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工藝║線裝書(Thread-Bound Book)|齊欄與草訂
線裝書(Thread-Bound Book, 又稱古線裝)之齊欄與草訂
線裝書是指以線類進行裝訂的圖書類型,又稱古線裝。中國古代的紙本書,經歷了捲軸和冊頁兩個階段。宋代是書籍印刷爆發的時代,開始出現多種多樣的裝訂方法,宋代是書籍裝訂形式最重要的一個時期,包含有蝴蝶裝、包背裝等。
工具(Tool):
- 齊欄用的自製定位平台。
- 套版(用於多本線裝書製作時,單本可不需要),將紙釘與裁邊的尺寸事先量好,在厚紙板上將相對應的位置打錐眼,以便於套在書頁上。
- 錐子
- 木槌
- 美工刀
- 尺
- 剪刀
- 切割墊
- 厚木板
- 紙鎮
物料單(BOM, Bill Of Material):
- 紙釘(或螞蝗攀):每冊書需要二隻;草訂時所用的手捻紙(材料為皮料紙),有兩種,長的稱“螞蝗攀”,短的謂“紙釘”。作法為選取皮料紙,順著紙的豎紋方向,裁成一條寬約 1 公分、長 10 公分的皮條紙,前後兩頭剪成尖形斜角,於中間處對摺再對摺,順著尖斜處往中間處搓捻,即可完成紙捻。
- 已經備好的線裝書頁以及蝴蝶頁。(線裝書頁與蝴蝶頁的前置作業與準備,將會另外更新製作工藝)
齊欄
書頁經過折頁,壓實後,此時書頁的穩定度已很好,便可進行書頁的齊欄,相關的輔助工具多種,端賴各人習慣而定,其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能將全書書頁的版框線下緣對齊,並成為一直線,整齊如刀裁,令人觀之賞心悅目。反之,齊欄工作沒有做確實,版欄參差雜亂,令人意趣大減,此一技法看似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卻頗需耐心方能勝任。
齊欄的標準為皆以下欄(地腳)為準,因為木板書皆以手工雕製版心,大小常因反覆印製受潮致收縮不一,導致版心的欄線不盡相同,如以天頭為準,會促使地腳處顯得緊迫。一般的比例為天頭和地腳空白處,多為六比四的比例。齊欄的方法可利用雙手徒手完成,第一種為挨齊法,次為撤齊法,另一種為擺齊法(本次示範所用)。
步驟:
1. 如圖佈置,書頁須將最後一頁至於最上方,亦即整本書頁的排序是要從上至下為最後一頁至第一頁方式擺放。
2. 將書頁拿起,進行齊欄作業。
3. 齊欄:齊腳不齊頭,線裝書有天頭地腳之分,齊欄須以地腳為主。一頁一頁的對齊並往上堆疊。
4. 完成! (請看以下影片示範)
草訂(初步裝訂):
單頁的書頁經過壓實,齊欄後即可進行草訂,亦稱為初步裝訂,其目的在把書頁固定起來,以利下一道工序進行。一般而言,一冊書以裝上兩隻紙捻(紙釘)為主,錐眼的位置盡量以原有的錐眼為主,切勿再另行錐眼,以避免書腦上新舊錐眼滿佈,影響書的抗張力。
步驟:
1. 將書頁移到木板上,注意不要把已經齊欄好的書頁弄散;將套版套在書頁上,分別在紙釘以及裁邊的孔上,以錐子在書頁上做記號。(過程中請用紙鎮壓著書頁與套版)
2. 分別在套版上的紙釘與預訂切邊的位置,以錐子打錐眼,做記號。
3. 移除套版,在紙釘位置以及離紙釘向書頁中心方向約一公分處再扎一個錐眼,然後利用錐子打出兩組雙孔的洞。
4. 穿上紙釘並繫緊厚書皮的樣子,紙釘打完之後將多餘的紙釘尾剪除。
裁切
裁切的重要性,乃為古籍裱補中最須謹慎執行的一項工序,因為它屬於不可逆的工序,一刀下去稍有不慎,定將原有書品變小,因此於下刀前,應再次仔細核對,全書做一遍檢視看書是否有跳頁,書口方向是否一致,天頭地腳是否有顛倒,預定裁切的軌跡是否有會傷到書頁,一切確認後,方可進行裁切。
裁切時所使的刀具與技巧,因人而異,不便強行有所規定,但需以自身最熟稔的工法為之。裁切的方法大略分為兩大項,一為機器裁切法,二為手工裁切法,一般而言,若是大量製作時,機器裁切速度較快,工作量可以提高,但需備有設備,成本較高;數量不多,個人需求時,採用手工裁切成本低,且手工裁切的力量比較柔和,完全出自於自己手工,當有不同感覺。
最後再將尺對齊預計裁邊的錐眼,利用刀具分別把書籍的天頭、地腳、書腦此三邊裁切整齊,即完成了線裝書草訂的半成品。
(待續...完整線裝書製作工藝將陸續更新)
- 若有任何想法或指教,請在底下留言,互動與交流。
- 想要在生活中增添手作的溫暖與感動嗎?歡迎告訴我,一起加入傳統工藝學習的行列喔。
歡迎參訪並加入「養心書室」社團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87852074601557/about
養心書室即是一個希望能讓社員在繁忙的工作以及壓力之餘,提供一個靜下心來藉由學習書法(Calligraphy)、書道(Shodo)、书法的過程中進而培養性情之處,欣賞並享受浸淫在毛筆的提、走、按過程中所交錯出來千變萬化的美。而練習書法的目的在於養心,是先透過靜心,淨心而後達到養心的境界。
我們還會新增傳統工藝,例如:裱褙、冊頁、線裝書、卷軸、染紙、拓印甚至篆刻等方面的內容,讓書法有更多的載體來呈現出文字藝術之美。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