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人老心不老
最近女兒和我說,希望快點成為大人,那就不用上學了。我失笑,憶起我以前也曾這樣想過。
然而,成為大人後,卻不希望時光流逝得太快,不想變老。
中國人有個觀念就是養兒防老,以免將來老無所依。
我們普遍害怕變老,也不願意承認自己老了,男女星更靠著醫學美容,硬是要將青春留住。
何謂老?為何害怕變老?
我們對年老好像有著一個既定的概念,老眼昏花,體力衰退,機能老化,行動不便,身體開始出現各種毛病,需要人來照顧。
老了後,是否就是沒有用呢?
如果你認同這些,覺得自己只會越老越沒用,越老學習能力越弱,越老體力越差,越老記憶力越弱,那麼你就朝著這方面的實相邁進。因為你的潛意識已經深植著這樣的意念,你的機能確實會漸漸退化。
傳統的「老人沒有用」的觀念,令老人否定了自己,身邊的人也作如是想,令他們更覺得自己沒有用。
賽斯曾提及,老年人是有「第二青春期」,是富有創造力的。男人的精子充滿活力,女人的子宮也變得有生育能力。然而,賽斯亦說,「第二青春期」被抑壓,也可能是導致年老人的癌症原因,因為在傳統的認知上,我們覺得老了沒有用,也無需再學習,也無創造力,這些導致原本充滿活力老年人,被否定了價值,導致這些能量被堵住,無從發洩,從而長出癌細胞。
賽斯的論據無從驗証,或許很多人都覺得是天方夜譚。但是在1979年,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埃倫.蘭格博士和一批研究生做了一個關於環境與年老關係的研究。
這群研究人員,將一個建築物裝修成1959年的模樣,即是當時的時期往前推早20年。家具、電器、各式用品都是20年前的產品,屬於1979年的物品全部不能出現,接著便請了八位七至八十歲的老人到這裏住。
研究人員要求他們按照20年前的自己生活,談論過去,模彷過去。而研究人員對待他們也像五十歲的人,而非七八十歲。即使老年人拿著拐杖,駝著背,研究人員也請他們自己抬行李上樓,絕不幫忙。
這些人在這裏生活了五天,結果怎樣?
他們整個變年輕了,聽力、視力、記憶力、敏捷性和胃口都有顯著的改善,而且變高了,精神了。來時是要拿拐杖和子女幫忙提行李的老人家,現在都能自己行走了,自己提行李箱離開。
環境與人們的對待,真的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心境,從而令人在身體上也發生重大的變化。
很久以前讀過一篇文,作者是一名學生,他與其他同學一起被教授邀到家裏吃晚餐,晚飯由教授七十多歲的母親與一名傭人張羅,教授沒有幫忙,飯後也是教授的母親收拾洗碗,教授與學生則坐在客廳中聊天,作者見此情此景,乍感教授很不孝順,怎可以讓年老的母親做所有的家事。
直到教授母親洗完碗,與他們道晚安,便自行上房睡覺。這時教授卻到廚房把母親洗過的碗重新再洗一次。
當時作者不解,後來再問教授,教授才說,他這樣做是讓母親覺得自己被需要。
被需要,才能顯得有價值,才覺得自己有用,才有生存的動力。所以即使母親把碗洗得不乾淨,他也讓母親自己洗,事後瞞著母親自己再洗一次。總比對母親說:「你都洗得不乾淨,別做了。」這反而抺殺了老年人自我價值。
我的一位朋友,非常的孝順,請了傭人來照顧其外婆。幾年前,他的外婆不小心跌倒,導致盆骨破裂,做手術裝了一個假盆骨。至此以後,他就非常的緊張其外婆,走路時扶著,不讓他一個人走,去洗手間要傭人幫忙脫褲子,吃完飯後又要傭人幫忙清潔,儼如在照顧一個小孩一樣。
每逢外婆想自己走一會路,他連忙緊張的喝令她不要亂走,要外婆乖乖的坐下來,長年累月下來,外婆現在出門都要坐輪椅,已經不太會走路。
這是一個被否定能力的老人,他被定義為沒有用,需要人照顧,其實他身體很健康,也沒有什麼病患,卻因為周遭人以關心為名的限制,使他漸漸退化。
我的外婆與這位外婆年紀差不多,都是八十歲左右,太約二十年前因為大病,被醫生斷定只能多活幾年,而且有幾次大病出入醫院好幾次。
然而,他的兒子卻沒有因此特別著緊他,她與兒子一起住,外婆很寵這兒子,一直照顧著他,即使年紀大了,兒子也很習慣外婆這樣的照顧。
我外婆現在還是能走路,也會洗衣做飯,能照顧自己。
我並不鼓勵老年人不需要幫忙或照顧,只是要衡量不要照顧過頭,過了火位。
老年人的情況,年輕人也要多了解,不然我們也會進入一個「年老沒用」的迴圈,而且了解這些現象,也能讓我們更會善待身邊的老人家,孝順、幫忙是好,但不要否定老年人的存在價值。
還有,現在的還年輕的我們,也應試著更有意識的接受和篩選各種不同的信念,讓身心靈能成長得更健康。
作者:@淡淡晴空
專欄區:悠悠轉晴
延伸閱讀:
🎏 香港住屋 🎏 從孩子身上我們學會了什麼?
🎏 開心時買衣服 不閞心時買衣服
🎏 我們永遠都可以選擇
🎏 獨遊的奢想
關注新性感雜誌 → 新性感|Matters平台文章索引|Matters|方格子|電子報
原文發表於 新性感雜誌網站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