怕的似乎是我們還在存續的身體見證這一意識的消逝⋯⋯Amy的記錄讓Brian的一生非常有尊嚴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並在他自己的選擇中結束,也不失為一個圓滿的結局。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讀者送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